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疼痛以為拉傷竟需置換關節 「1手術」助迅速重返職場與運動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52歲李先生擔任郵差已經二十多年,近三年來一直被兩側髖關節疼痛困擾著工作和生活。原本以為是打羽毛球時拉傷,到藥局和診所拿止痛藥吃了一陣子,不僅沒有改善還越來越痛。到住家附近醫院檢查才發現是兩側髖關節有嚴重的關節炎,都需要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早發性髖關節炎 多因髖關節發育不良所致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骨科部黃贊文部長說明,早發性髖關節炎的病人大多在50-60歲左右發生,大部分是因為小時候髖關節發育不良,而李先生的情況比較特殊,是由「佩爾特病(Legg-Calvé-Perthes disease)」所造成,因兒童時期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導致股骨頭變形和髖臼骨發育不全,隨著時間推移再加上郵差工作繁重,引發髖關節嚴重關節炎。因此,才52歲就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因應日常生活及工作功能需求高 微創正前開術式恢復快



黃贊文部長指出,由於李先生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功能需求比較高,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需要的肌肉復原時間更久,而且在工作和羽球運動中也容易有跌倒、脫臼和受傷的風險。因此,微創正前開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對李先生來說是比較適合的手術方式。髖臼部分除了需要補骨也使用自費的3D列印鈦金屬髖臼杯來促進與骨頭的癒合,股骨部分特別選用短柄設計的股骨柄(健保給付),並使用自費的維他命E墊片加上巨型陶瓷股骨頭來延長人工關節使用年限。

此外,醫療團隊各項個人化設計為李先生打造穩固又耐用的人工髖關節,麻醉科醫師也安排怡樂適(ERAS)手術快速恢復療程,術後六小時就開始用助行器下床活動,隔天便開始進行肌力訓練和爬樓梯。



人工關節置換病例續增、年齡降低 保守治療無效應就醫



根據健保資料研究顯示,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量不僅持續增加,年齡層也有降低趨勢。黃贊文部長建議,在醫療技術的進步下,醫療團隊可以提供個人化的完整治療方案。如果民眾有長期關節疼痛、保守治療無效,應該及早尋求專業骨科醫師的意見,進一步檢查與治療,開心地享受健康人生。


【延伸閱讀】

體育師「早發性髖關節炎」打不了球 微創手術助重奔球場

「沉默殺手」骨質疏鬆! 台灣為何髖部骨折率高?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79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