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崩世代,關鍵在青年 ─ 專訪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

台灣青年身處「崩世代」,腳下踏的國土已不再穩固,肩上負的窮苦卻日漸沉重。然而,這絕非是一場宿命,而是一聲警鐘。20年後,我們是否會慶幸此刻的起身改變,笑看已失靈的崩世代預言?看來台灣已處在那一念之間。

當財團凌駕國家
在你的人生中,可曾經歷過可怕的崩壞?是來自家庭、工作、朋友、還是感情?而你曾想像過,看似穩健存在的國家也會有靠不住,甚至崩壞的一天嗎?
「崩壞早就開始了,這是一個漸進式的動態過程。」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表示,這個世代患有財團化、貧窮化、少子女化等問題,已經開始走向崩壞,這是台灣過去的「歷史共業」,罪魁禍首就是政府——無論是哪個政黨執政,經濟發展始終恪守「新自由主義」。
1980年代起,新自由主義成為各國奉為圭臬的主流價值,相信國家的手介入越少越好,一切交由市場機制決定,沒想到新自由主義卻藉由「減稅」開始蠶食這些信奉的國家。「政府以為企業擁有更多的獲利空間,企業就得以蓬勃發展,之後便會理所當然地回饋給勞工和社會。」孫友聯駁斥,現在非但看不到大多企業拿出良心,還讓大財團還牽制國家,勞工薪資也沒有長進。
他更提醒,無論國人是否知情或願意,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已經背負80多萬的國債。有人說這是擴大社會福利所造成的,但是他認為減稅才是殺手鐧:該收的稅沒有收到,反而用減稅來圖利財團。

重建製造業版圖
台灣的經濟政策缺失除了減稅、善待財團之外,孫友聯指出產業政策也必須檢討。「以就業為核心的產業政策才是正途,政府要思考的是什麼樣的產業才能讓人民穩定就業。」
孫友聯直指:「台灣帶來上一個經濟奇蹟的產業是製造業,藍領產業是最穩定的工作,政府卻漸漸地放任它移向海外,流失技術優勢,改為全力發展服務業。」
因此,他主張,台灣在政策上必須保護一定規模的製造業,以製造業為本的產業政策才能穩定勞動市場,有了穩定收入,才能回饋到內需產業,人民才會多買一個服務、到大賣場多買一樣東西,或是到飲料店多買一杯飲料。
如果台灣擴增的工作機會盡是低技術的服務業,也扎不了勞動市場的根。孫友聯說,台灣勞動市場如果再繼續崩壞下去,將會步上香港的後塵:勞工移往更低階、低薪、高替代性、高流動性的勞動環境,例如批發零售或觀光餐飲,雖然的確可以釋放很多職缺,但是當雇用人數增加,勞動成本提高、生產力並未相對提升時,雇主往往會採取降低薪資水準、聘用非典型勞工來因應市場競爭,比起台灣經濟起飛時的勞動結構,將來得更動盪不安。

GDP穿著美麗糖衣
另一方面,針對近年台灣GDP明顯攀升,不過為什麼民眾卻仍舊「無感」,依然飽受就業市場萎縮、薪資停滯不前之苦?孫友聯指出,GDP其中暗藏玄機,只要細看結構變化便能明白(表一)。「我們的GDP看起來很光鮮亮麗,事實上,勞動報酬(受雇人員報酬)占GDP的比重是節節敗退,資方(企業營業盈餘)卻越吃越飽。」
孫友聯解釋,造成GDP成長果實分配不均的原因之一,即是政府提倡「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美化結果,這種產業政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僅納入GDP中製造假象,同時引發就業機會不在台灣、產業外移等隱憂。他舉例,像是郭台銘旗下的相關企業雇用勞工人數有50多萬,位居全球前三高,但其中卻只有不到一萬人落腳台灣。

跛腳的產值政策
「養雞沒有生蛋,而是讓雞吃得很肥;或是雞生了蛋卻占為己有、更別說根本不在自己家生蛋!」孫友聯如此形容台灣政府對企業的扶植政策走了樣,因此造成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他並再次強調,不好的政策發展就必須及時改變,現在政府要重視國內就業機會的成長,並且阻止經濟利益再繼續一面倒向資方。「沒有創造就業機會的投資,就是不完善的經濟政策!像是Google在彰濱工業區投資30億,投資金額上升了,可是他們只需雇用不到二十人,就業機會其實沒有被提升。」
只不過,一個以「產值」政策為導向的政府,很容易在自己製造的假象中自得其樂。「台灣計程車一年的產值700億台幣,何以這些運將現在還是生活得如此困苦?有產值不代表從業人員的收入是好的,所以政府必須去思考其中合理對價的問題。」孫友聯面露無奈,且一再沉重提醒,政府對於企業不能再大發慈悲,政府對企業實施減稅等政策性獎勵,必須緊扣工作機會的創造;此外,政府如果再放任企業打壓勞動條件、降低勞動成本,貧窮的血盆大口會更快吞沒青年世代。

孫友聯簡介:來自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香紀城),台大社會系畢、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1992年就讀台大時參加了台研社,自此開啟參與社會運動的「反抗人生」。目前擔任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召集人,以及台灣自由緬甸網絡召集人。除了勞工運動之外,同時也關心各項社會政策及人權工作,以開展更多元的反抗人生。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2年第89期1月號】http://www.erenlai.com/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