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禁制,與到處存在的……
起初, 我們天真地以為, 所謂「控制」是有人在地上畫了個圈,然後不允許你跨出去。
然而,讀過《我是世界最大黨:誰在統治及如何統治中國》之後,「控制」這個概念或許會在我們心中產生完全不同的圖像。在這本善於剪裁故事與訪問,批判與諷刺手法精巧的書裡,作家為我們描述出一個無所不在的「中國共產黨」形象:在一開頭,它就描述了一個外國人爭取拓展中國商務的宴會場景,卻一開始就搞錯了誰才是掌權者的故事;數章之後,它又以中南海園林建築「影壁」為喻,這兩個段落都暗示了中國共產黨的統治本質——它是一股強大然而不可見的力量。
我特別感興趣的,當然是〈藝術與文化〉一章。特別是在日前的服貿爭議中,台灣持反對立場的廣義「文化人」,幾乎都將中國對藝術與文化的審查、箝制列為重點。然而,實際上的審查、箝制到底是如何進行?正如《祕密讀者》四月號評論〈恐懼的遠因〉指出,我們對中國的恐懼其實並非基於對實際情況的了解。此章或許可提供一些案例。在討論到《色戒》放映後,湯唯突然遭懲罰的案例時,作者引述了一位受訪者的說法,當黨決定制裁某人時:「不會提出任何合法、公開的文件,也不會有正式的程序或審訊‧‧‧‧‧‧沒人知道標準或限制在哪裡。」因此,有時貌似激進的作品安然無事,意識形態「安全」的作品反而在某些小節上被找茬。身為創作者,我對此段描述感到極深的
恐懼,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如果國家清楚標示「什麼不能碰」,那即便懲罰再嚴厲,我們還是有機會在不碰觸界線的情況下做點自己想做的;但如果這個標示不存在,那就是說,你必須自己判斷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他們並不在地上畫出一個圈,那太落伍、太明目張膽了。他們會說,從來不存在那樣一個圈啊,你哪裡都可以去。只是,有的時候,地上會有個陷坑,有顆地雷,你要自己小心。
而所有具生存本能和基本理智的人,就會立刻知道唯一安全的做法:一步也不要走動,然後祈禱他們採用的地雷不是會在地底移動的新品種。
他們在每個人的心理植入哨站,並讓我們自己監視自己。於是,我們看到了張藝謀慘不忍睹的證言。當「領導」介入他的作品,要求修改時,他的說法恐怕連自己都覺得牽強:「領導也是人,我們不看領導是領導,我們看他是一個人,他從觀眾的角度發表的這個意見,是不是也能代表相當多的一部分人的看法?」他當然不會公開自問,為什麼有些觀眾比另一些觀眾更有資格影響創作者?而一個輕易被觀眾影響的創作者,其創作還有多少價值?即便在被訪談的當下,那座哨站都從創作者的眼神深處折射探照燈的光束。然後,我想到那些不願屈從,還繼續在那個國度中與國家游擊對抗、或根本已被放逐的藝術創作者們,想到他們連揣度陷阱也不屑,大踏步前進的樣子。
我無端想起不知道在哪裡讀過的宣導文字:在一片土地上面部署地雷,只需幾個小時,而排除它們,卻要花上好幾年。而我不能確定的是,我們是、抑或不是,和他們站在同一片相互連結的原野上?
文.朱宥勳
一九八八年生,清大台文所碩士。現為書評刊物《祕密讀者》編輯團隊成員、高中實習老師、耕莘青年寫作會成員。著有小說集《誤遞》、《堊觀》,評論集《學校不敢教的小說》。主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
然而,讀過《我是世界最大黨:誰在統治及如何統治中國》之後,「控制」這個概念或許會在我們心中產生完全不同的圖像。在這本善於剪裁故事與訪問,批判與諷刺手法精巧的書裡,作家為我們描述出一個無所不在的「中國共產黨」形象:在一開頭,它就描述了一個外國人爭取拓展中國商務的宴會場景,卻一開始就搞錯了誰才是掌權者的故事;數章之後,它又以中南海園林建築「影壁」為喻,這兩個段落都暗示了中國共產黨的統治本質——它是一股強大然而不可見的力量。
我特別感興趣的,當然是〈藝術與文化〉一章。特別是在日前的服貿爭議中,台灣持反對立場的廣義「文化人」,幾乎都將中國對藝術與文化的審查、箝制列為重點。然而,實際上的審查、箝制到底是如何進行?正如《祕密讀者》四月號評論〈恐懼的遠因〉指出,我們對中國的恐懼其實並非基於對實際情況的了解。此章或許可提供一些案例。在討論到《色戒》放映後,湯唯突然遭懲罰的案例時,作者引述了一位受訪者的說法,當黨決定制裁某人時:「不會提出任何合法、公開的文件,也不會有正式的程序或審訊‧‧‧‧‧‧沒人知道標準或限制在哪裡。」因此,有時貌似激進的作品安然無事,意識形態「安全」的作品反而在某些小節上被找茬。身為創作者,我對此段描述感到極深的
恐懼,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如果國家清楚標示「什麼不能碰」,那即便懲罰再嚴厲,我們還是有機會在不碰觸界線的情況下做點自己想做的;但如果這個標示不存在,那就是說,你必須自己判斷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他們並不在地上畫出一個圈,那太落伍、太明目張膽了。他們會說,從來不存在那樣一個圈啊,你哪裡都可以去。只是,有的時候,地上會有個陷坑,有顆地雷,你要自己小心。
而所有具生存本能和基本理智的人,就會立刻知道唯一安全的做法:一步也不要走動,然後祈禱他們採用的地雷不是會在地底移動的新品種。
他們在每個人的心理植入哨站,並讓我們自己監視自己。於是,我們看到了張藝謀慘不忍睹的證言。當「領導」介入他的作品,要求修改時,他的說法恐怕連自己都覺得牽強:「領導也是人,我們不看領導是領導,我們看他是一個人,他從觀眾的角度發表的這個意見,是不是也能代表相當多的一部分人的看法?」他當然不會公開自問,為什麼有些觀眾比另一些觀眾更有資格影響創作者?而一個輕易被觀眾影響的創作者,其創作還有多少價值?即便在被訪談的當下,那座哨站都從創作者的眼神深處折射探照燈的光束。然後,我想到那些不願屈從,還繼續在那個國度中與國家游擊對抗、或根本已被放逐的藝術創作者們,想到他們連揣度陷阱也不屑,大踏步前進的樣子。
我無端想起不知道在哪裡讀過的宣導文字:在一片土地上面部署地雷,只需幾個小時,而排除它們,卻要花上好幾年。而我不能確定的是,我們是、抑或不是,和他們站在同一片相互連結的原野上?
文.朱宥勳
一九八八年生,清大台文所碩士。現為書評刊物《祕密讀者》編輯團隊成員、高中實習老師、耕莘青年寫作會成員。著有小說集《誤遞》、《堊觀》,評論集《學校不敢教的小說》。主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