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儲蓄險 可以存更多保障

台灣壽險業的保費收入來源過於集中在儲蓄性質的商品,以致於吸收大量銀行存款,造成資金去化困難,金管會日前研議修正「人身保險商品審查應注意事項」,強化商品送審利潤測試、宣告利率及銷售後管理機制,以確保商品利潤合理性。

金管會出面嚴管類定存保單後,市場上出現兩種反應,以利變保單為主力的業務員開始跳腳,覺得政策要斷自己生路,而早就轉型的壽險公司,則顯得從容不迫,因為吸收資金對保險公司而言,就是一條不歸路。

去(二○一八)年壽險業匯兌損失二千三百億元,而躉繳利變保單的保費收入總共收進四千四百多億元,匯損相當於賠掉了一半以上吸收來的存款,而讓保險公司如此躁進的原因,就是這些保單宣告利率都在二%以上,為了不出現利差損,只能往高報酬的海外投資。

根據壽險公會統計,二○一七年壽險業躉繳利變型保單保費收入占躉繳保費五十四.七%,到了二○一八年則降到四十七.八%,一年減少七%,主要由大型壽險公司帶頭調整商品結構,當大家一窩蜂搶進利變保單市場,決定轉型的壽險公司,究竟看到什麼危機?

保戶愛解約 壽險資金難長期布局
類定存保單最常見的形態,就是壽險同時兼具生存還本功能,也就是所謂的生死合險,至於還本方式則有繳費期間逐年還本;另一種形態就是繳費期滿後一次領回的養老險;還有一種增額型壽險,雖然以終身形態存在,但宣告利率高於定存,保戶往往在保價金超過總繳保費後就會想要解約,當作定存入袋,使得台灣壽險業每年一.八兆的保險給付當中,就有四成是用於支付解約金。

利變保單的宣告利率至少二.七五%起跳,保險公司收了保費最好將資金放在相對穩健的長年期公債,但體質良好的政府公債不會提供這麼高的利率,必須多冒一點風險將資金放在高收益債及海外股市,以提高變現性及獲利性,來因應保戶隨時解約的可能性,但近幾年匯率變動劇烈,二○一七年壽險業匯兌損失就超過一千七百億元,隔年又飆到二千三百億元,讓壽險公司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

匯損逐年擴大 大型壽險公司與類定存切割
二○一七年有不少公司躉繳利變保單占率超過躉繳保費九成,包括南山、新光、中國、全球、遠雄、臺銀、宏泰、元大等八家(詳下頁表一),其中新光、全球、遠雄、宏泰、元大甚至高達九十九%,而富邦及台灣人壽的躉繳保費,也有超過八成五來自利變保單。

而躉繳保費收入第一名的國泰人壽,二○一七年來自利變保單的比例只有二.五%。國泰人壽資深副總經理林昭廷表示,躉繳利變保單對公司體質傷害很大,國泰早就不主推了。因為轉型得早,主管機關改革政策推出後,並未造成國泰業務員反彈,因為比起利變保單,他們更擅長為保戶規劃保障型商品。

不只國泰,經過一整年調整,二○一八年南山的躉繳利變保單占率,已由前一年近九十八%水準降至五十四%,一口氣減少四十四%,保費收入則大減四百八十四億元;富邦人壽也減少十個百分點,保費收入減少二十三.七億元。而原本利變保單就賣不多的三商美邦,占率從十五.五%降至八.四%,保費收入少了四.四四億元。

為○.一%利率殺到見血 儲蓄險走到盡頭
三商美邦人壽行銷長張財源表示,公司策略本來就不是以短繳別衝市占率的模式。截至今(二○一九)年五月底,公司銷售六年期以下保單的新契約保費(FYP)是十四.九億元,占整體FYP十.八%。「我們的宣告利率不會是業界最好的,就算商品部門努力提高一個百分點,一定有其他公司比我們多○.一%、○.二%。」業務員在外面被比下去,回公司又一直抱怨,「為了○.一%、○.二%的利率在那裡苦惱,實在沒必要,我們投資型保單的績效,在業界數一數二,何必跟大家瞎攪和。」

張財源攤開自己的投資型保單的績效表,從二○○八年金融海嘯持有至今的報酬率超過三十%,「這還不是實際的報酬率,當時我心裡也會擔心,所以先獲利了結、停扣,等市場回穩,重新建立信心才繼續扣款。」如果當時不停扣,現在帳上的獲利會更高。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7月號(367期)現代保險雜誌,請至各大連鎖書店購買,或訂閱現代保險雜誌(http://www.rmim.com.tw/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