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常見視力危機 定期追蹤不輕忽

早產兒出生時視網膜尚未發育完全,加上出生後複雜的臨床病程和接受氧氣治療,因此,容易有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問題。尤其出生體重愈輕,產生嚴重的視網膜病變機會愈大。所以,應定期進行追蹤檢查眼睛,以及早發現問題,及早矯治。

早產兒的視力問題一直是父母最關心的健康議題之一。翁佩魁小兒專科診所副院長盧英仁表示,早產兒發生視力問題的機率,大約為足月兒的2~3倍,其中又以極低體重的早產兒風險最高。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早產寶寶早報到.卻反而「看」不到
人類的視覺系統發育是精密且層層推進的過程,在胚胎發育的初期,胎兒的眼睛會以視泡的形式萌芽;等到懷孕第7週視網膜開始分層,此時,已可見到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和神經視網膜層的基本結構;接著在懷孕第22週,視網膜血管從視神經盤向四周延伸生長,為未來的視覺功能奠定重要基礎。
視網膜血管的生長過程,約持續到懷孕第32週左右才會漸趨完整,而這個階段的血管網絡,已足以支持視網膜的基本營養需求,但視網膜完全成熟必須等到妊娠40週才算大功告成。
因此,當孕婦出現早產,胎兒眼部發育就會被迫在體外環境中繼續,盧英仁醫師指出,早產兒的視力發展特別受到關注,不僅是因為視網膜發育未完善,更重要的是,他們往往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長期照護,加上必要性的醫療處置如:氧氣治療、照光治療等環境因素,都可能影響視網膜血管的生長,進而干擾視力發展。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早產兒的視力隱憂
在眾多早產兒的視力疾病中,「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是最需關注的特殊眼部疾病。盧英仁醫師指出,在胎兒正常發育的過程中,視網膜的血管會從視神經盤向外有序生長,等到懷孕32週左右會逐漸覆蓋整個視網膜;不過,早產兒的情況卻大不相同,當他們的血管生長到視網膜周邊區域時,會因各種因素失去原有的生長軌跡,形成病態的新生血管。這些異常血管不但無法供應視網膜所需營養,還會引發視網膜水腫和出血,甚至可能會出現嚴重牽拉視網膜導致剝離,造成永久性的視力損害。
盧英仁醫師表示,體重愈輕的早產兒,發生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風險愈高,出生體重低於1,000公克的早產兒,發生率高達40~70%;體重在1,000~1,500公克之間的早產兒,發生率雖降至15~30%,但仍不容忽視其危害;體重在1,500~2,000公克之間的寶寶,仍有3~5%的發生率。由此可見,週數愈小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較高,病情往往也更加嚴重,需密切追蹤與及時治療。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另一個視力問題則是「斜視」,主因是當控制眼球運動的六對外眼肌及支配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時,會讓兩眼無法協調一致注視目標,讓大腦收到不同的影像訊號造成視覺混亂,長期下來就可能導致弱視。
盧英仁醫師補充說明,包括角膜的弧度、前房(角膜與虹膜之間的空間)的深度、水晶體的形狀、透明度,以及眼軸的長度等,都需要在子宮內緩慢而精確地發育;然而,早產使得發育過程被迫中斷,早產兒也較容易出現屈光不正等病症,包括近視、遠視與散光等,成因皆與眼球構造發育不全有關。

【原文刊載於2025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32489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