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應用服務100》未來車 60%綠組件來自台灣
汽車的內燃機引擎,引領風騷整整100年。但隨著原油價格飆漲、環保意識高漲,全世界都積極搶進電動車,也促成全球汽車產業重新洗牌,「綠色工業革命」成為新的競賽。在電動車市場中,台灣具備較為完整的電動車零組件供應鏈,如能發揮槓桿效應,支起全球電動車市場,將成為台灣在新興產業中的新藍海。
全世界都在拚命發展電動車!
一向以汽車工業為發展重點的美國,三大汽車廠2007-2009年產/銷量下降近50%,這個驚人的數字,促使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上任之後,即宣布以24億美元支持電動車發展,預估2015年,達到市場上有100萬輛油電混合車的規模。
場景移至亞洲,日本已開始販售Mitsubishi iMiEV,由政府提供減免汽車稅的優惠措施,預計在2050年時,可以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低一半;台灣首部自主車廠納智捷(LUXGEN)研發的LUXGEN EV+休旅電動車,也希望在全球電動車市場掙得一席之地。韓國、歐盟、中國大陸…等,各國莫不以發展環保車作為在石油世紀終結、百年汽車工業產業歸零,能在鳴槍起跑時搶得先機的重點產業。
環保意識高漲 電動車大行其道
「以同樣車種計算,電動車比汽油引擎車能源提升42%、CO2減排改善32%」,工研院機械所副所長王漢英表示,哥本哈根會議之後,環保意識高漲,這也是促成電動車產業蓬勃發展的關鍵。
6月29日,美國近半世紀以來的第一家汽車製造商,在Nasdaq掛牌交易。這家公司就是顛覆「電動車跑不快」的刻板印象、一上場就推出電動跑車的Tesla Motors(特斯拉汽車)。
酷炫電動跑車的魅力席捲全世界的有錢人,也掀起了電動車的風潮。特斯拉從開張至今的6年之間,沒有一季賺錢,累計虧損達2.9億美元,但上市第一天的股價漲幅高達40.5%。她的IPO是個風向球,展現投資人對電動車的高度興趣。
「電動車可能重啟一個綠色工業革命!」研究電動車多年的台大機械工程學系教授鄭榮和說。
如果有一個產品,要用到20幾個微處理器、以10個作業系統和軟體程式控制所有功能、客戶可以在任何地方和總部連線,檢查產品的工作性能,而且,只要有插座的地方,就可以充電,你猜它是個高科技產品,還是一部車子?
這就是電動車顛覆傳統的地方。電動車把汽油車的引擎、變速箱、油箱、水箱、排氣管、觸媒轉換器拿掉,裝上伺服馬達、電池和複雜的電控系統之後,它不再是汽車,而是一項高科技的創新應用。
位於矽谷的特斯拉,藉著這個以科技孵化的產物,改寫遊戲規則,逼著百年汽車巨人,統統回到同一個起跑點。而這個新的起跑點,對台灣極為有利。
「打開電控系統,裡面都是台灣很熟悉的IC板和電子零件。」納智捷汽車公司副董事長陳國榮說,「汽車電子將占全車產值比重將超過40%,電動車高達7成以上。」
對於遲遲做不出內燃機引擎,卻在資通訊領域浸淫30年、車用電機電子產值已經超過千億的台灣業者來說,電動車所捨棄的,是台灣的弱點,它所強調的,正好是我們的強項。
汽車電子占七成 台灣廠商優勢所在
也正因為如此,向來與矽谷的科技業合作密切的台灣,和義大利設計界一起,被選為特斯拉供應鏈的鐵三角,讓台灣業者的技術能力,得到最實在的背書。經過幾年的同步研發,台灣公準製造的行車控制器、富田電機製造的馬達引擎,和特斯拉的拉風跑車,一起登上國際舞台。
無獨有偶,7月17日,行政院長吳敦義親自到訪位於新店裕隆汽車總部,和董事長嚴凱泰,一左一右如雙星拱月般,站在一張銀色車罩的兩旁。車罩下等著被揭幕的,是全世界第一部智慧型電池電動休旅車 ─ LUXGEN(納智捷)。這部七人座車從0加速到100公里只需8.6秒、最高時速達145公里。在尖峰時間充電,也只需約80元的電費,充滿電可以從台北跑到高雄。
納智捷的誕生,說明了台灣不僅供應關鍵零組件,給國際級的電動車業者,也對電動車品牌市場躍躍欲試。
目前國際上的電動車,包括特斯拉的Roadster、BMW 的Mini E、三菱的 iMiEV、日產的Leaf、裕隆的LUXGEN和Tobe等幾款,都還在試產或小量生產的階段。特斯拉每天只能製造3輛電動車,和汽車業日產數千輛的規模,根本不能比。2008年上市的Roadster到今年7月為止,全球交貨才剛滿1,200輛。
「若是年產量不到10,000輛,就不算是真正的量產;這也是全世界都還在非常努力地角逐『量產電動車』市場的原因。真正具決定性影響力的『老大』,還沒有出現。」工研院機械所智慧車輛技術組副組長張念慈說。
這就是為什麼大陸當局提出「十三城千輛」電動車計畫時,「這些外國廠商看到,口水都流下來了!」鄭榮和生動的比劃著。
中國大陸從2010年開始,連續3年,每年選定13座示範城市,每座城市增加1,000輛油電混合型、電池型公共運輸電動車。這樣每年1萬3000輛電動車的計畫性需求,「有個更深的意義:(中國大陸)很可能定義全世界電動車的規格。」納智捷汽車公司行銷協理李昌益說。
重新定義車規格 看見台灣機會
定義電動車規格標準,不但是中國當局的目標,也是台灣業者的機會。台灣發展汽車工業50年,礙於內需市場胃納過小,撐不起自有品牌。而與大陸接軌的業者,有機會學習制定市場規格和系統整合、建構營運及服務模式,並以此為發展腹地,進而在全球電動車產業占有一席之地。
過去幾十年以來,台灣已經從設計、製造3C產品,累積相當深厚的電源管理、電池模組、材料等技術。部分領導業者已經有能力放大、衍伸、深化3C產品的電源管理、馬達控制和機電整合能力,供應給電動車。在電池技術上著墨的公司也相當可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鋰鐵電池最上游的關鍵材料,已經有長園、尚志等獨步全球的業者出線,連日本車廠都來洽詢。
在電動馬達方面,除了東元、大同這些大型馬達業者之外,台中附近有不少中小型的馬達工廠,因為工具機產業興起,已經被多樣少量的馬達訂單,磨練出一身靈活彈性的好功夫,正好符合電動車的需要。特斯拉電動車的馬達動力系統中,約有近9成零件,是由富田、公準和高力等台灣業者供應的。
「整車不是台灣業者的強項,少量多樣的零組件供應,才是台灣的機會。」王漢英進一步分析,受限於電池的速率及效能,電動車的價格居高不下。地狹人稠、南北距離短、氣候適宜的台灣,相當適合作為電動車零組件的最佳試驗場所,他也預估,在10年內,電動車價格的降幅可達1/3,甚至只有1/7的售價,價格下降後,市場規模自然可以進一步擴大。
對台灣業者而言,電動車的機會,和過去以量產優勢進入手機或IT產業都不一樣。若能在新興產業發展初期,就跟著重要廠商卡入產業鏈中的關鍵性角色,才能參與產業成長、規格制定的機會。只要電動車產業持續成長,台灣業者就有機會成為全球電動車關鍵技術的研發和輸出中心之一,甚至建立知名品牌,成為電動車長期成長趨勢之下的贏家。
全世界都在拚命發展電動車!
一向以汽車工業為發展重點的美國,三大汽車廠2007-2009年產/銷量下降近50%,這個驚人的數字,促使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上任之後,即宣布以24億美元支持電動車發展,預估2015年,達到市場上有100萬輛油電混合車的規模。
場景移至亞洲,日本已開始販售Mitsubishi iMiEV,由政府提供減免汽車稅的優惠措施,預計在2050年時,可以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低一半;台灣首部自主車廠納智捷(LUXGEN)研發的LUXGEN EV+休旅電動車,也希望在全球電動車市場掙得一席之地。韓國、歐盟、中國大陸…等,各國莫不以發展環保車作為在石油世紀終結、百年汽車工業產業歸零,能在鳴槍起跑時搶得先機的重點產業。
環保意識高漲 電動車大行其道
「以同樣車種計算,電動車比汽油引擎車能源提升42%、CO2減排改善32%」,工研院機械所副所長王漢英表示,哥本哈根會議之後,環保意識高漲,這也是促成電動車產業蓬勃發展的關鍵。
6月29日,美國近半世紀以來的第一家汽車製造商,在Nasdaq掛牌交易。這家公司就是顛覆「電動車跑不快」的刻板印象、一上場就推出電動跑車的Tesla Motors(特斯拉汽車)。
酷炫電動跑車的魅力席捲全世界的有錢人,也掀起了電動車的風潮。特斯拉從開張至今的6年之間,沒有一季賺錢,累計虧損達2.9億美元,但上市第一天的股價漲幅高達40.5%。她的IPO是個風向球,展現投資人對電動車的高度興趣。
「電動車可能重啟一個綠色工業革命!」研究電動車多年的台大機械工程學系教授鄭榮和說。
如果有一個產品,要用到20幾個微處理器、以10個作業系統和軟體程式控制所有功能、客戶可以在任何地方和總部連線,檢查產品的工作性能,而且,只要有插座的地方,就可以充電,你猜它是個高科技產品,還是一部車子?
這就是電動車顛覆傳統的地方。電動車把汽油車的引擎、變速箱、油箱、水箱、排氣管、觸媒轉換器拿掉,裝上伺服馬達、電池和複雜的電控系統之後,它不再是汽車,而是一項高科技的創新應用。
位於矽谷的特斯拉,藉著這個以科技孵化的產物,改寫遊戲規則,逼著百年汽車巨人,統統回到同一個起跑點。而這個新的起跑點,對台灣極為有利。
「打開電控系統,裡面都是台灣很熟悉的IC板和電子零件。」納智捷汽車公司副董事長陳國榮說,「汽車電子將占全車產值比重將超過40%,電動車高達7成以上。」
對於遲遲做不出內燃機引擎,卻在資通訊領域浸淫30年、車用電機電子產值已經超過千億的台灣業者來說,電動車所捨棄的,是台灣的弱點,它所強調的,正好是我們的強項。
汽車電子占七成 台灣廠商優勢所在
也正因為如此,向來與矽谷的科技業合作密切的台灣,和義大利設計界一起,被選為特斯拉供應鏈的鐵三角,讓台灣業者的技術能力,得到最實在的背書。經過幾年的同步研發,台灣公準製造的行車控制器、富田電機製造的馬達引擎,和特斯拉的拉風跑車,一起登上國際舞台。
無獨有偶,7月17日,行政院長吳敦義親自到訪位於新店裕隆汽車總部,和董事長嚴凱泰,一左一右如雙星拱月般,站在一張銀色車罩的兩旁。車罩下等著被揭幕的,是全世界第一部智慧型電池電動休旅車 ─ LUXGEN(納智捷)。這部七人座車從0加速到100公里只需8.6秒、最高時速達145公里。在尖峰時間充電,也只需約80元的電費,充滿電可以從台北跑到高雄。
納智捷的誕生,說明了台灣不僅供應關鍵零組件,給國際級的電動車業者,也對電動車品牌市場躍躍欲試。
目前國際上的電動車,包括特斯拉的Roadster、BMW 的Mini E、三菱的 iMiEV、日產的Leaf、裕隆的LUXGEN和Tobe等幾款,都還在試產或小量生產的階段。特斯拉每天只能製造3輛電動車,和汽車業日產數千輛的規模,根本不能比。2008年上市的Roadster到今年7月為止,全球交貨才剛滿1,200輛。
「若是年產量不到10,000輛,就不算是真正的量產;這也是全世界都還在非常努力地角逐『量產電動車』市場的原因。真正具決定性影響力的『老大』,還沒有出現。」工研院機械所智慧車輛技術組副組長張念慈說。
這就是為什麼大陸當局提出「十三城千輛」電動車計畫時,「這些外國廠商看到,口水都流下來了!」鄭榮和生動的比劃著。
中國大陸從2010年開始,連續3年,每年選定13座示範城市,每座城市增加1,000輛油電混合型、電池型公共運輸電動車。這樣每年1萬3000輛電動車的計畫性需求,「有個更深的意義:(中國大陸)很可能定義全世界電動車的規格。」納智捷汽車公司行銷協理李昌益說。
重新定義車規格 看見台灣機會
定義電動車規格標準,不但是中國當局的目標,也是台灣業者的機會。台灣發展汽車工業50年,礙於內需市場胃納過小,撐不起自有品牌。而與大陸接軌的業者,有機會學習制定市場規格和系統整合、建構營運及服務模式,並以此為發展腹地,進而在全球電動車產業占有一席之地。
過去幾十年以來,台灣已經從設計、製造3C產品,累積相當深厚的電源管理、電池模組、材料等技術。部分領導業者已經有能力放大、衍伸、深化3C產品的電源管理、馬達控制和機電整合能力,供應給電動車。在電池技術上著墨的公司也相當可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鋰鐵電池最上游的關鍵材料,已經有長園、尚志等獨步全球的業者出線,連日本車廠都來洽詢。
在電動馬達方面,除了東元、大同這些大型馬達業者之外,台中附近有不少中小型的馬達工廠,因為工具機產業興起,已經被多樣少量的馬達訂單,磨練出一身靈活彈性的好功夫,正好符合電動車的需要。特斯拉電動車的馬達動力系統中,約有近9成零件,是由富田、公準和高力等台灣業者供應的。
「整車不是台灣業者的強項,少量多樣的零組件供應,才是台灣的機會。」王漢英進一步分析,受限於電池的速率及效能,電動車的價格居高不下。地狹人稠、南北距離短、氣候適宜的台灣,相當適合作為電動車零組件的最佳試驗場所,他也預估,在10年內,電動車價格的降幅可達1/3,甚至只有1/7的售價,價格下降後,市場規模自然可以進一步擴大。
對台灣業者而言,電動車的機會,和過去以量產優勢進入手機或IT產業都不一樣。若能在新興產業發展初期,就跟著重要廠商卡入產業鏈中的關鍵性角色,才能參與產業成長、規格制定的機會。只要電動車產業持續成長,台灣業者就有機會成為全球電動車關鍵技術的研發和輸出中心之一,甚至建立知名品牌,成為電動車長期成長趨勢之下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