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藝史所「13至20世紀歐洲與亞洲的城市風景」研討會

由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與瑞士蘇黎世大學歷史學系現代藝術史組共同舉辦的「13至20世紀歐洲與亞洲的城市風景」研討會,於6月14、15日在台師大舉行,議題不但橫跨13世紀至現代,地域更遍及歐亞,十分豐富多元。除了台灣學者之外,現場還有來自英國、德國、瑞士、義大利與日本五國的學者,洵是盛會。研討會的主辦人台師大教授曾曬淑、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Bernd Roeck表示,此次研討會提供了國際交流的機會,明年(2014)將於瑞士繼續舉行。

古代亞洲城市的報告有三場,集中在元、明兩朝。第一場由日本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生活科學研究科准教授福田美穗報告「元大都的工字殿:蒙元的中國都市景觀」。大都為今日北京的前身,大都內由蒙古人建立的皇城包含了宮殿與庭園,其中重要的宮殿建築採用「工字殿」的特殊配置,即以迴廊連接前後殿,宮殿平面圖狀如「工」字。元大都的工字殿承襲自前朝金代,卻一變在金時直接相連的前殿與迴廊,改為不相連。福田氏認為此種改變與蒙古人使用「斡耳朵」──蒙古包的習慣息息相關,一來大都皇城保留了使用蒙古包時以「西為尊」、「北方留下空間」的空間配置習慣,另外則以現藏台北故宮的〈文姬歸漢圖〉繪有的蒙古包圖像為據,顯現出元人本來就有工字殿的重要特徵。

接著由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教授馬嘯鴻(Shane McCausland)報告「元蒙大都/汗八里當─歐亞的大都」。現今學者論述元朝時多以漢人、中國的角度出發,馬氏更關心的是元人如何看待自己。故以環繞蒙元大都為核心議題出發,馬氏爬梳元時代各種不同的藝術媒材,囊括繪畫、器物、建築,探詢不同媒材間的共通性,藉由元文化來了解元人如何看待自己。因此他發現不同媒材間皆有重複的圖案,元人可能藉此推廣統治;此外,元人也會將自我的意象投射在藝術品上。更令人驚豔的是,馬氏啟用過去成畫年代遭人質疑的〈趙遹瀘南平夷圖〉(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指出該卷引首有元明仁殿浮水印,是可靠的元畫,一窺元大都城門口的生活景象。他除了蒐羅中國地區的材料,更廣泛涉獵至歐亞,以呈現當年橫跨歐亞的大國之首都風貌。

第三場則為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兼台師大藝術史所副教授王正華報告的「晚明城市圖像的興起」。晚明出現了大量的城市圖像,並成為商品在市面上販售。王氏提出,「城市圖像的興起並不是城市繁榮現象必然的結果。城市圖傳統的建立表示城市成為人們反思的對象,城市也構成人們觀看與擁有之視覺物品的主題。」她並將晚明的城市圖分為三個類型討論,一是晚明市面上流傳著大量的「清明上河圖」,這類圖繪多由畫坊製作,內容包括鄉村、城市,富有商業活動、街頭表演等;二是描繪南京、杭州的城市景觀,這類圖繪從城市內部描繪城市自身,能讓觀賞彷彿往身處城市中;三是以最小限度的城門、城牆點出城市的圖繪,城市在當中往往成為母題。王氏的報告結合文化、思想加以論述,博引大量圖像資料,蔚為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