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向未來的史詩-評法國陽光劇團《未竟之業》

戲裡帶我們回到電影剛發明的默片時期,電影還沒發展成熟,還不是工業,而是一個新奇的玩具,一場大家可以一起玩的遊戲,碎紙片就可以製造出漫天風雪,牽一根線拉動衣角就可以表現迎風獨行,假鳥假得不得了還是天地一沙鷗。一切都很假,卻顯得那麼真,因為他們認真,他們天真,天真到相信唯有藝術可以用科技的美好戰勝科技的醜惡,所以抵抗戰爭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創作。


法國陽光劇團《未竟之業》
2012/12/4~16 台北 兩廳院藝文廣場主帳篷

Théâtre du Soleil什麼時候開始從「太陽劇團」被定名為「陽光劇團」的?我沒有直接證據,但多半和Cirque du Soleil從「太陽馬戲團」改叫「太陽劇團」有關。明明是同一顆soleil,這裡有太陽、那裡徒留陽光還不打緊,問題是cirque再怎麼翻也不可能翻成「劇團」啊?難道說,只因為太陽馬戲團(在台灣)更有名也更賣錢,它硬是要在中文裡脫胎換骨為「劇團」,我們就乾脆把太陽一併奉送給它?

這給人很不好的感覺,彷彿資本家竄改了我們的語言,壟斷了我們的知識,而這恰好是「陽光劇團」一輩子在反抗的。因此,為了避免精神分裂地使用資本主義的語言討論這樣一個批判資本主義的劇團,以下容我復古使用「太陽劇團」。

作為史詩的科幻小說

莫虛金在訪談提到,法國人集體失去史詩能力有一個精確的時間點,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九一四年,而《未竟之業》時光倒流,細說一群電影愛好者因為戰爭被迫中斷拍攝的經過,為的是重新修補這道歷史想像的傷殘。所謂鑑往知來,往過去尋找未來的可能性並不希罕,罕見的是莫虛金的史詩格局來自科幻小說,戲裡的電影拍的是凡爾納的冒險故事。

從好萊塢電影和日本卡通認識凡爾納的我們,自然很難理解,像《環遊世界八十天》、《海底兩萬哩》這樣的通俗娛樂,跟廿世紀的史詩有什麼相干?關聯在於,戲中戲的拍攝場景呈現了一群人遭遇船難、漂流到荒島上,本來想就地建立烏托邦,卻發現島上有金礦而互相殘殺,這是凡爾納典型的晚期風格。著迷於科技突飛猛進的小說家,到了晚年,卻回頭處理險惡的自然,以及比自然還險惡的人性。換句話說,把凡爾納的創作生涯攤開,一邊是充滿夢想的科技,另一邊是令人幻滅的人性,兩邊對折,就是科學進步讓人重拾孩童般無邊無際的幻想,同時也帶領你我走向滅亡。

今天更加依賴科技的我們,怕只有被科技摧折得更趨近毀滅。科幻小說果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史詩。

人不是主角 事件才是

科技的矛盾看似無解,太陽劇團卻堅持認為有。戲裡帶我們回到電影剛發明的默片時期,電影還沒發展成熟,還不是工業,而是一個新奇的玩具,一場大家可以一起玩的遊戲,碎紙片就可以製造出漫天風雪,牽一根線拉動衣角就可以表現迎風獨行,假鳥假得不得了還是天地一沙鷗。一切都很假,卻顯得那麼真,因為他們認真,他們天真,天真到相信唯有藝術可以用科技的美好戰勝科技的醜惡,所以抵抗戰爭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創作。

無論你認不認可這種近乎「藝術樂觀主義」的信念,都得承認太陽劇團的天真不是無知,而是一種強大的、探索未知的行動力,一種廢話少說、苦幹實幹的實驗精神。這裡我得反駁一種意見,批評這齣戲活像樣板戲。要知道,像《紅色娘子軍》那樣的革命芭蕾舞劇,是極其修飾到不容一點閃失,規格化到所有人凌空飛躍,飛得還永遠一樣高;可是太陽劇團剛好相反,是一群高度專業的演員回歸業餘人士,他們演戲誇張,時常NG,演完立刻衝到另一頭拉懸吊、扛布景,與其說他們追求的是專業化的演出,不如說,是回到專業分工之前的集體勞動。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41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33939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854013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3.網路訂閱:兩廳院售票系統、博客來網路書店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兩廳院禮品店(音樂廳地面層)
5.電子雜誌:UDN數位閱讀網、遠通KOOBE、摩客資訊

讀者服務 專線(02)3393-9874 傳真 (02)3393-9879
請於周一至周五9:30-18:30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