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寶寶居家照顧指南

呵護巴掌仙子
小莉的寶寶在她懷孕30週時,就因為早期破水安胎不成功而提早出生,所幸在住院期間受到醫護人員悉心照料,小寶寶的健康狀況良好,不過就在下周,寶寶即將出院返回溫馨可愛的家了,這也不禁讓小莉有些擔心,身為新手媽咪的自己,究竟能不能勝任照顧早產寶寶的工作呢?


認識早產
寶寶在37到40週之間出生屬於足月兒,但是也有一些未滿37週就提早降臨人世的巴掌仙子,我們稱他們為「早產寶寶」。


早產寶寶常見的身體疾病

後續長期追蹤更是不可缺少。
因為身體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就提早出生,所以早產寶寶可能必須面對大大小小因為早產而併發的疾病,所幸現在醫療技術進步,大部分的問題可以經由治療獲得很好的改善。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王淑美表示,早產寶寶可不是出院回家就算治療告一段落了,後續長期追蹤更是不可缺少,需要家長投注更多的耐心與關心,帶領孩子平安健康長大。
早產寶寶常見的身體疾病有:

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
早產兒出生後出現呼吸窘迫的問題很常見,越早出生,發生的機會就越高。出生週數小於28週的寶寶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現象高達60%,主要原因在於肺部的表面張力素還不足夠,這些寶寶就提早來到世上,他們用不成熟的肺臟呼吸,肺泡沒有辦法擴張的很好,所以寶寶呼吸時會喘喘的。
不過,隨著早產照護之進步,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寶寶呼吸不再這麼辛苦,若媽咪在懷孕24到34週之間有早產跡象時,婦產科醫師會替媽咪在產前施打類固醇,如此一來能幫助寶寶肺部發育成熟,減輕出生後呼吸窘迫的嚴重度。
有關出生後的治療,輕微的只需氧氣支持,嚴重的需要插管及呼吸器幫忙,如果呼吸窘迫的情況嚴重,有時會將人造肺部表面張力素施打到寶寶的肺裡,這樣寶寶就可以順暢的呼吸了。
順道提醒,若寶寶出生週數小肺部狀況不好,可能會罹患慢性肺疾病──其定義是到出生28天大或矯正年齡36週時還需要使用氧氣,視情況可能必須攜帶氧氣設備返家繼續治療。

視網膜病變

請眼科醫師替寶寶確認視網膜血管有沒有不正常的成長。
在280天的孕期裡,寶寶的視網膜也一直持續在發育成長,可是一旦寶寶提早出世,尚未發育完全的眼部會遭遇到許多外來的刺激,舉凡早產急救、使用高濃度氧氣治療、營養狀況不好等等,都可能影響寶寶的視網膜血管的成長。
王淑美醫師表示,一般會建議在出生之後4到6週開始,請眼科醫師替寶寶確認視網膜血管有沒有不正常的成長,如果有問題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影響往後的視力。

聽力障礙
早產寶寶是聽力障礙發生的高危險群,尤其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的小朋友更應該特別留意這個問題,所以針對這些高危險群寶寶,醫師建議一定要到醫院接受聽力追蹤檢查,若有異常,應定期追蹤並儘早接受治療,免得影響日後的語言發展。

其他問題
早產兒的抵抗力比足月寶寶差,所以承受著較高的感染風險,另外還可能會有腦室出血、周腦室白質軟化症、黃疸等問題,或者因為早產兒的體重比他的週數應有的重量小,所以日後也必須不斷追趕同齡者的成長進度,這些都是早產的小朋友後續常要面臨追蹤治療的問題。

早產,佔了新生兒死因極高比例
早產佔新生兒的死亡原因中很高的比例,而伴隨著早產而來的各種急性、慢性問題更是讓家長們疲於應付,日後小朋友一輩子帶有併發症的機率也很大,除了對孩子的身心可能造成長遠的影響,也為家庭經濟帶來不小的負擔。
基本上一旦媽媽有早產的跡象,婦產科醫師會會同相關專科醫師進行產前會診,替媽咪和小寶貝的安全與健康把關。依目前的醫療技術,週數小於23週和出生體重小於400克的寶寶,因為預後狀況並不好,所以醫師會讓家長了解寶寶的狀況並決定是否要急救,尊重家長的救治意願。

什麼是早產兒的矯正年齡?
早產寶寶的矯正年齡,是以媽媽的預產期來計算──比方說媽媽的預產期是8月1日,9月1號便是寶寶的矯正年齡1個月。醫師都會請媽咪牢記寶寶的矯正年齡,其用意在於早產兒的身高、體重、發育情形、所需的營養等等都和足月兒有些差異,使用矯正年齡能正確評估早產兒生長發育的狀況。畢竟如果僅以出生年齡來看,那麼寶寶的身高體重必然總是落後同齡者一截,不過如果寶寶需要接種預防針,還是必須以實際出生年齡來計算喔!

早產寶寶「食」的照顧
小寶貝終於可以出院了!但是爸爸媽媽心裡卻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寶寶可以回到甜蜜溫馨的家不用整日與導管、儀器作伴,憂的是離開了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自己究竟能不能勝任照顧的工作呢?

早產寶寶的營養需求

「母乳」是最符合寶寶營養需求的食物。
無論是早產兒還是足月兒,「母乳」都是最符合寶寶營養需求的食物。
醫師尤其建議早產寶寶的媽咪要哺餵母乳,因為早產寶寶較一般新生兒更容易發生壞死性腸炎,根據研究資料顯示,吃母乳能降低寶寶得到壞死性腸炎的機會,且母乳中有來自母親的抗體,對寶寶而言更是好處多多呢!當早產小朋友食用母乳達到一定的食用量,醫師會建議在母乳中摻入「母乳添加劑」,增加乳汁的熱量和電解質,還會視情況額外補充鐵劑和綜合維他命,幫助寶寶成長。

如有需要可食用早產兒奶水
不過,孩子早產母親難免會有些情緒低落、對寶寶感到愧疚,王淑美醫師表示,這個時候醫師仍會鼓勵媽媽,為了寶寶著想應該克服萬難來擠母乳,但是因為某些特殊因素,媽咪沒辦法提供母乳給寶寶的話,也不必太為沮喪自責,醫師會讓寶寶食用早產兒奶水——其好處在於熱量1c.c.有0.8卡(一般母乳1c.c.約為0.67卡),當中的電解質含量也較高,能符合早產寶寶身體需求。

住院期間的營養補充:
寶寶在媽咪腹中的最後1個月是快速成長期,在這段期間裡寶寶吸收快、長得好,可是如果小朋友提早在34週以前出生,便會錯失掉這個重要的發育階段,因此早產寶寶在出生後往往容易有電解質不平衡、缺鐵、缺鈣等問題。
在住院期間,每天醫師都會為這些寶寶精打細算1天所需的奶量、熱量、是否需要再多補充電解質等等,並且每天替小朋友測量體重、尿量,確認小朋友能否真正吸收這些營養,在寶寶的進食量還不夠多前,也會替寶寶靜脈注射營養針,增加醣類、胺基酸、脂肪等等的攝取,以高營養、高熱量的方式幫助小寶貝快快長大。

早產寶寶「居家」照顧
其實早產寶寶到了可以返家的時候,通常已經成長到家長有能力自行照顧的週數,不管是早產還是足月寶寶,「安全」、「舒適」仍舊是最主要的居家環境佈置原則。

早產寶寶好敏感,睡眠環境該如何佈置?
小朋友睡覺的床鋪建議以「安全」、「軟硬適中」為選購原則,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避免掉週遭環境孳生灰塵、塵蟎等常見過敏原,所以窗簾、地毯、毛毯、絨毛玩具能免則免,並且要將環境濕度控制在60度以下,家中成員應避免吸菸,如能採用色調溫暖的寢具、燈光也有助於增加安全感、安定情緒,替寶寶維持一個舒適的環境。
王淑美醫師細心叮嚀,雖然夜間爸媽都想就近照顧孩子,但太小的小貝比並不適合和爸媽同床睡覺,否則如果爸媽在熟睡中不小心壓到寶寶,可能會造成始料未及的傷害呢!

和寶寶開心互動,給予聲光的刺激

溫和的互動不但能增進親子關係,也正向促進寶寶的發育成長!
早產寶寶需要得到外界更多視覺、聽覺的刺激,所以爸媽可以給寶寶一些有聲光音樂的安全玩具,雖然新生兒的視力仍處於模糊階段,但是接收到光亮刺激依然可以產生反應喔!另外,聲音的刺激可以選擇溫和悅耳的音樂鈴、爸媽間的愉快對話或是和小寶貝講講故事,雖然孩子還小,但是和孩子溫和的互動不但能增進親子關係,也正向促進寶寶的發育成長!
等到寶寶稍微大了一點,變得活潑好動會坐會爬,和寶寶玩耍時最好是在乾淨的地面或爬行軟墊上,避免爸媽一個不留神寶寶自行跌下床,將傷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幫寶寶洗澡的注意事項
基本上當寶寶達到可以出院的週數,他的皮膚已經不像剛出生的時候那麼脆弱,所以在洗澡上並無特殊差別,但是幫新生貝比洗澡有兩點比較需要注意的事項:

(1)洗澡水水溫適中:
水溫偏涼怕寶寶容易感冒、過熱又怕會燙傷寶寶細嫩的皮膚,因此水溫以比體溫稍高的40度左右為佳。

(2)謹慎使用沐浴產品:
有時家長使用洗淨效果太強的產品,過度清潔卻把皮膚的保護層也一併洗掉了,反而降低皮膚抵禦外來病菌的能力。一般建議以清水替寶寶沐浴即可,較髒的部位再酌量用一點寶寶專用的沐浴產品輕柔搓洗,才是比較適當的清潔方法。
王淑美醫師表示,其實常遇到新手爸媽總是很擔心要怎麼幫寶寶洗澡,可是通常在出院前護理人員也會先幫家長做好衛教,讓爸爸媽媽在真正上場前先做好演練和預備喔!

「袋鼠媽媽」的溫暖懷抱
袋鼠式護理起源於1979年,當時是為了解決醫院保溫箱不足所導致新生兒感染率、死亡率增加的問題;實施後,竟然意外發現可以減少母親遺棄早產兒,促進早期的母乳哺餵,並減少新生兒在醫院的感染率等益處。
袋鼠式護理是指,藉由親子雙方褪去衣物進行肌膚的親密接觸,讓寶寶俯臥在媽咪胸膛上傾聽心跳聲,好似回歸到媽咪子宮裡那樣溫暖又安定,可以有效穩定早產兒的心跳、呼吸速率、體溫、血氧濃度,睡眠時間增長、哭鬧時間減少、體重穩定上升、住院時間縮短。
王淑美醫師表示,袋鼠式護理目前在各大醫院廣泛實施中,不只得到早產兒父母親熱烈迴響,臨床上,也明顯能看出對早產兒的幫助。袋鼠護理的方法一點也不難,在返家之後也可以繼續進行喔!

寶寶呼吸會暫停?
早產的寶寶因為腦部尚未發育成熟,所以有時在熟睡中會忘記要繼續呼吸,呼吸暫停的定義是指完全沒有呼吸的動作長達20秒以上,或者雖然沒有超過20秒,但是伴隨有血氧下降和心跳減慢的現象。若發生這種情形,可以藉由給寶寶一些刺激或藥物來改善,通常到了矯正年齡34週後呼吸暫停的問題也會逐漸減少。


王淑美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臺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科總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急救加護科主治醫師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現任: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專責主治醫師

模特兒/健康寶貝廷恩
攝影/皮可米寶寶寫真(02-29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