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光秀到藝術殿堂 夢幻少女的奇蹟

寶塚歌劇團的創立、經營與發展
明年就要慶祝創立百周年的寶塚歌劇團,最早源於創辦人日本企業家小林一三想要振興兵庫縣寶塚市的觀光事業,而創立了完全由少女組成的「寶塚歌唱隊」,並贏得觀眾的認同,方才開展了近百年邁向藝術殿堂之路——從招生訓練、精良製作到劇院營運,一條鞭、多面向的經營,打造了寶塚歌劇團的閃亮世界。

看過日本電影《扶桑花女孩》嗎?一九六五年,在日本東北的一個沒落煤礦小鎮,為了振興地區經濟而興建了夏威夷度假村,還特別從東京請來舞蹈老師,教導當地的少女草裙舞,作為度假村開幕演出的重頭戲。

其實早在一九一○年代,就已經有為了吸引觀光客而成立的少女歌舞團。

這要從寶塚創辦人、日本企業家小林一三先生說起,他有一句名言:「電車創造乘客」。小林先生為了將鐵路從大阪梅田延長到寶塚,開通了「箕面有馬電氣軌道」(現阪急電鐵),他凝視著自己創立起的列車駛過兵庫縣寶塚的田野景色,心裡不斷思考著:「該怎麼做,才能讓更多的觀光客願意坐電車來到這裡呢?」於是他蓋了「寶塚新溫泉」及日本國內首座的室內游泳池,但一開始仍然無法吸引太多人潮。後來,小林先生在無意間看到了三越少年音樂隊的表演非常受到當地民眾的喜愛,於是便在一九一三年成立了一個完全由少女組成的「寶塚歌唱隊」。第一期共錄取了十六名學生,並在同年十二月改稱「寶塚少女歌劇養成會」。於此,小林先生不僅是用「電車創造乘客」,甚至還以「少女歌劇創造觀光客」來促進人潮湧進。

首演舞台改建自游泳池 一炮而紅成為觀光重點

「寶塚少女歌劇養成會」的教育方法,是以東京音樂學校所有的規則為範本,僅招收小學畢業十五歲以下的少女,修業年限為三年,期間教授樂理、歌唱、東洋與西方舞踊技巧、歌劇等科目,是當時在日本獨一無二的創舉。

一九一四年四月一日寶塚少女歌劇養成會的首次公演,是給來泡溫泉的客人作為餘興欣賞的免費演出,演出內容有《DOM-BRAKO》(歌劇桃太郎)、《浮達摩》及舞作《蝴蝶》,其華麗的歌舞引起觀光客極大的回響。值得一提的是,首演的舞台竟然是由游泳池改造而成的。這座當時日本首度引進的室內游泳池,因為對於當時的社會趨勢來說還過於新潮,並且規定只有男性可以進入,男女禁止共泳,也因為空間設計的不良,室內通風不甚理想,導致乏人問津,於是最後便乾脆一舉改裝成為劇場。原本的泳池區域全部更換為木質地板的觀眾席,更衣室改造成為擁有小劇場規模的舞台,於是這座由游泳池改造的樂園劇場,便成為寶塚少女歌劇養成會首次公演的舞台。那一年,平均每個月都有一千多名的觀光客入園觀賞。


↑寶塚大劇場的大廳(寶塚歌劇團 提供)

之後,寶塚少女歌劇養成會的規模愈來愈大,為了讓未來的發展更具前瞻性,並能對日本的音樂歌劇界有所貢獻,便開始正式邀請了專業的藝術創作者加入(如劇作家坪內士行、音樂家金健二與金光子夫婦),並且將組織重新整編,在一九一九年解散了「寶塚少女歌劇養成會」,改設寶塚音樂歌劇學校,「寶塚少女歌劇團」便在此體系的學校制度下正式誕生。
歌劇團的組織及營運的制度與傳統,脈脈相傳直到今日,同時也因為歌劇團與學校在制度上的一體性,所以雙方的期數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音樂歌劇學校的十七期生,同時也入團成為歌劇團的十七期生。

一九二一年,為了服務日益增加的觀光客,花組與月組因應成立,支撐起了「寶塚歌劇」的黎明期。一九二四年七月,容納三千位觀眾的寶塚大劇院正式開幕,同時雪組也在此時誕生,各組輪流每個月各演出十二場,開創了日後輪替制度的時代。一九三三年之後,寶塚歌劇共有花、月、雪、星四組,直到一九九八年宙組誕生,才形成了現在的五組規模,而各組都有各自招牌的男角、女角。另外,除了這五組之外,寶塚還有一個壓箱寶,就是以藝術技能純熟的「藝達者」所組成的「專科」。

“Revue”引領歌舞風 為戰後人心帶來希望陽光

寶塚在創立初期是以「男女老幼都能欣賞的國民戲劇」作為演出目標,但是由於一九二○年代社會風氣的漸趨改變,促使寶塚首次在日本出現了以歌舞形式來諷刺時事的滑稽劇“revue”。

當時的“revue”以巴黎為中心在歐洲掀起了一陣風潮,寶塚也將其舞台藝術形式大規模引進。一九三○年代在人人歌頌著自由風氣之際,寶塚的“revue”打造了形式趨近完整的風格,無論是在歌唱、舞蹈或化妝上,都發展出嶄新而獨樹一格的原創性,將寶塚的名氣大大提升。隨後這個演出模式便一舉擴展到海外,於一九三八年首度前往德國、義大利、波蘭進行歐洲巡迴公演,更於一九三九年前往美國進行盛大演出。同年「寶塚音樂歌劇學校」改名為「寶塚音樂舞踊學校」,從寶塚少女歌劇團中正式脫離。

然而,二戰勃發,日本對美國開戰,“revue”的演出因而中止,歌劇團組成了移動隊,轉而在各地進行勞軍慰問的演出。二戰即將結束的一九四四年三月,寶塚大劇場被海軍接收,東京寶塚劇場被陸軍接管,寶塚歌劇團的兩個專用劇場被迫關閉,停止所有演出活動。戰後,兩劇場的接收問題竟然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才得以解決。一九四六年「寶塚音樂舞踊學校」改名為「寶塚音樂學校」,期許寶塚歌劇團持續在日本劇場與帝國劇場演出,期望能夠在黑暗時代注入一股勇氣,帶給因為戰爭而在心中受到創傷的人們一份夢想與希望。

經過戰後的動盪期,一九五○年代開始,日本以驚人的速度走向復興之路。再生中的日本人急於吸取充滿著希望的能量,而乘著這股能量,寶塚歌劇也再度掀起了潮流,黑暗苦情的世代景象被風吹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希望的舞台,春日野八千代、壽美花代等人氣明星輩出,在舞台上展現超強的光芒與能量。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44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33939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854013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3.網路訂閱:兩廳院售票系統、博客來網路書店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兩廳院禮品店(音樂廳地面層)
5.電子雜誌:UDN數位閱讀網、遠通KOOBE、摩客資訊

讀者服務 專線(02)3393-9874 傳真 (02)3393-9879
請於周一至周五9:30-18:30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