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今天胎動了嗎?
寶寶還沒出生前,媽咪唯一能和寶貝互動的管道大概就是胎動了。在孕期,每一次胎動都是值得紀念的溫馨瞬間。一般媽咪通常會在懷孕18~20週第一次感覺到胎動。而除了親情「對話」,親愛的媽咪,妳知道胎動也是測量寶寶是否健康的溫度計嗎?其實,從胎動次數多寡及快慢強弱就可以觀察到寶寶在腹中的情況。想知道如何測量胎動、胎動頻率多少才正常?胎動與宮縮到底有何區別?來來來,讓專業婦產科醫師告訴妳有關胎動的大小事。
胎動反應寶寶健康關鍵指標
「胎動」顧名思義就是胎兒在母親子宮內活動的現象。胎兒在子宮內著床後,四肢與軀幹逐漸成長,爾後大腦開始發育,會經由神經傳導控制身體各部位的肌肉,此時寶寶會開始出現彎腰、抬頭、扭動、轉身、踢腿等活動四肢軀幹的動作,這種階段性發展的反應是胎兒在子宮中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而從媽咪的角度,胎動也是孕媽咪對寶寶活動的感覺。
胎兒在8週大的時候會開始自主動作,由於初期神經系統與腦部發育尚未成熟,肢體較不協調,主要傾向反射性、輕微的活動。到了16~20週,神經系統逐漸成熟,才會開始出現組織性動作。臨床上,孕媽咪通常會在懷孕21週時感覺到胎動;初次懷孕的孕媽咪胎動感覺出現的較晚,約在20~22週左右,第二胎以上的孕媽咪由於肚皮、子宮都比較鬆,胎動感覺相對較早,約落在16~18週,寶寶活動頻繁或體型纖瘦的孕媽咪也會提早感覺到胎動。
懷孕後期胎動部位連結胎位
懷孕8~10週時,胎兒脊椎與軀幹的神經會開始控制肌肉做出反射動作,常見寶寶如同毛毛蟲般蠕動。手腳的移動則在10週左右出現。對孕媽咪而言,16~20週胎動感覺較不明顯,且多集中在肚臍周圍,近似手指輕撫肚皮或氣泡碰觸;17~18週時,因為子宮內有羊水,會感覺有球體在肚子內滾動;隨著懷孕週數增加,感覺也會愈來愈顯著,20週~35週胎動強度變大,寶寶開始有踢、滾的動作,過程中孕媽咪腹壁甚至會凸出,此時寶寶的動作範圍擴大,肚子上下左右都有可能感覺到胎動。36週以後,羊水減少、胎兒活動較固定,胎動的部位通常會與胎位連動;正常胎位的寶寶,手部動作會在下方、腳部動作則會在上方。而寶寶在子宮內活動時會有一些小動作,如摸嘴唇、摸頭、玩臍帶,皆屬輕微反應,孕媽咪有時會感覺寶寶手部擦過腹壁,好似手臂屈伸或手掌輕撫,但時間不長,肚皮的感覺也不明顯。此外,寶寶也會出現翻滾、翻身等較劇烈的動作,孕媽咪可能感覺腹壁被踢了一下,或局部肚皮凸起約1、2秒;寶寶翻滾時孕媽咪感覺的時間較長,約5~10秒,寶寶伸展軀體的感覺時間則又更長,在20~30秒左右,此時孕媽咪的肚皮會有類似宮縮的緊繃感。
一般人在生活中常有慣性動作,胎兒是否也會在某個階段出現規律行為?台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徐明洸表示否定。他指出,胎兒活動是全面性的,並不會在不同階段出現某種規律性動作,無論是轉頭、踢腿,或伸出拳頭、滾動身體等動作在任何階段都會出現,端看孕媽咪有沒有感覺到。
肚子咕嚕咕嚕是胎動?誤會大了
懷頭胎的孕媽咪因為沒有經驗,約在17~18週時會將腸道蠕動的感覺誤以為是胎動,實際上,胎動的確與脹氣、腸子蠕動的感覺相近,通常會有咕嚕咕嚕或氣泡的感覺。
測量胎動早中晚各一次最佳
依正常胎動的標準,寶寶每個小時都會活動。32週以後,寶寶1小時內熟睡的時間不會超過40分鐘,因此若超過1小時都沒有任何動靜,孕媽咪就要有警覺,可以坐下或側躺輕微的搖動肚子,或依照平常與寶寶互動的模式拍拍腹部、和寶寶說話,確定寶寶的生命跡象。胎動頻率依寶寶個別特質而有所差異,不同個性的寶寶活動力也會不同,以12小時計算,胎動次數從30幾次到1、2百次都有。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孕婦應在28週後養成每日定時測量胎動的習慣。測量胎動的目的除了觀察胎兒是否健康,另一個關鍵是觀察胎盤功能是否正常。徐明洸主任指出,通常婦產科醫師會使用都卜勒儀器(超音波的一種)測量臍動脈阻力,間接反映胎盤功能是否良好,檢查時間僅需5分鐘左右。另外,也可以胎心音監測器判讀胎盤功能是否正常;兩個感應器一個感應子宮收縮、另一個則感應胎兒心跳,在監測過程中會紀錄胎兒心跳的速度,此檢查需時30~40分鐘。
孕媽咪通常在7個月前不易感覺到規律的胎動,這與寶寶所在的位置有關。而7個月後開始感覺到明顯胎動,即可以觀察胎動的次數。到了8個月,因為寶寶隨時在活動,醫師此時會要求孕媽咪自主測量胎動的頻率。在測量胎動時,孕媽咪須選擇安靜不被打擾的環境,以正坐或左側躺的姿勢記錄,時間為早、中、晚各1小時,1小時內胎動次數超過3次即屬正常。另一種測量方式是將早、中、晚3小時的胎動次數相加乘以4,即得出12小時的胎動次數;12小時胎動次數若少於10次表示胎動過少,須請醫師做進一步檢查,驗明是寶寶本身問題,抑或孕媽咪感受力不足。不過上班族孕媽咪因為工作關係,通常難以進行規律性測量。針對這個問題,徐明洸主任表示,孕媽咪只要在吃完早餐後2小時內有10次以上的胎動即屬正常。另外,胎兒在一天中有兩個時段較為活躍,分別是吃完早餐後與晚餐後至睡前,上班族孕媽咪也可在這兩個時段測量胎動。
晚餐至睡前寶寶活動最頻繁
超過半數的孕媽咪在傍晚至睡前胎動感覺最頻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科醫師李湘萍分析,原因可能是大多數寶寶活動時間落在晚上9點~半夜1、2點,這段時間剛好是作息活躍期。另一方面,此時距離吃完晚餐已有一段時間,母體血糖濃度下降,也會造成寶寶活動較頻繁。此外,孕媽咪飯後或吃完甜食、洗澡、看電影或身處嘈雜環境,寶寶感覺到外界振動一樣會引起劇烈反應。
胎動多寡可以分兩種情況來判別,一種是生理性,前述說過與寶寶個人特質有關;另一種則是病理性。以病理性原因解釋,胎動過度頻繁可能是孕媽咪生病,如感冒發燒或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以致體內釋放發炎物質,胎兒受到影響自然會躁動不安。更有甚者,孕媽咪跌倒、發生車禍、遭外力傷害、過於飢餓等異常狀況也可能會使寶寶劇烈活動。至於胎動過少,有可能是孕媽咪服用安眠藥、鎮靜劑,寶寶透過胎盤攝取藥物、藥效發作進而抑制活動。罹患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孕媽咪,胎盤供氧能力下滑,導致胎兒窘迫,寶寶活動力也會減少。提醒媽咪,如寶寶活動次數極低或沒有活動,就要請醫師以超音波或胎兒心電監視器判斷胎盤功能是否正常。
唐氏症寶寶胎動次數少
研究顯示,先天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寶寶,胎動次數會較一般正常胎兒少。
肥胖體質不易感覺明顯胎動
網上媽媽論壇討論胎動有幾個最常見的問題;如胎動加劇後逐漸減少、急促胎動後突然停止、胎動出現較晚且較微弱等。對此,徐明洸主任解釋,胎兒在活動時本來就會呈現動靜交錯的現象,諸如急促胎動後突然停止、胎動加劇後逐漸減少等,大多是正常反應,毋須過度解讀。至於胎動出現較晚、較微弱通常是主觀因素,不一定是寶寶有問題。因為不同體質的孕媽咪對胎動的感受性差異非常大,腹壁脂肪較多、身材豐潤的孕媽咪,整個孕期可能都不會感覺到明顯的胎動;反之,體型偏瘦或腹部積存脂肪不多的孕媽咪,對胎動的感覺就會較敏銳。此外,神經遲鈍、粗線條的孕媽咪也比較不容易感覺到胎動。不過一旦超過22、23週仍未感覺到胎動,就要到醫院做檢查。另一方面,關於懷孕後期胎動次數減少一說,李湘萍醫師解釋,孕媽咪在懷孕36週後感覺到的胎動次數可能會比20~35週來得少,這是由於羊水減少、胎兒體積變大,接近足月的寶寶胎頭逐漸下降至骨盆腔固定,固定後在空間限制下不再能進行翻滾、轉身等大動作,只能局部揮動手腳。有孕媽咪因感覺不到寶寶大範圍活動便以為胎動變少,其實胎兒愈接近產期手腳的力氣會愈大,活動力也愈強,只是受限空間而無法任意擺動身體。這也成為一般孕媽咪普遍的迷思。
劇烈胎動是寶寶在掙扎?
當出現劇烈胎動,有些孕媽咪會擔心寶寶是否在掙扎。徐明洸主任強調「寶寶若真的出現問題,在失去生命跡象前並不會掙扎,反而是完全不動的寶寶才要特別注意。」
宮縮or胎動可依位置頻率判斷
胎動問題百百種,寶寶打嗝也是常被孕媽咪詢問的話題。打嗝反映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狀況,一般寶寶約在27週~28週開始出現打嗝現象。寶寶打嗝有其規律,有些寶寶在32週以後便會照三餐規律性打嗝。而孕媽咪若攝取富含糖分的食物,因為寶寶對血糖吸收較快,會很快地開始打嗝。寶寶打嗝是橫隔膜的抽搐動作,因此整個肚皮會規律性跳動,跳動頻率固定。一般而言寶寶約間隔1.5秒打嗝一次,大概持續3分鐘~10幾分鐘不等,以此換算打嗝3分鐘肚皮會跳動150次。有孕媽咪無法分辨寶寶在打嗝或活動,此時可以監測子宮跳動的頻率,相對一般胎動是局部肚皮鼓起、不規則性的活動,打嗝則十分規律。
8個半月以後的寶寶由於力氣較大,伸展手腳時可能會踢到子宮而引起宮縮,不過孕媽咪若沒有諮詢醫師,很容易將其誤以為是胎動。對於宮縮、胎動傻傻分不清楚的媽咪,李湘萍醫師指出,宮縮指的是子宮收縮,胎動則為寶寶活動的依據,孕媽咪可以根據位置及感覺判斷兩者的差異;宮縮時整個子宮變硬,若按壓整個肚皮,會感覺像籃球一樣硬硬的,胎動則是腹壁會局部凸起,除了寶寶身體凸出的地方,肚皮的感覺是軟軟的。此外,一般假性宮縮不會有痛感,經過休息即會獲得緩解,若收縮力度越來越強、肚皮從緊繃到疼痛,休息也不會緩解,或伴隨腰痠、出血等症狀,就要趕快到醫院檢查。
刺激互動先確認寶寶身體部位
坊間常見懷男寶寶胎動會比較明顯、頻繁胎動可能表示寶寶是過動兒等迷思。對此,李湘萍醫師表示,胎動是胎兒是否健康的一項指標,與性別及先天疾病無關,只要寶寶在孕媽咪體內有持續活動,且活動頻率在正常生理範圍內,即代表寶寶活動力沒問題,對於胎動不應過度或擴大解讀。而胎動也是孕媽咪和寶寶互動的最佳時機,媽咪可以諮詢醫師寶寶在腹中的大致位置,一旦事先掌握,可推測寶寶凸出的是身體哪一個部位,當寶寶身體部位凸出媽咪肚皮,孕媽咪可以輕叩回應、和寶寶玩耍,就可以進行更深入、明確的互動。
諮詢/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徐明洸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李湘萍
攝影/老麥攝影
徐明洸
學歷:台大醫學系學士、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中華民國周產期醫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乳房超音波召集人
現任: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台灣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
李湘萍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雙主修醫學系、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博士研究
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東區產後護理之家巡診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總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科總醫師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5年11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胎動反應寶寶健康關鍵指標
「胎動」顧名思義就是胎兒在母親子宮內活動的現象。胎兒在子宮內著床後,四肢與軀幹逐漸成長,爾後大腦開始發育,會經由神經傳導控制身體各部位的肌肉,此時寶寶會開始出現彎腰、抬頭、扭動、轉身、踢腿等活動四肢軀幹的動作,這種階段性發展的反應是胎兒在子宮中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而從媽咪的角度,胎動也是孕媽咪對寶寶活動的感覺。
胎兒在8週大的時候會開始自主動作,由於初期神經系統與腦部發育尚未成熟,肢體較不協調,主要傾向反射性、輕微的活動。到了16~20週,神經系統逐漸成熟,才會開始出現組織性動作。臨床上,孕媽咪通常會在懷孕21週時感覺到胎動;初次懷孕的孕媽咪胎動感覺出現的較晚,約在20~22週左右,第二胎以上的孕媽咪由於肚皮、子宮都比較鬆,胎動感覺相對較早,約落在16~18週,寶寶活動頻繁或體型纖瘦的孕媽咪也會提早感覺到胎動。
懷孕後期胎動部位連結胎位
懷孕8~10週時,胎兒脊椎與軀幹的神經會開始控制肌肉做出反射動作,常見寶寶如同毛毛蟲般蠕動。手腳的移動則在10週左右出現。對孕媽咪而言,16~20週胎動感覺較不明顯,且多集中在肚臍周圍,近似手指輕撫肚皮或氣泡碰觸;17~18週時,因為子宮內有羊水,會感覺有球體在肚子內滾動;隨著懷孕週數增加,感覺也會愈來愈顯著,20週~35週胎動強度變大,寶寶開始有踢、滾的動作,過程中孕媽咪腹壁甚至會凸出,此時寶寶的動作範圍擴大,肚子上下左右都有可能感覺到胎動。36週以後,羊水減少、胎兒活動較固定,胎動的部位通常會與胎位連動;正常胎位的寶寶,手部動作會在下方、腳部動作則會在上方。而寶寶在子宮內活動時會有一些小動作,如摸嘴唇、摸頭、玩臍帶,皆屬輕微反應,孕媽咪有時會感覺寶寶手部擦過腹壁,好似手臂屈伸或手掌輕撫,但時間不長,肚皮的感覺也不明顯。此外,寶寶也會出現翻滾、翻身等較劇烈的動作,孕媽咪可能感覺腹壁被踢了一下,或局部肚皮凸起約1、2秒;寶寶翻滾時孕媽咪感覺的時間較長,約5~10秒,寶寶伸展軀體的感覺時間則又更長,在20~30秒左右,此時孕媽咪的肚皮會有類似宮縮的緊繃感。
一般人在生活中常有慣性動作,胎兒是否也會在某個階段出現規律行為?台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徐明洸表示否定。他指出,胎兒活動是全面性的,並不會在不同階段出現某種規律性動作,無論是轉頭、踢腿,或伸出拳頭、滾動身體等動作在任何階段都會出現,端看孕媽咪有沒有感覺到。
肚子咕嚕咕嚕是胎動?誤會大了
懷頭胎的孕媽咪因為沒有經驗,約在17~18週時會將腸道蠕動的感覺誤以為是胎動,實際上,胎動的確與脹氣、腸子蠕動的感覺相近,通常會有咕嚕咕嚕或氣泡的感覺。
測量胎動早中晚各一次最佳
依正常胎動的標準,寶寶每個小時都會活動。32週以後,寶寶1小時內熟睡的時間不會超過40分鐘,因此若超過1小時都沒有任何動靜,孕媽咪就要有警覺,可以坐下或側躺輕微的搖動肚子,或依照平常與寶寶互動的模式拍拍腹部、和寶寶說話,確定寶寶的生命跡象。胎動頻率依寶寶個別特質而有所差異,不同個性的寶寶活動力也會不同,以12小時計算,胎動次數從30幾次到1、2百次都有。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孕婦應在28週後養成每日定時測量胎動的習慣。測量胎動的目的除了觀察胎兒是否健康,另一個關鍵是觀察胎盤功能是否正常。徐明洸主任指出,通常婦產科醫師會使用都卜勒儀器(超音波的一種)測量臍動脈阻力,間接反映胎盤功能是否良好,檢查時間僅需5分鐘左右。另外,也可以胎心音監測器判讀胎盤功能是否正常;兩個感應器一個感應子宮收縮、另一個則感應胎兒心跳,在監測過程中會紀錄胎兒心跳的速度,此檢查需時30~40分鐘。
孕媽咪通常在7個月前不易感覺到規律的胎動,這與寶寶所在的位置有關。而7個月後開始感覺到明顯胎動,即可以觀察胎動的次數。到了8個月,因為寶寶隨時在活動,醫師此時會要求孕媽咪自主測量胎動的頻率。在測量胎動時,孕媽咪須選擇安靜不被打擾的環境,以正坐或左側躺的姿勢記錄,時間為早、中、晚各1小時,1小時內胎動次數超過3次即屬正常。另一種測量方式是將早、中、晚3小時的胎動次數相加乘以4,即得出12小時的胎動次數;12小時胎動次數若少於10次表示胎動過少,須請醫師做進一步檢查,驗明是寶寶本身問題,抑或孕媽咪感受力不足。不過上班族孕媽咪因為工作關係,通常難以進行規律性測量。針對這個問題,徐明洸主任表示,孕媽咪只要在吃完早餐後2小時內有10次以上的胎動即屬正常。另外,胎兒在一天中有兩個時段較為活躍,分別是吃完早餐後與晚餐後至睡前,上班族孕媽咪也可在這兩個時段測量胎動。
晚餐至睡前寶寶活動最頻繁
超過半數的孕媽咪在傍晚至睡前胎動感覺最頻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科醫師李湘萍分析,原因可能是大多數寶寶活動時間落在晚上9點~半夜1、2點,這段時間剛好是作息活躍期。另一方面,此時距離吃完晚餐已有一段時間,母體血糖濃度下降,也會造成寶寶活動較頻繁。此外,孕媽咪飯後或吃完甜食、洗澡、看電影或身處嘈雜環境,寶寶感覺到外界振動一樣會引起劇烈反應。
胎動多寡可以分兩種情況來判別,一種是生理性,前述說過與寶寶個人特質有關;另一種則是病理性。以病理性原因解釋,胎動過度頻繁可能是孕媽咪生病,如感冒發燒或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以致體內釋放發炎物質,胎兒受到影響自然會躁動不安。更有甚者,孕媽咪跌倒、發生車禍、遭外力傷害、過於飢餓等異常狀況也可能會使寶寶劇烈活動。至於胎動過少,有可能是孕媽咪服用安眠藥、鎮靜劑,寶寶透過胎盤攝取藥物、藥效發作進而抑制活動。罹患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孕媽咪,胎盤供氧能力下滑,導致胎兒窘迫,寶寶活動力也會減少。提醒媽咪,如寶寶活動次數極低或沒有活動,就要請醫師以超音波或胎兒心電監視器判斷胎盤功能是否正常。
唐氏症寶寶胎動次數少
研究顯示,先天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寶寶,胎動次數會較一般正常胎兒少。
肥胖體質不易感覺明顯胎動
網上媽媽論壇討論胎動有幾個最常見的問題;如胎動加劇後逐漸減少、急促胎動後突然停止、胎動出現較晚且較微弱等。對此,徐明洸主任解釋,胎兒在活動時本來就會呈現動靜交錯的現象,諸如急促胎動後突然停止、胎動加劇後逐漸減少等,大多是正常反應,毋須過度解讀。至於胎動出現較晚、較微弱通常是主觀因素,不一定是寶寶有問題。因為不同體質的孕媽咪對胎動的感受性差異非常大,腹壁脂肪較多、身材豐潤的孕媽咪,整個孕期可能都不會感覺到明顯的胎動;反之,體型偏瘦或腹部積存脂肪不多的孕媽咪,對胎動的感覺就會較敏銳。此外,神經遲鈍、粗線條的孕媽咪也比較不容易感覺到胎動。不過一旦超過22、23週仍未感覺到胎動,就要到醫院做檢查。另一方面,關於懷孕後期胎動次數減少一說,李湘萍醫師解釋,孕媽咪在懷孕36週後感覺到的胎動次數可能會比20~35週來得少,這是由於羊水減少、胎兒體積變大,接近足月的寶寶胎頭逐漸下降至骨盆腔固定,固定後在空間限制下不再能進行翻滾、轉身等大動作,只能局部揮動手腳。有孕媽咪因感覺不到寶寶大範圍活動便以為胎動變少,其實胎兒愈接近產期手腳的力氣會愈大,活動力也愈強,只是受限空間而無法任意擺動身體。這也成為一般孕媽咪普遍的迷思。
劇烈胎動是寶寶在掙扎?
當出現劇烈胎動,有些孕媽咪會擔心寶寶是否在掙扎。徐明洸主任強調「寶寶若真的出現問題,在失去生命跡象前並不會掙扎,反而是完全不動的寶寶才要特別注意。」
宮縮or胎動可依位置頻率判斷
胎動問題百百種,寶寶打嗝也是常被孕媽咪詢問的話題。打嗝反映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狀況,一般寶寶約在27週~28週開始出現打嗝現象。寶寶打嗝有其規律,有些寶寶在32週以後便會照三餐規律性打嗝。而孕媽咪若攝取富含糖分的食物,因為寶寶對血糖吸收較快,會很快地開始打嗝。寶寶打嗝是橫隔膜的抽搐動作,因此整個肚皮會規律性跳動,跳動頻率固定。一般而言寶寶約間隔1.5秒打嗝一次,大概持續3分鐘~10幾分鐘不等,以此換算打嗝3分鐘肚皮會跳動150次。有孕媽咪無法分辨寶寶在打嗝或活動,此時可以監測子宮跳動的頻率,相對一般胎動是局部肚皮鼓起、不規則性的活動,打嗝則十分規律。
8個半月以後的寶寶由於力氣較大,伸展手腳時可能會踢到子宮而引起宮縮,不過孕媽咪若沒有諮詢醫師,很容易將其誤以為是胎動。對於宮縮、胎動傻傻分不清楚的媽咪,李湘萍醫師指出,宮縮指的是子宮收縮,胎動則為寶寶活動的依據,孕媽咪可以根據位置及感覺判斷兩者的差異;宮縮時整個子宮變硬,若按壓整個肚皮,會感覺像籃球一樣硬硬的,胎動則是腹壁會局部凸起,除了寶寶身體凸出的地方,肚皮的感覺是軟軟的。此外,一般假性宮縮不會有痛感,經過休息即會獲得緩解,若收縮力度越來越強、肚皮從緊繃到疼痛,休息也不會緩解,或伴隨腰痠、出血等症狀,就要趕快到醫院檢查。
刺激互動先確認寶寶身體部位
坊間常見懷男寶寶胎動會比較明顯、頻繁胎動可能表示寶寶是過動兒等迷思。對此,李湘萍醫師表示,胎動是胎兒是否健康的一項指標,與性別及先天疾病無關,只要寶寶在孕媽咪體內有持續活動,且活動頻率在正常生理範圍內,即代表寶寶活動力沒問題,對於胎動不應過度或擴大解讀。而胎動也是孕媽咪和寶寶互動的最佳時機,媽咪可以諮詢醫師寶寶在腹中的大致位置,一旦事先掌握,可推測寶寶凸出的是身體哪一個部位,當寶寶身體部位凸出媽咪肚皮,孕媽咪可以輕叩回應、和寶寶玩耍,就可以進行更深入、明確的互動。
諮詢/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徐明洸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李湘萍
攝影/老麥攝影
徐明洸
學歷:台大醫學系學士、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中華民國周產期醫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乳房超音波召集人
現任: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台灣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
李湘萍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雙主修醫學系、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博士研究
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東區產後護理之家巡診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總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科總醫師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5年11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