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3個月就辦現增 投資人該如何解讀? 力積電又發動募資 就怕力晶模式翻版

根據《財訊》報導,2021年12月6日,力積電上市掛牌,在公開市場上釋出11萬張增資發行股票。事隔3個月,2022年2月8日,力積電再度發布重訊,擬在35萬張額度內,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普通股參與發行海外存託憑證,估計募資金額超過百億元。力積電頻繁地向市場伸手要錢,投資人該如何看待?

《財訊》分析,力積電是由原本力晶在台灣的資產獨立成立的公司,力晶在2012年因為財務危機下櫃。下櫃前,力晶股本曾快速膨脹,從1998年上市初期的100多億元,到2010年的股本已高達904億元。

@過去 力晶經歷慘痛教訓

檢視力晶的資本形成過程,下市前,力晶連續多年每年都發行大額可轉債,或將員工認股憑證換發為公司股票,而且,金額愈來愈大。例如,2002年,力晶當年度債轉股或員工認股憑證轉換成股本的金額,約為新台幣1億多元,但到2009年時,這個數字增加到96億元的規模。投資人不免關心,力積電新一輪的募資行動,是否會重蹈當年力晶覆轍?

《財訊》報導指出,一位專業投資人觀察,力積電去年12月公開發行,一次賣出大量股票後,又要到海外發行存託憑證,「對資金的需求應該相當大」,由於台灣資本市場胃納量有限,因此轉向海外。他觀察,過去其他DRAM公司以發債的方式支應資金需求,「市場反轉的時候,公司付不出利息,就倒了」,力晶股本雖然快速膨脹,但也因此撐過難關,「力積電的作法是跟股東分擔經營風險,如果市況反轉,投資人就要小心風險」。

針對此,力積電發言人譚仲民回應,「這一次,我們的財務結構已比過去好,也不會無緣無故投資」。他表示,力積電有一個規模約100億美元(新台幣2780億元)的擴張計畫,第一期的資金約需台幣1000多億元,跟銀行聯貸300億元,加上客戶的長約預付款,再加上這次募資金額,就能滿足需求。

他解釋,選擇發行海外存託憑證,比發債籌資更能降低負債比;向海外募資,有機會拉高價格,募到更多資金;同樣的,發行可轉債,如果遇到市場反轉,公司還債的壓力就會大增,因此選擇增發股票應是比較好的選擇。…(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