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傳會成立6年 從一個廣播電台變成客家傳媒集團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客傳會)自2019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從成立之初僅有的一間「講客廣播電臺」起步,以6年時間布局影視、平面、網路新聞與人工智慧領域,打造成多面向的「客家傳媒集團」。
客傳會董事長陳邦畛表示,客語在台灣公共傳播領域中仍處於弱勢,但客傳會期盼透過多元創新,並且堅守「語言無價」最高原則,讓客家傳播可以和時代同行,與台灣多元文化比肩在這塊美麗土地上綻放。
客傳會6月28日在台北政大公企中心舉辦諮詢座談年會,邀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張維安、國立聯合大學文創系教授張陳基、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與媒體工作者共同探討AI為客語帶來的機會與挑戰。陳邦畛也在交流會中細數過去成果,提出客傳會未來發展藍圖。

客傳會舉辦諮詢座談年會,也邀請學者探討AI時代下的客語傳播。(客傳會提供)
代表客家委員會出席的副主委范佐銘指出,客傳會6年來擁有許多亮眼成績,不只有廣播、影音,還有出版紙本季刊《靛花tien faˊ》,讓各界不僅看的到客家、更聽得到客家,並有文字可以閱讀。范佐銘也說,當今客語流失困境的核心問題在於「大家不常講」,因此他期許公共傳播媒體除了製作內容,也能協助營造用者能自在講客的公共環境,透過沉浸式環境,才能讓母語真正地延續下去。

范佐銘肯定客傳會6年成果,並期在傳播內容之既,能協助營造自在講客的公共環境,傳承客語。(客傳會提供)
陳邦畛說,客語傳播的「絕對弱勢」處境,全台158個電視頻道中,僅有「客家電視台」1個客家頻道;各語種時數比例中,華語占76.69%、閩南語12.20%,客語僅4.65%。廣播領域中,全台178個廣播頻道,客語電台僅5台。時段上,閩南語占67.53%、華語26.63%,客語僅2.92%。顯示客語傳播資源極其有限,亟需積極行動以翻轉語言邊陲化的困境。
陳邦畛回憶6年前客傳會成立之初,面對客語傳播困境,首要任務是擴增傳播工具。因此在既有的「講客廣播電臺」基礎下,打造5G行動直播車「講客號」主動走進人群,以「行走的錄音室」之姿,深入全台各地,希望讓客語聲音無所不在,至今出動162場次,累計里程達6萬3千多公里,幾乎可以環台50次。
除了既有的廣播業務,講客廣播電臺與時俱進,以Podcast突破無線電波限制,讓聽眾可於主流平台收聽,也藉此吸引更多後生接近客語。在後生主持人加入下,廣播節目數量從創台初期的46個增長至128個,主持人更從54人擴增至154人。不只如此,客傳會意識到平面與數位媒體的重要性,因此發行客庄美學季刊《靛花tien faˊ》,至今出版17期,不僅上架誠品、博客來等主流通路,更創造客家內容的市場價值。同時,客傳會更成立全台第一個網路原生客語媒體《客新聞》,不只報導客庄新聞,也報導國際、國家大事、文化、生態與生活等多面向,希望藉由網路傳播,強化客家觀點,提升客家主體性。
陳邦畛說,客傳會6年來自製紀錄片《傳、傳》、網路節目《山上優雅》、《瞰見客庄》空拍影片、《不要怕說出來》客語街訪等系列,也豐富網路上的客家影音資源。

陳邦畛表示,客傳會用6年的時間,從一間「講客廣播電臺」起步,變成一個「客家傳媒集團」。(客傳會提供)
因應AI浪潮,陳邦畛表示,客傳會導入人工智慧應用於客語內容產製。例如《客新聞》實現五大腔調即時生成語音,手機、電腦一鍵即聽;「講客廣播電臺」可即時產生華語字幕,降低語言理解門檻,讓客語傳播更貼近大眾。此外,客傳會積極跨足影視市場,電影《那張照片裡的我們》、《阿婆》即將相繼上映,未來更規劃「一年一部客家電影」的目標,計畫透過金馬創投等模式,系統性地選片投資,藉院線與OTT平台的廣泛影響力,由主流影視擴大客家文化影響力,藉由打造客家IP、融入主流市場。
陳邦畛強調,客傳會從一間電臺到涵蓋廣播、季刊、網路新聞、Podcast、影音節目甚至電影製作的「客家傳媒集團」,6年來的耕耘,不僅累積了豐碩的跨媒體成果,更重要的是建立深厚的社會合作基礎。未來將持續以多元創新作為基礎,打造客家自我發聲的平台,讓客家語言與文化與時代同行,走得更遠、走得更穩。
(延伸閱讀:強力徵求「爺奶機智生活―高齡樂活創意活動設計」 提早投稿還有小七禮券!)
- 記者:上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