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品龍頭可口可樂,向新創團隊拋出橄欖枝
可口可樂的科技加速器計畫不算成功,但是不是失敗現在還無法妄下結論。不過,從可口可樂科技加速器的發展,可以窺見傳統大企業和外部科技團隊結合的困難與挑戰。
「我一天至少喝五罐可樂,在公司工作時喝原味,回家則喝櫻桃口味。你知道這是不可思議的組合。」可口可樂公司(Coca-Cola)大股東「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常在公開場合力挺可口可樂。全球最大的飲品公司可口可樂誕生於1892年,擁有碳酸汽水、果汁、運動飲料、茶與水超過500個品牌飲品,其中20個品牌年營收超過10億美元。美國知名品牌顧問公司Interbrand公布的「2016年全球最有價值百大品牌」中,第三名即為市值高達731億美元的可口可樂。
從貨源問題起家的內部創業公司Wonolo
不過可口可樂的帝國,近年遭受不小挑戰。健康意識抬頭下,民眾開始控制含糖的碳酸飲料攝取,《飲料文摘》最新報告就指出,「美國碳酸飲料人均年消費量,已經從十年前的185公升下降到了2015年的150公升。美國碳酸軟飲料銷量呈現連續11年下跌的情況。」
可口可樂預測到這樣的趨勢,在2013年啟動一項重要計畫:Aggressively Expanding Our Productivity Program,在此計畫中,提升生產效率和效能並且降低製造與行銷成本是重要目標。原來,為了每天讓10億瓶以上的可口可樂成功抵達消費者手中,可口可樂公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飲料分配系统,裝瓶、倉儲與物流等系統效率提升與成本降低,對可口可樂來說非常重要。
此時,可口可樂主管布斯坦恩(AJ Brustein)身先士卒,從貨源供應的角度出發,自己跳出來創業。他發現大部分的商店貨架上沒有可口可樂,是因欠缺人手上架,而非沒有庫存,「如果商家不能及時補貨,競爭對手就會趁虛而入,搶走我們的消費者。」布斯坦恩接受《WIRED》採訪時強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布斯坦恩創辦臨時工招聘平台Wonolo,用App招聘臨時工。
現在Wonolo已經成功從可口可樂分拆出來,不僅僅使用在飲品補貨,「適用於科技領域的解決方案同樣可以適用於像收銀、家政、零售、倉庫管理等入門級的簡單工作。」布斯坦恩說。
不過,光靠企業內部的靈感還不夠,2014年可口可樂同時也向創業圈遞出橄欖枝,發起可口可樂創始人平台(Coca Cola Founders platform)孵化器組織,希望從新創公司獲得投資回報,或解決可口可樂現有問題,而Wonolo成為可口可樂創辦人平台最佳的宣傳者。
更重視飲品本身的創新與研發,回歸本質
不過,除了Wonolo,真正滿足可口可樂條件的團隊很少,加上大策略上,可口可樂選擇直接賣掉裝瓶事業,將全數裝瓶廠都改為授權經營商,如此公司便可本身專注在飲料的開發上,不用煩惱裝瓶效率的問題。因此在可口可樂創始人平台啟動的三年後,也就是今年,宣布停止計畫。可口可樂為此也公開聲明,「我們已經決定把行銷創新資源投入在飲料範圍內的創新,因此不再透過Founders計畫投資新創公司。」
可口可樂在2007年成立的風險創投與新興品牌部門(Venturing and Emerging Brands)則成為重要的創新引擎。可口可樂不斷併購或投資具有高度成長潛力的飲料公司,如茶飲料Gold Peak、椰子水 Zico、果汁Suja Life與能量飲料魔爪(Monster Beverage)。現今可口可樂集團中,非碳酸飲料營收占比為36%,分散過去集中在碳酸飲料的風險。
但可口可樂產品線多元化的策略還沒有太明顯的成效,集團利潤大幅下滑,因此可口可樂更重視飲品本身的創新與研發,回歸飲料業本質,科技創新並非最重要關鍵。舉例來說,可口可樂將在日本推出「 Coca Cola Plus」新配方可樂,除了零卡路里外,也含有溶性麥芽糊精,在飯後減少脂肪攝取量,一掃喝可口可樂容易發胖的刻板印象。而另一個食品業巨擘,麥當勞也曾跟隨跨足孵化器領域,但目前也沒有太大的成果與進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74期
https://www.bnext.com.tw/magazine/127096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74期
http://www.bnext.com.tw/
「我一天至少喝五罐可樂,在公司工作時喝原味,回家則喝櫻桃口味。你知道這是不可思議的組合。」可口可樂公司(Coca-Cola)大股東「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常在公開場合力挺可口可樂。全球最大的飲品公司可口可樂誕生於1892年,擁有碳酸汽水、果汁、運動飲料、茶與水超過500個品牌飲品,其中20個品牌年營收超過10億美元。美國知名品牌顧問公司Interbrand公布的「2016年全球最有價值百大品牌」中,第三名即為市值高達731億美元的可口可樂。
從貨源問題起家的內部創業公司Wonolo
不過可口可樂的帝國,近年遭受不小挑戰。健康意識抬頭下,民眾開始控制含糖的碳酸飲料攝取,《飲料文摘》最新報告就指出,「美國碳酸飲料人均年消費量,已經從十年前的185公升下降到了2015年的150公升。美國碳酸軟飲料銷量呈現連續11年下跌的情況。」
可口可樂預測到這樣的趨勢,在2013年啟動一項重要計畫:Aggressively Expanding Our Productivity Program,在此計畫中,提升生產效率和效能並且降低製造與行銷成本是重要目標。原來,為了每天讓10億瓶以上的可口可樂成功抵達消費者手中,可口可樂公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飲料分配系统,裝瓶、倉儲與物流等系統效率提升與成本降低,對可口可樂來說非常重要。
此時,可口可樂主管布斯坦恩(AJ Brustein)身先士卒,從貨源供應的角度出發,自己跳出來創業。他發現大部分的商店貨架上沒有可口可樂,是因欠缺人手上架,而非沒有庫存,「如果商家不能及時補貨,競爭對手就會趁虛而入,搶走我們的消費者。」布斯坦恩接受《WIRED》採訪時強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布斯坦恩創辦臨時工招聘平台Wonolo,用App招聘臨時工。
現在Wonolo已經成功從可口可樂分拆出來,不僅僅使用在飲品補貨,「適用於科技領域的解決方案同樣可以適用於像收銀、家政、零售、倉庫管理等入門級的簡單工作。」布斯坦恩說。
不過,光靠企業內部的靈感還不夠,2014年可口可樂同時也向創業圈遞出橄欖枝,發起可口可樂創始人平台(Coca Cola Founders platform)孵化器組織,希望從新創公司獲得投資回報,或解決可口可樂現有問題,而Wonolo成為可口可樂創辦人平台最佳的宣傳者。
更重視飲品本身的創新與研發,回歸本質
不過,除了Wonolo,真正滿足可口可樂條件的團隊很少,加上大策略上,可口可樂選擇直接賣掉裝瓶事業,將全數裝瓶廠都改為授權經營商,如此公司便可本身專注在飲料的開發上,不用煩惱裝瓶效率的問題。因此在可口可樂創始人平台啟動的三年後,也就是今年,宣布停止計畫。可口可樂為此也公開聲明,「我們已經決定把行銷創新資源投入在飲料範圍內的創新,因此不再透過Founders計畫投資新創公司。」
可口可樂在2007年成立的風險創投與新興品牌部門(Venturing and Emerging Brands)則成為重要的創新引擎。可口可樂不斷併購或投資具有高度成長潛力的飲料公司,如茶飲料Gold Peak、椰子水 Zico、果汁Suja Life與能量飲料魔爪(Monster Beverage)。現今可口可樂集團中,非碳酸飲料營收占比為36%,分散過去集中在碳酸飲料的風險。
但可口可樂產品線多元化的策略還沒有太明顯的成效,集團利潤大幅下滑,因此可口可樂更重視飲品本身的創新與研發,回歸飲料業本質,科技創新並非最重要關鍵。舉例來說,可口可樂將在日本推出「 Coca Cola Plus」新配方可樂,除了零卡路里外,也含有溶性麥芽糊精,在飯後減少脂肪攝取量,一掃喝可口可樂容易發胖的刻板印象。而另一個食品業巨擘,麥當勞也曾跟隨跨足孵化器領域,但目前也沒有太大的成果與進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74期
https://www.bnext.com.tw/magazine/127096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74期
http://www.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