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創時基金會《明代名賢尺牘集》新書發表

盛夏正是台北歷史博物館最美的季節,館邊池中荷花怒放,朵朵荷葉迎風搖曳,令人觀之忘憂。館內為迎接暑期亦是大小展不斷,自一樓起「女人.小鳥.星星-米羅特展」、「烽火山河」、「逸筆儒風:溥心畬書畫展」,賞之只感心曠神怡。值得留意的是,觀眾容易忽略的2樓精品長廊裡,也正展出一檔不錯的館藏特展「剔采玄光:館藏漆器特展」。

歷史博物館收藏頗豐,但館藏品陳列變動較少,許多作品難得露面,大部分漆器更是長期塵封庫房,本展有幾件乃首次展示。策展人翟振孝表示,華夏漆藝發展迄今已有七千年悠久的歷史,漆器色澤沉凝豐厚,質感溫潤細膩,形制輕巧妍麗,並兼具固久、耐熱、防潮等實用特質,為古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由於漆器製作費時耗工,不但作為收藏箱盒,亦常作為祭祀禮器、饋贈珍物等。

本展覽精選以清代為主的館藏漆器80件,以技法雕漆、填漆、鑲嵌與描飾等大致分類,便於讓觀者領略傳統漆工藝。其中,雕漆是在多次髹塗層疊的漆層上雕鏤紋樣,填漆則是刻劃紋飾後再以色漆填入,亦有部分直接施以彩繪,以漆質特有的色澤與層次變化,使漆器呈現豐富多采的樣貌。螺鈿為以研磨裁切的貝殼薄片,填嵌於器物表面,經打磨潤澤後使其表現絢麗璀璨,與漆器質感相得益彰。

由於漆器質感華美異常,古代瓷器如耀州窯、定窯就開發了柿釉、黑釉等產品,試圖模仿漆器沉靜的紅、黑漆色。而這種影響也絕非單方向的,漆器各種剔紅紋樣與劃花瓷器頗多共性,另外從漆器葵瓣、珍珠地等造型紋樣可知,金銀器對漆器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在不同領域的工匠們相互激盪之下,形色俱美的漆器於焉誕生。

中國漆器品質精良,流傳到日本後或祕存於宮廷寺廟之中,或由茶道家珍惜收藏,因此現今仍多有精品傳世,並對日本工藝產生了不少影響,著名的「鐮倉雕」就是模仿剔紅的工藝。日本作為手工藝之國,當然也不是單純模仿,經由長期的學習與實踐,日本漆匠也逐漸發展出精美的蒔繪技法等,反過來影響中國。晚明以降,日本漆器已成為江南文化圈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器具,中國文獻記錄也不乏讚美「倭漆」之詞,在這次展覽中也可看到一些漆器略帶東洋風味,正是文化交流的見證。是展展期至9月8日。

何創時基金會《明代名賢尺牘集》新書發表

《明代名賢尺牘集》為39×26公分開本,幅幅大圖,以高仿真印刷,每通尺牘可供賞鑑、研究、臨摹之用。攝影/藍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