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迺毓:大人的想要VS.孩子的需要
我這一生最大的幸福之一,是有位很愛看書的母親。
記憶中的童年,媽媽花了很多時間在看書,那是我很愉快的時刻。只要媽媽在看書,我就很安心,因為這表示─此時沒有太煩惱的事困擾她或阻礙她看書;她不會有心思管我是否無所事事、遊手好閒。只要不吵到她看書,我幾乎可以為所欲為;看完一段或一篇時,她會放下書,把我當成知心好友,分享她的想法。
為了滿足媽媽看書的胃口,我得充當「借書員」。每次她打聽到鎮上誰家有藏書,就會開始籠絡我,好讓我鼓起勇氣去敲人家的門,順利借到書。
「跑腿生涯」維繫了好幾年,從我還是文盲開始,就勤於借書還書。當時周遭的大人對我也是讚許的,他們認為我肯跑腿表示勤勞;敢跟不熟的大人開口借書表示勇氣;又會記得哪本書該還給哪個人表示負責任;而且最厲害的是─雖不認字,卻能認書,所以與書為伍卻很少搞錯,表示聰明。
這些肯定都使得我的童年過得比同儕更有自尊和自信。
但對我而言,幫媽媽去借書還書這件任務的意義又是什麼?
我可以自由的出去遛達,不一定非得大人帶著才能出門,那種自由探索的興奮至今猶存;即使找不到,回家還可以得到新的指示,讓我嘗試再找一次的挑戰。
我可以跟陌生的大人自我介紹,學著禮貌應對,得到對方善意的回應,感受到「只要我需要,而且開口,總有人願意幫我」的安心。
我可以依自己的速度或走或跑。對熟悉的路線,選擇不同的走法,消耗體力,以免在家闖禍挨罵。
我盼望當我學會識字這項榮譽的本事,就可以跟這些大人一樣,享受閱讀的愜意,走入那個神奇的境界。
這些年跟很多人談教育,常有無力感。最大的困難在於多數人認為的教育都是「大人的想要」,不是「孩子的需要」。以跑腿借書為例,美德、品格、才智是「應該教給孩子」的,但是孩子的「需要」得先被滿足,他才能真正滿足大人的想要;例如當年我最需要的包括:體能的鍛鍊、人際互動的練習、與人的互信(大人信任我不會將書本丟到水溝裡)、自由探索、對閱讀的嚮往、對未來的盼望。
什麼是不太好的教育?就是把大人的想要放在孩子的需要之前,甚至取而代之。例如,將長大後自然會接觸的學問「簡化」給孩子。古典文學很重要,簡化不是將難字除去、縮短句子段落,寫成兒童版,那些內容根本不是孩子的需要;但如果讓孩子體會接觸文字的樂趣,從事他能力可及且有興趣的閱讀,長大後他應該會喜歡古典文學的。
什麼是好的教育?什麼時候大人可以真的關心孩子的需要?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1年4月號】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503
記憶中的童年,媽媽花了很多時間在看書,那是我很愉快的時刻。只要媽媽在看書,我就很安心,因為這表示─此時沒有太煩惱的事困擾她或阻礙她看書;她不會有心思管我是否無所事事、遊手好閒。只要不吵到她看書,我幾乎可以為所欲為;看完一段或一篇時,她會放下書,把我當成知心好友,分享她的想法。
為了滿足媽媽看書的胃口,我得充當「借書員」。每次她打聽到鎮上誰家有藏書,就會開始籠絡我,好讓我鼓起勇氣去敲人家的門,順利借到書。
「跑腿生涯」維繫了好幾年,從我還是文盲開始,就勤於借書還書。當時周遭的大人對我也是讚許的,他們認為我肯跑腿表示勤勞;敢跟不熟的大人開口借書表示勇氣;又會記得哪本書該還給哪個人表示負責任;而且最厲害的是─雖不認字,卻能認書,所以與書為伍卻很少搞錯,表示聰明。
這些肯定都使得我的童年過得比同儕更有自尊和自信。
但對我而言,幫媽媽去借書還書這件任務的意義又是什麼?
我可以自由的出去遛達,不一定非得大人帶著才能出門,那種自由探索的興奮至今猶存;即使找不到,回家還可以得到新的指示,讓我嘗試再找一次的挑戰。
我可以跟陌生的大人自我介紹,學著禮貌應對,得到對方善意的回應,感受到「只要我需要,而且開口,總有人願意幫我」的安心。
我可以依自己的速度或走或跑。對熟悉的路線,選擇不同的走法,消耗體力,以免在家闖禍挨罵。
我盼望當我學會識字這項榮譽的本事,就可以跟這些大人一樣,享受閱讀的愜意,走入那個神奇的境界。
這些年跟很多人談教育,常有無力感。最大的困難在於多數人認為的教育都是「大人的想要」,不是「孩子的需要」。以跑腿借書為例,美德、品格、才智是「應該教給孩子」的,但是孩子的「需要」得先被滿足,他才能真正滿足大人的想要;例如當年我最需要的包括:體能的鍛鍊、人際互動的練習、與人的互信(大人信任我不會將書本丟到水溝裡)、自由探索、對閱讀的嚮往、對未來的盼望。
什麼是不太好的教育?就是把大人的想要放在孩子的需要之前,甚至取而代之。例如,將長大後自然會接觸的學問「簡化」給孩子。古典文學很重要,簡化不是將難字除去、縮短句子段落,寫成兒童版,那些內容根本不是孩子的需要;但如果讓孩子體會接觸文字的樂趣,從事他能力可及且有興趣的閱讀,長大後他應該會喜歡古典文學的。
什麼是好的教育?什麼時候大人可以真的關心孩子的需要?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1年4月號】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