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的獨立時代正式引爆 INDEPENDENT MUSIC
一直以來,網路催生了不少音樂人,這個現象在今年上半年特別明顯。從入圍金曲獎的玖壹壹、黃明志,再到網路上瘋傳的草東沒有派對、勸世宗親會,這些音樂的出現說明了一件事:透過網路這個媒介,音樂人展現自我並且和樂迷接觸的方式已經和過往不同了。未來,唱片公司的角色會如何轉變?音樂人可以怎樣和唱片公司合作,共同為產業創造更大價值?值得大家仔細探討。
網路幾乎改變了所有產業的樣貌,在音樂的世界裡尤其來得快而明顯,2015年堪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年。根據國際唱片業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IFPI)在今年上半年公布的全球音樂報告,去年全球音樂市場規模達到150億美元,比前一年成長了3.2%,是近20年來音樂產業最顯著的成長。值得注意的是,數位音樂的貢獻搶占45%,另外來自實體音樂的占比則為39%,這是數位音樂營收第一次超越實體發行。
數位音樂的趨勢銳不可當,除了市場銷售表現亮眼之外,國內外的音樂賽事等盛會也首度敞開大門,正式將數位音樂納入,這個轉變是歷史性的重要一刻。根據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所頒布規定,從第27屆金曲獎開始,首度開放僅有數位發行的單曲報名「最佳年度歌曲獎」,只要是在境內三家以上合法數位銷售平台上架的作品,都擁有報名該獎項的權利。
無獨有偶,美國音樂權威獎項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同樣在今年發布新規定。6月中旬,美國國家錄音藝術科學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Recording Arts and Sciences)首度宣布,僅有串流發行的歌曲,同樣具有報名葛萊美獎的資格。也就是說,在去年10月1日到今年9月30日之間發行的作品,不論是實體發行或是只在串流音樂平台上發行,都有機會參加2017年2月舉行的第59屆葛萊美獎,可說是報名資格上的重大突破。
網路的去中心化特質,再加上音樂載體的改變,讓現在的音樂人不一定得再像過去一樣仰賴大型唱片公司和傳統媒體。只要你能做出好音樂,網路就能幫你找到屬於自己的聽眾,並且讓你有機會獲得屬於自己的掌聲。
網路衝擊大型唱片公司
當音樂產業遇上變革,第一波受到衝擊的無非是傳統唱片公司。陳瑞凱身為成軍20年的樂團1976主唱,同時也是獨立音樂廠牌re: public負責人,他認為,如果要談台灣傳統唱片公司的興衰,勢必得先回到1987年宣布解嚴的那個時刻。「昨天還要唱國歌,明天就不用了。那比你第一次用YouTube的衝擊還大。」
當資訊解放,所有人都積極尋求新世界。他指出,1987年時,美國搖滾樂團槍與玫瑰(Gun N’Roses)發行第一張專輯,余光在電視節目《閃亮的節奏》介紹這支樂團。同一年,愛爾蘭搖滾樂團U2發行《約書亞樹》(The Joshua Tree),而英國搖滾樂團史密斯(The Smith)則宣布解散。「1987年對台灣人很重要。CD完全征服了1987年到90年代,破百萬張的專輯很多,這對全世界來講都很不可思議。為什麼?因為打開門了,世界上的東西我們都要。」當時,無論是發行西洋或是華語音樂的傳統唱片公司都得享巨大利益。
但是不久之後,唱片公司就開始面臨網路的衝擊。陳瑞凱舉例,過去滾石唱片很會撰寫文案,但是到了網路時代,大家不再接受這種上對下的語言,正因如此,台灣獨立樂團的第一波浪潮也從那時展開。「雖然五月天是滾石唱片開始做的,可是我認為五月天跟現在的獨立樂團草東沒有派對是差不多的,那是音樂本身在運作。」他認為,除了可以從五月天早期的歌詞中看出自殺、同志等議題,滾石唱片操作五月天的手法也和傳統不同。比方說,當時滾石唱片不是選擇在電視上砸大錢打廣告,而是帶著五月天到中山足球場開唱,讓觀眾憑CD入場,締造相當可觀的專輯銷售量。同一時期,華語歌壇還有孫燕姿和周杰倫等明星,但那也是國語唱片的最後一次榮光。
聽眾上網尋求風格強烈的音樂
在網路時代中,不僅是聽眾尋求的音樂方式改變了,關注的音樂種類也和過往不同。在所有內容都重視「分眾」的趨勢下,越是個性鮮明的音樂,越能找到專屬於自己的死忠粉絲。以今年入圍第27屆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的饒舌團體玖壹壹來說,他們從2009年成立以來,持續在網路上發表作品。在大眾媒體還沒有意識到他們之前,玖壹壹早就稱霸一片天。攤開YouTube點閱率排行榜,第一名〈癡情的男子漢〉累積點閱率已經突破五千萬次,就連第十名的〈夢醒時分〉點閱率都超過2千萬。這個成績,甚至比許多主流唱片公司培育出來的歌手來得更優異。
StreetVoice新媒體發展資深副總陸君萍觀察,近期這批透過網路走紅的音樂人如玖壹壹、草東沒有派對或勸世宗親會,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風格強烈、辨識度高。「玖壹壹是一點嘻哈加一點台嗨,再加上傳統台語的流行曲式。勸世宗親會是一種電音的嘗試。草東沒有派對則是很赤裸的搖滾風格。」她分析,以前在網路上會紅的音樂,「還是標準悅耳的流行音樂曲式」,可是現在這些音樂類型都非常強烈。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種變化也反映了大眾的需求,也就是說,聽眾漸漸不再渴望只能為自己帶來舒適的音樂了。
微型唱片公司是未來趨勢
迎向新時代,這群透過網路崛起的音樂人還需要唱片公司嗎?未來,唱片公司的角色還可以怎樣改變?獨立廠牌黑市音樂創辦人奧利佛大膽預言「傳統唱片公司很有可能會在十年之內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人身兼多職的微型公司。
他表示,過去的音樂人必須透過電視、電台、報紙、雜誌等媒體和消費者接觸,而唱片公司可以幫助藝人與媒體連結,因此角色格外重要。不過,因為網路具有跨地域和免費等優勢,幾乎可以取代傳統媒體,也讓唱片公司的存在變得有些尷尬。只是,對音樂人來說,目前傳統媒體還是具有影響力,另外當音樂人成長到一定規模時,還是需要唱片公司協助規劃日常行程甚至是演藝生涯。
不過,未來兩者之間的關係勢必得改變。奧利佛以旗下樂團Hello Nico為例指出,黑市音樂和Hello Nico的互動方式就「比較像合作模式」,雙方的地位是對等的,許多事情都是雙方一起發想和企劃,他只是以前輩的身分將過往經驗傳承給樂團,「而不是像傳統的老闆,請了一大批工作人員,像帶小孩一樣帶著樂團。」另外,他也認為,編制龐大的唱片公司會逐漸瓦解,轉變為許多微型公司,內部員工則是一人身兼多職。
陸君萍則認為,小型唱片公司林立的趨勢早就開始發生,甚至有些藝人像周杰倫、張惠妹自己都已經成立唱片公司。而且從實際需求面來看,唱片公司的存在對於音樂人來說依然很重要。
她指出,雖然現在很多音樂人透過網路崛起,但是在音樂產業中,「會做歌是音樂人最基本的技能」,而做好音樂之後,接下來所有流程都非常浩瀚且繁雜,每一項都需要專業人士幫忙打理。單單以專輯封面設計來說,就必須思考許多環節。「誰的設計最適合你?你要用照片還是插畫?用照片的話,你要找誰拍照?拍照的時候要找哪一個攝影棚?要找什麼樣的妝髮?找誰修片?如果你還要加一些設計上去,誰會是那個美術設計的人?誰去幫你申請ISRC code(國際標準錄音錄影代碼)?誰去跑印刷廠?每一樣東西都需要詢價、殺價、付款。這個產業仍然存在,它仍然需要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獨立廠牌,因為這些事情如果要藝人自己做,老實說我覺得有些強人所難。」因此,當音樂人的資歷夠深時,可能就會選擇自己開公司、招聘經紀人來執行這些細節。
不管音樂的載體如何改變,回歸本質,我們永遠都需要一首好歌來印證這個時代。而在這個龐大的產業當中,也永遠都需要專業分工,才能徹底發揮音樂的價值。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第268期
http://www.bnext.com.tw/magazine/view/id/126887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68期
http://www.bnext.com.tw/
網路幾乎改變了所有產業的樣貌,在音樂的世界裡尤其來得快而明顯,2015年堪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年。根據國際唱片業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IFPI)在今年上半年公布的全球音樂報告,去年全球音樂市場規模達到150億美元,比前一年成長了3.2%,是近20年來音樂產業最顯著的成長。值得注意的是,數位音樂的貢獻搶占45%,另外來自實體音樂的占比則為39%,這是數位音樂營收第一次超越實體發行。
數位音樂的趨勢銳不可當,除了市場銷售表現亮眼之外,國內外的音樂賽事等盛會也首度敞開大門,正式將數位音樂納入,這個轉變是歷史性的重要一刻。根據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所頒布規定,從第27屆金曲獎開始,首度開放僅有數位發行的單曲報名「最佳年度歌曲獎」,只要是在境內三家以上合法數位銷售平台上架的作品,都擁有報名該獎項的權利。
無獨有偶,美國音樂權威獎項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同樣在今年發布新規定。6月中旬,美國國家錄音藝術科學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Recording Arts and Sciences)首度宣布,僅有串流發行的歌曲,同樣具有報名葛萊美獎的資格。也就是說,在去年10月1日到今年9月30日之間發行的作品,不論是實體發行或是只在串流音樂平台上發行,都有機會參加2017年2月舉行的第59屆葛萊美獎,可說是報名資格上的重大突破。
網路的去中心化特質,再加上音樂載體的改變,讓現在的音樂人不一定得再像過去一樣仰賴大型唱片公司和傳統媒體。只要你能做出好音樂,網路就能幫你找到屬於自己的聽眾,並且讓你有機會獲得屬於自己的掌聲。
網路衝擊大型唱片公司
當音樂產業遇上變革,第一波受到衝擊的無非是傳統唱片公司。陳瑞凱身為成軍20年的樂團1976主唱,同時也是獨立音樂廠牌re: public負責人,他認為,如果要談台灣傳統唱片公司的興衰,勢必得先回到1987年宣布解嚴的那個時刻。「昨天還要唱國歌,明天就不用了。那比你第一次用YouTube的衝擊還大。」
當資訊解放,所有人都積極尋求新世界。他指出,1987年時,美國搖滾樂團槍與玫瑰(Gun N’Roses)發行第一張專輯,余光在電視節目《閃亮的節奏》介紹這支樂團。同一年,愛爾蘭搖滾樂團U2發行《約書亞樹》(The Joshua Tree),而英國搖滾樂團史密斯(The Smith)則宣布解散。「1987年對台灣人很重要。CD完全征服了1987年到90年代,破百萬張的專輯很多,這對全世界來講都很不可思議。為什麼?因為打開門了,世界上的東西我們都要。」當時,無論是發行西洋或是華語音樂的傳統唱片公司都得享巨大利益。
但是不久之後,唱片公司就開始面臨網路的衝擊。陳瑞凱舉例,過去滾石唱片很會撰寫文案,但是到了網路時代,大家不再接受這種上對下的語言,正因如此,台灣獨立樂團的第一波浪潮也從那時展開。「雖然五月天是滾石唱片開始做的,可是我認為五月天跟現在的獨立樂團草東沒有派對是差不多的,那是音樂本身在運作。」他認為,除了可以從五月天早期的歌詞中看出自殺、同志等議題,滾石唱片操作五月天的手法也和傳統不同。比方說,當時滾石唱片不是選擇在電視上砸大錢打廣告,而是帶著五月天到中山足球場開唱,讓觀眾憑CD入場,締造相當可觀的專輯銷售量。同一時期,華語歌壇還有孫燕姿和周杰倫等明星,但那也是國語唱片的最後一次榮光。
聽眾上網尋求風格強烈的音樂
在網路時代中,不僅是聽眾尋求的音樂方式改變了,關注的音樂種類也和過往不同。在所有內容都重視「分眾」的趨勢下,越是個性鮮明的音樂,越能找到專屬於自己的死忠粉絲。以今年入圍第27屆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的饒舌團體玖壹壹來說,他們從2009年成立以來,持續在網路上發表作品。在大眾媒體還沒有意識到他們之前,玖壹壹早就稱霸一片天。攤開YouTube點閱率排行榜,第一名〈癡情的男子漢〉累積點閱率已經突破五千萬次,就連第十名的〈夢醒時分〉點閱率都超過2千萬。這個成績,甚至比許多主流唱片公司培育出來的歌手來得更優異。
StreetVoice新媒體發展資深副總陸君萍觀察,近期這批透過網路走紅的音樂人如玖壹壹、草東沒有派對或勸世宗親會,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風格強烈、辨識度高。「玖壹壹是一點嘻哈加一點台嗨,再加上傳統台語的流行曲式。勸世宗親會是一種電音的嘗試。草東沒有派對則是很赤裸的搖滾風格。」她分析,以前在網路上會紅的音樂,「還是標準悅耳的流行音樂曲式」,可是現在這些音樂類型都非常強烈。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種變化也反映了大眾的需求,也就是說,聽眾漸漸不再渴望只能為自己帶來舒適的音樂了。
微型唱片公司是未來趨勢
迎向新時代,這群透過網路崛起的音樂人還需要唱片公司嗎?未來,唱片公司的角色還可以怎樣改變?獨立廠牌黑市音樂創辦人奧利佛大膽預言「傳統唱片公司很有可能會在十年之內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人身兼多職的微型公司。
他表示,過去的音樂人必須透過電視、電台、報紙、雜誌等媒體和消費者接觸,而唱片公司可以幫助藝人與媒體連結,因此角色格外重要。不過,因為網路具有跨地域和免費等優勢,幾乎可以取代傳統媒體,也讓唱片公司的存在變得有些尷尬。只是,對音樂人來說,目前傳統媒體還是具有影響力,另外當音樂人成長到一定規模時,還是需要唱片公司協助規劃日常行程甚至是演藝生涯。
不過,未來兩者之間的關係勢必得改變。奧利佛以旗下樂團Hello Nico為例指出,黑市音樂和Hello Nico的互動方式就「比較像合作模式」,雙方的地位是對等的,許多事情都是雙方一起發想和企劃,他只是以前輩的身分將過往經驗傳承給樂團,「而不是像傳統的老闆,請了一大批工作人員,像帶小孩一樣帶著樂團。」另外,他也認為,編制龐大的唱片公司會逐漸瓦解,轉變為許多微型公司,內部員工則是一人身兼多職。
陸君萍則認為,小型唱片公司林立的趨勢早就開始發生,甚至有些藝人像周杰倫、張惠妹自己都已經成立唱片公司。而且從實際需求面來看,唱片公司的存在對於音樂人來說依然很重要。
她指出,雖然現在很多音樂人透過網路崛起,但是在音樂產業中,「會做歌是音樂人最基本的技能」,而做好音樂之後,接下來所有流程都非常浩瀚且繁雜,每一項都需要專業人士幫忙打理。單單以專輯封面設計來說,就必須思考許多環節。「誰的設計最適合你?你要用照片還是插畫?用照片的話,你要找誰拍照?拍照的時候要找哪一個攝影棚?要找什麼樣的妝髮?找誰修片?如果你還要加一些設計上去,誰會是那個美術設計的人?誰去幫你申請ISRC code(國際標準錄音錄影代碼)?誰去跑印刷廠?每一樣東西都需要詢價、殺價、付款。這個產業仍然存在,它仍然需要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獨立廠牌,因為這些事情如果要藝人自己做,老實說我覺得有些強人所難。」因此,當音樂人的資歷夠深時,可能就會選擇自己開公司、招聘經紀人來執行這些細節。
不管音樂的載體如何改變,回歸本質,我們永遠都需要一首好歌來印證這個時代。而在這個龐大的產業當中,也永遠都需要專業分工,才能徹底發揮音樂的價值。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第268期
http://www.bnext.com.tw/magazine/view/id/126887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68期
http://www.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