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與創客創業的融合,加速了嗎?

2013年台灣吹起創客創業風潮,三年後,我們進一步探究製造業大廠的現況,看看台廠已經找到了與創客合作的適合模式嗎?有成功的案例嗎?

今年1月12日,矽谷無人空拍機新創Lily Robotics創辦人巴拉雷斯克(Antoine Balaresque)和布萊德洛(Henry Bradlow)坦承無法出貨,正式停產。兩年多前, 該公司在群眾募資平台展示了Lily Camera產品原型,創新設計引發外界熱烈迴響,但後來產品一再延期,最後還是沒有辦法上市。此外,Lily Robotics也捲入宣傳片造假的醜聞。然而,Lily僅是群眾募資平台中,眾多失敗案例其中一個而已。在此之前,歐洲知名新創Zano遙控四軸無人機也同樣胎死腹中,Kickstarter 2016年的研究報告就指出,在其平台上約9%的募資案最終走向失敗。

無獨有偶,創客創業的倡議者──《連線》雜誌的前主編,也是暢銷書《長尾理論》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也遭逢打擊,他所創辦的無人機公司3D Robotics正式退出硬體市場。「我們不再製造Solo了,我們也不打算再製造無人機了。」安德森向《富比士》雜誌表示。他也同時表示3D Robotics將開始為其他無人機製造商開發軟體。「其他公司在做硬體,所以我們不必做硬體了,我們可以專注在提供軟體和服務方面。我喜歡這個思路。我們是一家矽谷公司,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軟體,那些中國公司應該做硬體。」

這些打著創客旗幟創業的人紛紛跌一跤,影響的可不只是創辦團隊而已,更影響因創客而起的3D列印、開源軟硬體與製造業快速試製等整個生態系。

而台灣自2013年吹起創客創業風潮,台灣科技製造大廠也開始注意到創客創業模式,開始協助創客將概念化產品做出原型,強調顧問專業服務,讓創客產品正式進入市場,希望藉此彌補從PC時代過渡到後Mobile時代的製造業轉型問題。時至2017年,我們看看製造業大廠的現況,觀察這些台廠已經找到了與創客合作的適合模式嗎?有成功的案例嗎?還是已經放棄與創客共同創新了呢?

大企業鴻海最積極,中小企業也不容忽視

傳統的電子五哥中,和鴨子划水般默默接單合作的廣達與仁寶等極為低調的公司比較之下,鴻海與緯創較為「高調」,比較願意向外界展示目前的成果。其中,又以鴻海布局最為積極,外界已經能看到長遠藍圖。

「鴻海就真的做得很好。不論在新創培育或是新興公司投資方面。先不論成果為何,鴻海非常願意和創客接觸,去嘗試。」HWTrek執行長王仁中觀察。鴻海2015年對外宣布與阿里巴巴攜手成立創客製造平台「淘富成真」,當時鴻海集團副總裁陳振國表示,「淘富成真平台是為所有具有創意點子、創新精神和創業企圖心的創客所打造的三創文化樂土。」淘富成真計畫由阿里雲提供雲端計算和大數據分析服務,鴻海提供設計、專利開發和供應鏈管理等。

這兩者一個是全球最大的電商平台,一個是全球最大電子專業製造服務商(EMS),淘富成真利用兩大集團的資源,幫助創客快速理解市場需求並且將產品量產出貨,縮短創業的摸索時間,提高成功機率。此外,所謂「時勢造英雄」,鴻海也看到了所謂的勢,除了看準中國創客大量勃興的時機外,也看準正值淘寶平台因店家數量多但參差不齊、假貨頻傳的轉型時機,為此,去年7月阿里巴巴行銷長董本洪發起了淘寶造物節,淘寶造物節強調「新奇」與「原創」精神,推動「從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走向中國創造(Create in China)」,而這樣的精神與淘富成真幫助創客創業的基本精神相符。

相較鴻海找來全球大企業合作,緯創選擇利用集團的力量單打獨鬥。2015年緯創成立IIC(Innovation Integration Center )創新整合中心,經過兩年的努力,IIC開始對接國際各大平台,逐步擴大規模。接受《數位時代》專訪的緯創執行長黃柏漙表示,IIC與緯創內部製造完全切割,主要就是強調快速協助創客將概念化產品做出原型,同時他也強調,為了與中國同類型公司做出差異化,IIC更強調顧問專業服務,也就是要幫助創客做最佳化,找出更適合量產、更有價格競爭力的方法。

「絕對不是我們熟悉的PC作法。」黃柏漙說。目前IIC協助的團隊數量超過70家,已經有商品在通路成功上架。「緯創願意用研發經費的10%尋求各種型態的創新,這樣的態度在台灣產業非常難得。」南星創速器創辦人朱宜振指出。

2015年一個英國團隊以「Blocks模組化手錶」吸引群眾目光,這是仁寶第一次嘗試和創客合作量產,不過這次合作案並沒有成功,而仁寶最近對於協助創客生產製造一事也更趨保守了。和碩更屬低調中的低調,除了和碩設計相關專案董事長童子賢甚少提及相關計畫。

不過不是只有大企業談創新,台灣中小企業也試著和創客合作,願意接一些挑戰性或較為新穎的產品訂單,並且努力地把原有能力應用在新產品上面。「舉例來說。台灣有間知名的縫紉機代工大廠,就轉型做IoT釀酒機和升降桌,並且有不錯的成績。」王仁中強調。

企業紛紛成立投資部門, 投資與併購更積極

心元資本合夥人成之璇分析,近年來,台灣企業在投資端積極很多,其中又以科技業者危機意識最重、最為積極,上述這些大廠紛紛砸下重金買國內外優秀團隊。「以前沒有投資團隊的概念,普遍認為自己就做得很好,但近年中國BAT或美國Google與Facebook等公司透過併購或投資的確帶來很大的價值,加上產業競爭與變化,企業更願意投資純軟體的團隊,不再局限於硬體,而針對初早期的團隊,也有越來越願意投資的趨勢。」

「越來越多成立不到三年的台灣新創企業獲投。」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執行團隊的《2016年台灣早期投資觀測》報告指出。Garage+經理盧志軒也有感企業在投資與併購端的積極。「這兩年Garage+共有Dodocook與Storysense等四個團隊被收購,24個團隊完成A或B輪募資,募資金額約6,500萬美元,成果豐碩。」盧志軒說。

另一個顯著趨勢,就是更多企業成立企業投資部門。舉例來說,全球工業電腦龍頭研華就在2014年成立研華投資。「過去研華的投資事務,是由事業群主管和董事長討論後就投了,沒有做鑑價與投後管理等業務,我們也發現,這些公司和事業單位合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益,少了一個投資部門扮演引導者或專案經理的角色。」研華投資策略處投資代表劉蔚廷說。

不過,「相較投資與併購瞄準的是成熟期公司,經營加速器或孵化器又是更早期了,這些團隊常常只有一個想法,產品問世還需要一段時間。因此相較於經營孵化器或加速器,台灣企業目前對於投資與併購積極度是比較高的。」成之璇指出。

「台灣製造業固有的人才與成本優勢被挑戰,因此近年來製造業不論規模大小,都在找新市場或加速轉型與創新。」台灣IBM總經理黃慧珠指出。由於國民健康局估計台灣將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將造成扶養比加重且勞動人口短缺,影響占了台灣GDP近三成的製造業。在這樣的背景下,製造業升級的急迫性增加,協助創客創業也許是一條出路,只是還有待更長的時間觀察與實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74期
https://www.bnext.com.tw/magazine/127096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74期
http://www.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