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傳統徵信系統的藩籬 科技改寫汽車金融未來
百年前,美國通用汽車大力推廣汽車金融商品,百年後,從美國Uber到中國阿里與騰訊以及台灣鴻海等「科技業」者也紛紛進軍。科技業者握有駕駛的里程、時段、地點與駕駛習慣等重要數據資產,成為金融業者爭相合作的對象,一場新型態的汽車金融戰爭因此揭開序幕。
汽車金融是即將屆滿100歲的老商品了。1919年美國通用汽車總裁喊出「汽車金融」這樣的概念後,分期付款買車迅速盛行起來。《金融帝國: 美國的發展與啟示》回顧汽車金融的發展史,「到了1924年,美國75%的汽車都是透過分期付款購買的,若沒有汽車貸款融資這種服務,汽車不會這麼快就普及到大眾市場。」
百年來在銀行、汽車製造商、保險、信託等組織主導下,從汽車的生產銷售、消費到報廢等過程裡頭的汽車金融服務非常成熟且完整。不過,百年後,從美國Uber到中國阿里與騰訊以及台灣鴻海等「科技業」者紛紛進軍,為這個老金融商品注入新生命。
模式:網路+汽車+金融=新汽車金融
以Uber來說,汽車金融核心概念為「讓汽車買家透過Uber租或買車,並以代駕 Uber所賺取的收入來支付費用」,也就是「分期購車,開車還貸」,這個模式本身並不特別,特別的是Uber就連過去被金融業者或租賃業者拒於門外的人也敢賣。
為什麼?因為Uber手上握有這些司機的「乘客評鑑分數」、每月載客里程數與營收等重要數據,成為判別個人信用的重要資料,舉例來說,Uber去年在美國多個城市推出Xchange Lease服務,讓「沒有」信用紀錄或信用紀錄差的民眾,也有辦法租/購車當司機,而身為投資者的汽車製造商TOYOTA也成為合作夥伴。Uber在肯亞的服務也是如此。
對汽車製造商來說,Uber有創造商機的可能。「雖然車商貸款給這群信用紀錄較差的人,可能會有些損失,但最終可能刺激汽車買氣。」P2P網貸平台瑞保網科執行長楊瑞芬點出。她舉例,假設某車商本來賣一台賺四成利潤,一個月可賣1千台,藉由Uber的計畫,卻可能用三成利潤賣出1萬台車,最後還是有賺頭。
除了汽車貸款,在汽車保險的部分,科技業者則紛紛和保險業者合作,推出UBI產品(Usage Based Insurance,根據於駕駛行為的保險)。根據個人駕駛習慣和時段計算個人保費,如果使用者是優良駕駛,保費將比危險駕駛更便宜。汽車貸款與UBI僅是其中兩個小領域而已,隨著科技業者資金與技術的投入,未來將有更多服務改變了汽車金融原有面貌。
市場:全球都想搶的10兆元大市場
中國市場是這些業者矚目的焦點。光是2015年,中國就賣出了2,460萬輛汽車,這個數字比起美國的1,750萬輛還要高,全球第一。不過中國人雖然購車力道強勁,汽車金融消費力並不強。根據德勤中國發布的報告,「2014年中國汽車消費金融滲透率僅有20%。」,也就是說,在五個購車族群中,僅有一人購買了汽車貸款與保險等汽車金融商品,這個數字比起歐美國家低上許多,因此德勤估計,到2020年,中國汽車金融市場滲透率將提升到50%,市場規模高達2兆元人民幣(約10兆元新台幣)。
這個龐大又極具發展潛力的市場,以上這些科技巨頭當然不會放過。以阿里巴巴為例,不但在2015年設立總額10億元人民幣的網路汽車基金,也成立阿里汽車事業部,在同年,旗下螞蟻金服與汽車廠商,推出「車秒貸」商品。消費者只需要線上申請,30分鐘後就知道貸款的授信額度,如果網路購車那額度最高可達20萬元人民幣。
除了阿里等科技大佬外,還有一個從科技角度切入汽車金融領域的新人:今年獲得蘋果公司10億美元投資,並且吃下Uber中國的滴滴出行。
焦點:Uber與滴滴出行等叫車平台強勢進攻
「滴滴出行是個很棒的財務投資標的,非常期待和滴滴出行展開戰略合作。」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說。滴滴出行是中國最大網路叫車平台,成立四年,已經擁有超過3億名註冊用戶,1,500萬名司機,光是2015年,滴滴出行的訂單總量就高達14.3億筆,和Uber中國合併後,估值約為350億美元。
「那些給滴滴數百億美元估值的投資大佬,其實不是在賭一款打車軟體的成敗,他們所賭的,是一個產業帝國的未來。而汽車金融就是滴滴新擴張的業務之一。」《上海證券報》如此形容。與Uber中國合併後,滴滴出行將有更多心力與資源進攻金融領域。滴滴出行過去在金融領域布局不算積極,和競爭對手Uber中國的補貼大戰(滴滴為了獎勵司機,只要司機湊足訂單量,就給予一定金額的獎勵)耗費不少資本與精力。
滴滴出行背後的股東,不僅包含中國人壽與招商銀行傳統金融業者,也包括螞蟻金服與騰訊等金融科技業者,因此滴滴早已開始和股東策略合作,試著切入金融領域。其中又以滴滴和招商銀行的合作最讓人關注。招商銀行是滴滴司機購車分期的合作銀行,那司機分期付款的額度有多少呢?除了銀行內原有的信用評估方法外,招商銀行將首次加入滴滴提供的駕駛里程與收入等數據。
台灣:從車聯網切入,鴻海轉投資創星物聯
不過滴滴出行企圖極強,不滿足於和金融業者合作,更要自己嘗試,今年在上海,滴滴透過旗下子公司成立眾富融資租賃公司。這個公司法人代表就是滴滴出行創辦人程維,資本額為10億元人民幣,經營的範圍從融資租賃到擔保金融服務等。不過,由於滴滴出行才剛開始布局金融領域,主要方向還不明朗,有待觀察。
提了這麼多的中國與美國公司,那台灣的科技公司成果如何?台灣本土沒有如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規模的網路平台,也沒有滴滴出行與Uber等網路原生叫車服務,但在從硬體出發的車聯網領域,人才眾多,資金豐沛,也是宏碁與鴻海等國際企業關注的領域。
「我們的目標是要拿下台灣30%的車聯網市場。」創星物聯總經理林俊彥信心滿滿地說。鴻海集團布局速度最快,主導電信與網通的鴻海G次集團轉投資創星物聯,將在9月推出全台灣第一個UBI車聯網保單。屆時車險不再僅由年齡與性別等因子決定,而是會參考駕駛的急加速與尖峰離峰等駕駛時間,而有保費上的差異。
科技業者也不滿足於此,他們正在推動無人車,當由人工智慧領導的自動駕駛在我們生活普及時,科技產業將再次顛覆汽車金融產業,而且顛覆的廣度與深度都比現在還要巨大,在Google、Uber、Apple與Tesla等公司推進下,這一天並不遙遠。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第268期
http://www.bnext.com.tw/magazine/view/id/126887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68期
http://www.bnext.com.tw/
汽車金融是即將屆滿100歲的老商品了。1919年美國通用汽車總裁喊出「汽車金融」這樣的概念後,分期付款買車迅速盛行起來。《金融帝國: 美國的發展與啟示》回顧汽車金融的發展史,「到了1924年,美國75%的汽車都是透過分期付款購買的,若沒有汽車貸款融資這種服務,汽車不會這麼快就普及到大眾市場。」
百年來在銀行、汽車製造商、保險、信託等組織主導下,從汽車的生產銷售、消費到報廢等過程裡頭的汽車金融服務非常成熟且完整。不過,百年後,從美國Uber到中國阿里與騰訊以及台灣鴻海等「科技業」者紛紛進軍,為這個老金融商品注入新生命。
模式:網路+汽車+金融=新汽車金融
以Uber來說,汽車金融核心概念為「讓汽車買家透過Uber租或買車,並以代駕 Uber所賺取的收入來支付費用」,也就是「分期購車,開車還貸」,這個模式本身並不特別,特別的是Uber就連過去被金融業者或租賃業者拒於門外的人也敢賣。
為什麼?因為Uber手上握有這些司機的「乘客評鑑分數」、每月載客里程數與營收等重要數據,成為判別個人信用的重要資料,舉例來說,Uber去年在美國多個城市推出Xchange Lease服務,讓「沒有」信用紀錄或信用紀錄差的民眾,也有辦法租/購車當司機,而身為投資者的汽車製造商TOYOTA也成為合作夥伴。Uber在肯亞的服務也是如此。
對汽車製造商來說,Uber有創造商機的可能。「雖然車商貸款給這群信用紀錄較差的人,可能會有些損失,但最終可能刺激汽車買氣。」P2P網貸平台瑞保網科執行長楊瑞芬點出。她舉例,假設某車商本來賣一台賺四成利潤,一個月可賣1千台,藉由Uber的計畫,卻可能用三成利潤賣出1萬台車,最後還是有賺頭。
除了汽車貸款,在汽車保險的部分,科技業者則紛紛和保險業者合作,推出UBI產品(Usage Based Insurance,根據於駕駛行為的保險)。根據個人駕駛習慣和時段計算個人保費,如果使用者是優良駕駛,保費將比危險駕駛更便宜。汽車貸款與UBI僅是其中兩個小領域而已,隨著科技業者資金與技術的投入,未來將有更多服務改變了汽車金融原有面貌。
市場:全球都想搶的10兆元大市場
中國市場是這些業者矚目的焦點。光是2015年,中國就賣出了2,460萬輛汽車,這個數字比起美國的1,750萬輛還要高,全球第一。不過中國人雖然購車力道強勁,汽車金融消費力並不強。根據德勤中國發布的報告,「2014年中國汽車消費金融滲透率僅有20%。」,也就是說,在五個購車族群中,僅有一人購買了汽車貸款與保險等汽車金融商品,這個數字比起歐美國家低上許多,因此德勤估計,到2020年,中國汽車金融市場滲透率將提升到50%,市場規模高達2兆元人民幣(約10兆元新台幣)。
這個龐大又極具發展潛力的市場,以上這些科技巨頭當然不會放過。以阿里巴巴為例,不但在2015年設立總額10億元人民幣的網路汽車基金,也成立阿里汽車事業部,在同年,旗下螞蟻金服與汽車廠商,推出「車秒貸」商品。消費者只需要線上申請,30分鐘後就知道貸款的授信額度,如果網路購車那額度最高可達20萬元人民幣。
除了阿里等科技大佬外,還有一個從科技角度切入汽車金融領域的新人:今年獲得蘋果公司10億美元投資,並且吃下Uber中國的滴滴出行。
焦點:Uber與滴滴出行等叫車平台強勢進攻
「滴滴出行是個很棒的財務投資標的,非常期待和滴滴出行展開戰略合作。」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說。滴滴出行是中國最大網路叫車平台,成立四年,已經擁有超過3億名註冊用戶,1,500萬名司機,光是2015年,滴滴出行的訂單總量就高達14.3億筆,和Uber中國合併後,估值約為350億美元。
「那些給滴滴數百億美元估值的投資大佬,其實不是在賭一款打車軟體的成敗,他們所賭的,是一個產業帝國的未來。而汽車金融就是滴滴新擴張的業務之一。」《上海證券報》如此形容。與Uber中國合併後,滴滴出行將有更多心力與資源進攻金融領域。滴滴出行過去在金融領域布局不算積極,和競爭對手Uber中國的補貼大戰(滴滴為了獎勵司機,只要司機湊足訂單量,就給予一定金額的獎勵)耗費不少資本與精力。
滴滴出行背後的股東,不僅包含中國人壽與招商銀行傳統金融業者,也包括螞蟻金服與騰訊等金融科技業者,因此滴滴早已開始和股東策略合作,試著切入金融領域。其中又以滴滴和招商銀行的合作最讓人關注。招商銀行是滴滴司機購車分期的合作銀行,那司機分期付款的額度有多少呢?除了銀行內原有的信用評估方法外,招商銀行將首次加入滴滴提供的駕駛里程與收入等數據。
台灣:從車聯網切入,鴻海轉投資創星物聯
不過滴滴出行企圖極強,不滿足於和金融業者合作,更要自己嘗試,今年在上海,滴滴透過旗下子公司成立眾富融資租賃公司。這個公司法人代表就是滴滴出行創辦人程維,資本額為10億元人民幣,經營的範圍從融資租賃到擔保金融服務等。不過,由於滴滴出行才剛開始布局金融領域,主要方向還不明朗,有待觀察。
提了這麼多的中國與美國公司,那台灣的科技公司成果如何?台灣本土沒有如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規模的網路平台,也沒有滴滴出行與Uber等網路原生叫車服務,但在從硬體出發的車聯網領域,人才眾多,資金豐沛,也是宏碁與鴻海等國際企業關注的領域。
「我們的目標是要拿下台灣30%的車聯網市場。」創星物聯總經理林俊彥信心滿滿地說。鴻海集團布局速度最快,主導電信與網通的鴻海G次集團轉投資創星物聯,將在9月推出全台灣第一個UBI車聯網保單。屆時車險不再僅由年齡與性別等因子決定,而是會參考駕駛的急加速與尖峰離峰等駕駛時間,而有保費上的差異。
科技業者也不滿足於此,他們正在推動無人車,當由人工智慧領導的自動駕駛在我們生活普及時,科技產業將再次顛覆汽車金融產業,而且顛覆的廣度與深度都比現在還要巨大,在Google、Uber、Apple與Tesla等公司推進下,這一天並不遙遠。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第268期
http://www.bnext.com.tw/magazine/view/id/126887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68期
http://www.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