關心臺南市文化資產災後復原 李遠:重建不只是重建 而是要變得更好

關心臺南市文化資產災後復原 李遠:重建不只是重建 而是要變得更好
文化部長李遠今(29)日赴臺南市,與臺南市副市長葉澤山、立法委員林宜瑾、賴惠員、林俊憲服務處代表等,現勘及說明受「丹娜絲颱風」及「0728豪雨」影響的文化資產災損與協助事項,並至文化部對於不具文資身份的老屋提出「以修代訓」計畫的屋瓦修繕人才培育示範點,瞭解執行情況。李遠表示,今年包含風災、豪雨及花蓮馬太鞍堰塞湖造成光復地區嚴重災情等,除民生復原外,文化部針對文化資產、文化基地、文化設施等,也立即啟動各項協助復原工作。李遠強調,重建不只是恢復原本的樣子,希望透過更進步的技法,使得這些文化資產變得更好。

李遠表示,丹娜絲颱風及0728豪雨造成文化資產災損,文化部第一時間透過「文化資產災害防救平臺」掌握相關災情,並由補助地方政府成立的文資專業服務團隊及文資局成立的國定古蹟分區專業團隊,協同各地方政府辦理現勘,以提供文化資產所有人、使用人及管理人相關專業諮詢與協助擬定緊急處置及修復方案,加快復原進程。

同時,文化部積極爭取「丹娜絲颱風及七二八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特別預算2.94億元,並同步加速審查工作,協助地方政府辦理文化資產災後搶修及復建計畫,合計補助苗栗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屏東縣及臺東縣8縣市共37案,補助總計2.86億元。其中,臺南市部分共核定補助19案,合計補助近2億元。

李遠說,「我在災情的當下就相當著急地想要來」,但是文資局長陳濟民說,當時會影響民生緊急救災,後來再說要來時,陳濟民又說應該要帶著資源去,「而今天就是在行政院、立法院的支持下,帶著核定預算來的」。同時,為了表達文化部的全力支持,此次全部案件都是全額核定補助,「不需要自籌配合款」。

李遠今首先至國定古蹟「南鯤鯓代天府」現勘,檢視包含三川殿、前拜亭、正殿、左右五門屋面裝飾構件等損毀情況。李遠說,王爺是臺灣重要信仰,也是國內外研究重心,如今更有許多文學、電影等以南鯤鯓代天府為故事主題,對大家及年輕人一代來說,南鯤鯓代天府早已成為汲取臺灣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希望這次的修建,不只是恢復而已,而是能修建得比過去更好」。

隨後前往歷史建築「北門嶼陳家古厝」,瞭解受風災、豪雨影響後,造成的屋面與屋架嚴重損壞情形,以及後續修繕計畫。北門嶼陳家古厝為「烏山頭水庫通」陳正美的故居,其歷經日治及戰後兩個時期,為當時農田水利界關鍵人物,影響嘉南農田水利發展甚深。陳正美的弟弟陳正吉說,看見鄰宅在風災後全棟拆除,「真的『足』傷心」。他說,他與下一代的姪兒都有共同的信念,要將古厝「一代一代傳承,保留我們的文化」。

李遠則說,當時看到風災後許多古厝受損時,心裡真的非常焦急,因為一旦屋頂的瓦片被鐵皮取代後,整個社區的風貌就很難回去了。「每一個歷史建築背後都有許多故事,當社會越進步,就應越珍惜過去的歷史」,李遠說,期盼藉由「北門嶼陳家古厝」及其他古蹟等的修繕經驗,留給大家更多的參考。

除具文資身份建築外,此次災害亦造成眾多具傳統建築風貌的民宅嚴重損壞,李遠在災後即提出文化部應有責任針對具文資潛力的建築提供協助,透過示範點「以修代訓」方式,進行傳統建築修繕技術與人才培育,擴大文資修復專業人力的構想。

今日拜訪的學甲區民宅,即是由文資局與臺南市政府共同合作推動的「風土計畫-老屋屋瓦修繕人才培育與在地韌性推動計畫」示範點。接續將透過建立匠師與學員實務培訓體系、舊材資源循環利用、製作紀錄片與教材,以及與學校合作成立培育基地等,強化傳統技術人才培育工作。

李遠說,不具文資身份的老屋並不在特別預算補助範圍內,但文化部特別以年度預算進行系統性的培育。對於民宅願意保留原有建築風貌,他非常感動,「因為文化一定要從自我的覺醒開始」,當民間開始認為文化保存是件重要的事時,社會就會持續進步。屋主王文趾及女兒王雅雯靦腆地說,「保存老屋的原始樣貌是為了傳承祖先的文化」,很慶幸他們周邊的民宅都有這樣的共識。

李遠表示,除中南部受災嚴重外,花蓮縣也遭連續颱風、豪雨侵襲,造成如馬太鞍堰塞湖使光復鄉嚴重受創等情況,目前在「鏟子超人」協助下,各項經濟、民生等設施陸續復原,針對文化資產、百大文化基地等,文化部也持續提供協助,如歷史建築「益壽堂」因近期樺加沙颱風造成門窗受損、牆壁滲水,文資局已請花蓮縣政府就原核定補助的小型修繕經費辦理緊急處理。李遠強調,後續仍會持續關注各文化設施受損情況,並盡力協助復原及振興支持。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