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月台PM2.5爆表 環團怒:政府還不管

環境部在2017年研究指出,相較於公車、汽車、機車、步行、腳踏車等交通方式,地下捷運月台的PM2.5(細懸浮微粒)暴露量最高,主因是列車進站時,車輪與軌道快速摩擦,容易揚起微粒。然而,環境部至今未將月台列入室內空品管制範圍,環團也質疑政府是否不想讓捷運花錢,才未加嚴管制。環境部大氣司長黃偉鳴則表示,由於民眾在月台停留時間短,因此未將月台納入監測範圍內。
環境部資料顯示,目前被列管的捷運車站,包括北捷、高捷、機捷的室內空品,近3年的監測數據皆未出現超標紀錄。不過,環境部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在2017年的研究曾發現,與其他通勤方式相比,夏季地下捷運月台的PM2.5暴露濃度,竟是大氣環境的1.68倍,冬季也達1.4倍。
該研究進一步推估,捷運通勤族面臨的高PM2.5暴露風險,主要來自於封閉的捷運旅運空間,以及頻繁的煞車減速,造成煞車組件耗損的微粒,以及空氣中的生物氣膠,才會讓捷運月台成為PM2.5暴露量最高的交通方式。
儘管研究指出捷運月台PM2.5濃度偏高,根據現行法規,僅樓地板面積或年出站旅運量達一定標準的大眾捷運車站,須進行監測並維護室內空品,但監測範圍僅限於地下樓層的車站大廳、穿堂區、通道區、旅客詢問處、售票區及驗票區,而監測項目則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與甲醛,並未涵蓋PM2.5。
對此,監督施政聯盟執行長許心欣批評,當年研究測得PM2.5濃度最高的地下捷運月台,不僅未納入管制,連PM2.5也未列為監測項目,並質疑政府是否不想讓捷運花錢,因此未加裝全罩式設備,甚至不願就研究內容加嚴管制?每天透過捷運通勤的民眾眾多,最該管的月台卻未納管,相當奇怪。
環境部大氣司長黃偉鳴則說明,該研究雖為24小時監測,但民眾在捷運月台停留時間僅數分鐘,因此未將月台列入監測範圍內,雖然法規未特別要求大眾捷運車站針對PM2.5做檢測,但較著重督促管理單位加強改善空品,包括加強通風、全罩式月台等,皆有助於降低PM2.5濃度。(責任編輯:王晨芝)
(熱門點閱:萬安演習來了! Uber Eats、foodpanda宣布期間將暫停服務)
- 記者:上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