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蛻變 表現當代多元思潮
傳統水墨遇見當代媒材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走進陳正治《藝見當代》個展,山水不再是傳統的皴法皺褶,似幻似夢肌理自然呈現,這是「麗水畫派」清新唯美的最佳詮釋。
「麗水畫派」起源於麗水精舍,民國五十三年由喻仲林、孫家勤、胡念祖三位畫家共同成立,喻仲林擅長工筆花鳥,孫家勤專攻人物,胡念祖則以山水見長,2002年,為將麗水精神傳承下去,胡念祖聯合學生於新光三越舉辦「山水風韻」首展,正名為「麗水畫派」。
融入多元性媒材 畫風氣韻生動
陳正治習畫四十多年,早年跟隨胡念祖的學生廖賜福學習山水畫,承襲黃君璧白雲堂的畫風,後期跟隨胡念祖融合新舊、東西,將多元性媒材融入山水,開創氣韻生動、唯美朦朧的畫風。
陳正治說,黃君璧的大山大水,用抖動的筆法勾勒留白,雲會飄水會動,特別有氣勢,隨著時代更迭,現在流行的是精巧寫生,捉住某種神韻,不以畫面的氣勢取勝,而以山水的氣韻見長。
繪畫有三個基本元素,厚度、重量、氣勢,「氣勢大,畫面不一定大,畫面大,氣勢不一定大」,所以畫幾十丈的瀑布和畫一張小面積的瀑布都可以表現氣勢,雲山浩蕩,雖然只有三尺六尺,站在畫作面前,仍會感覺視覺開闊,「我們對於山水的感情,不應取決畫布的大小,而是細微觀察裡頭的神韻」。
中國山水的「皴、擦、點、染」流傳千年之久,胡念祖到美國學習藝術,大膽將西方的噴彩技法融入山水畫中,訴求「朦朧看世界、意象寫山河」,微觀、宏觀、特寫的多重視角,把水墨畫帶進一個全新的面貌。
傳統與現代、工筆與寫意的融合
「噴彩」,就是把顏料裝入水壺中慢慢地噴灑,可以點狀、可以堆疊,給人一種抽象、模糊的視覺效果。
事實上,西方的技法融入東方水墨,胡念祖並非第一人,水墨畫的改革可追溯到晚清的徐悲鴻,把西方素描當作造型的開始,同時期的李可染、吳冠中亦在改革行列中,隨後「嶺南三傑」─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等人學習日本畫風,強調寫生精神,直到當代劉國松喊出「革中鋒的命」,對傳統的強烈反動,影響最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