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詩意奏鳴曲 淺論樂音報時腕錶

由視覺到聽覺 樂音報時鐘錶歷史

話說在過去遙遠的某個時代,那時的時間是用「聽」的。

在17世紀的歐洲,稍微有些規模的城鎮基本上都會有著高聳的「鐘塔」,有些會設在教堂裡,有些則會設在行政中心等人潮聚集的地方。會把大鐘放得那麼高的目的,自然就是為了讓大家能夠清楚的看到時間資訊,所以有的鐘塔還會設計成4面都有面盤,這樣不管從哪個角度,都可以清楚的看到面盤與指針。



不過人的需求總是永無止盡的,要知道時間還要從窗戶裡探出頭來不是很麻煩?而且再高聳的鐘樓也是有其視覺上的死角;而雖然那時已經有了座鐘與懷錶面世,但這類奢侈品可不是人人都有能力擁有,所以鐘匠們就開發出了「樂音報時」裝置,讓這些大鐘可以在整點時敲擊出聲音來,加上聽覺的「滲透」能力確實比視覺好上許多(在室內或是遠方也可以輕易聽到),於是乎整個城鎮的人就循著大鐘的報時聲響來制定一日的作息,這樣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了現代,如舉辦鐘錶展的瑞士第三大城Basel,每天下午六點時刻就會準時敲出一長串的鐘聲,宣告了這個城市辛勞的一天到此結束。

在古早以前, 懷錶或座鐘這類奢侈品可不是人人都有能力擁有, 所以鐘匠們就開發出了「樂音報時」裝置, 讓這些大鐘可以在整點時敲擊出聲音來, 於是乎整個城鎮的人就循著大鐘的報時聲響來制定一日的作息, 這樣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了現代。圖為英國倫敦的地標「大笨鐘」。

而如何將幾個人高的報時大鐘,濃縮成可以一手掌握的懷錶?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末。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只的自鳴懷錶為「啞音」問錶,必需握在手中才可知曉時間,其報時機構會直接敲其錶殼發出悶響聲,讓眾臣可在皇家議會時,將問錶放置各自口袋內得知時間而不冒犯國王,而這或許就是今日鐘錶三問報時工藝的濫觴。

那個時代既沒有夜光時標、也沒有冷光照明、路燈也不普遍,如果富有的紳士或是王公貴族們想要在光線不足的時刻知道正確時間(如夜間、暗廊、馬車內等),問錶確實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選擇。有需求就有生產,第一個具有「報時」功能的問錶誕生,經過演變,最後這些樂音報時鐘錶不只可以報時、還能報刻、報半刻及報五分鐘。

樂音報時鐘錶構造上的最大革命, 是由亞伯拉罕. 路易. 寶璣大師所發明,目前被廣泛使用於問錶上面的「迴轉式音簧」機構,這個機構的作用在於可以大幅的縮小問錶的體積、卻也可呈現多重音律,但卻又不會影響到問錶的樂音品質。圖為寶璣大師的懷錶設計稿。

不過樂音報時鐘錶構造上的最大革命,是由亞伯拉罕.路易.寶璣( Abraham - Louis Breguet)大師所發明,目前被廣泛使用於問錶上面的「迴轉式音簧」機構,這個機構的作用在於可以大幅的縮小問錶的體積、卻也可呈現多重音律,但卻又不會影響到問錶的樂音品質,堪稱是革命性的問錶機構。而以此為開端,問錶機構發展的黃金時期由此展開。到了19世紀末,三問報時的裝置已經演化精進至當今仍在使用的構造;而1891年,AUDEMARS PIGUET發明了直徑僅18mm、並具備三問報時功能的超小型機芯,堪稱是此時期的顛峰作之一。

而在邁入腕錶時代之後,除了鬧鈴(Alarm)錶之外,其他的樂音報時腕錶基本上都跳脫了實用導向的範疇,轉而成為了最頂級鐘錶工藝的象徵。一組三問報時機制需要超過百於枚零件、及必須近乎完美的零件組裝技術;而將這樣的機構裝置在腕錶中則是更複雜的工序,因為必須將所有尺寸就已經很小的零件縮至更小。而就以PATEK PHILIPPE為例,其組裝一只三問報時錶款至少必須要花費製錶師約200∼300工時,且唯有工作數十年經驗的資深製錶師,才能達到足夠的製錶技術來打造三問報時腕錶。

浪琴表西敏寺鐘樂三問自鳴報時懷錶 約1900∼1906年此只懷錶擁有精密的四鎚三簧西敏寺鐘樂三問+全套自鳴報時功能, 並且還奪得了當時的巴黎Grands Pnix鐘錶大賽的多個獎項, 其機芯還經過了精緻的打磨拋光與鎏金處理, 直逼藝術品的等級!

而除了會正常報時之外,樂音報時鐘錶對於「音質」的要求也是毫不馬虎!如BREGUET的「Classique Grande Complication 7637三問腕錶」,在出廠之前都還必須經過旗下聲音實驗室的嚴格校正與測試,其音質之完美自然是無庸置疑。

交響樂團指揮大師喬奇諾.羅西尼Gioacchino Antonio Rossini(1740~1816)常說:「La Vita E Bella!這,真是美好的人生!」賞味經典製錶工藝,賞味美妙報時樂音;由視覺進化到聽覺,這就是愛錶人士所夢寐以求的「完美人生」。

【完整內容請見《Timesquare 時間觀念》 110期】

www.woodstone-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