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哈拉「皮拉哈」─ 說什麼話,就怎麼生活
這是個牧師慘敗、人類學家大勝的故事,且這兩人還同一個呢!不爽目前的工作嗎?你會發現這書中慰藉豐厚,因為它有382頁之多。
遇見無「數」之徒
2012年春,復活節將近,朋友來電邀稿,要我寫篇書評。她說:「不多不少,三千字就行」。我滿口答應,不知糗事將臨,時間一拖再拖,截稿日期迫近,弄得我白天焦急,夜裡心驚。連夜廢寢,書腰緊拎,畢恭畢敬,生怕春天裡生不出一篇書評。
但,讀到了第七章165頁,我笑了!
原來這民族「完全沒有數字概念,也不用任何形式進行運算」!什麼「2012」、「復活節將近」;什麼「不多不少」、「三千字就行」,在他們眼裡,全沒這些事情!就連個「165頁」也是夢幻泡影!而我的生活,卻為了這事兒不得安寧,就沒這民族先進。
啊對哄!究竟是啥民族?
皮拉哈(Pirahã)是他們族名;書名是《別睡,這裡有蛇》(Don’t Sleep, There are Snakes);作者為「前」牧師丹尼爾.艾弗列特(Daniel Everett),不聊福音、聖經,專研種族、民情;譯者是黃珮玲。
人比蚊子還麻煩
這譯者我不認得,但我覺得台灣同胞們該偷笑了,因為她翻得很流暢,讀來不會黏黏的。相信我,多年來我被黏怕了,有些譯書一打開,分明就是張蒼蠅紙!但這黃珮玲漢語清爽,有時我壓根兒還忘了它本是英文,尤其是第三章。
第三章「跟隨耶穌的代價」──染上瘧疾!精采至極!好讀小說的人有福了,雖然它並不是小說。喜歡《饑餓遊戲》的人一定要看!喜歡《暮光之城》的,呣…… 請您考慮再三。
作者丹尼爾的老婆(前任)跟女兒(仍然現任)得了要命的瘧疾,而阿丹的任務就是將她們送去看醫生。那很好啊,快叫救護車吧。只是有個小小的問題──那是亞馬遜盆地,醫院不算特多,叫救護車還不如等太空梭!整章讀來真是急死人了,建議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千萬得有心理準備。一本書裡面光有這麼一章,那也就值得了。
當一個人遇到了這種鳥事,最可怕還不是瘧疾本身,而是沒人願幫的硬梆梆事實。作者特別說到「某些天主教徒對新教的恨意」(83頁),我看著特別難過,真想安慰他說:這樣的「某些」天主教徒畢竟是少數,這實在是理所當然的。但看官兒們可甭輕信於我,我木屑難留,梁木易漏,信我者得不了永生,頂多只得水牛。
好長的一座「喬」
萬一你不愛小說,偏好在語言學上琢磨,那麼你也有福了,而且福氣多過那些愛小說的。作者謙虛,自稱人類學訓練「相當有限」(103頁),但他的法子可是一流的「參與式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啊?太學術了?好啦,就是種「臥底」工作,拚命記錄觀察。而臥底可粗分為兩種:大方床上臥、鬼祟床下躲。本書作者,算是床上的那種。
相對於「相當有限」的人類學訓練,作者的語言學訓練顯然較多,甚至,請容我這麼說,篇幅未免也占得太多──就像《白鯨記》裡描寫鯨魚種類繁多、魚叉怎麼戳、魚油如何挪的段落,有那麼點兒囉哩嗦。當然了,對於嗜抓鯨魚的,自是一大享受。打從第一章開始,語言學的討論便嫌繁瑣,而第二部分(241-354頁)更為語言學起了棟高樓,厚達百來頁,光那叨唸喬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的橋段,都能鋪過一條淡水河:
十三章批老喬的理論「過於繁複」(284頁),想說這也就夠了,怎知十四章他又重新喬過(303頁)。還有還有,十六章又開始發作,似是喬中作樂(344頁)。我只覺得我滿臉魚叉、魚油,真的是夠了。說句良心話,這書就算只有第三章,我也樂得網購。但隨書附贈了幾斤批喬力作,也真不曉得讀者究竟是賺到了、還累著了?這讓我想起了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當年她也是個被「喬」的學者──幾個老男人老嫌她這裡不對、那邊不妥,窮追猛打的。既辛苦了幾張老臉,也辛苦了年輕讀者。
叢林文化驚喜連連
書評嘛,底下不揣簡陋,好歹帶大夥兒約略逛過。
開卷首章的飛機起落,觀察功力了得!就飛機駕駛看了,應該也是獲益良多。第二章名為「亞馬遜河流域」,但細讀多為水文資料,個人體驗不夠,即便有所體驗,談的卻非河流,而是蚊蟲的折磨(53頁)。第四章名句「你不能規定我不該喝酒」(100頁)。是啦,文化固然必須尊重,但我的偏見是:酒還是別喝太多。第五章說皮拉哈文化價值「不在意未來」,享受眼前的每一天(114頁),他們每周只要工作15到20小時(113頁)。呣……但願我也能這麼說,只能表示羨慕了。
第六章很值得親愛的台灣同學、同事、同胞們思索,尤其是皮拉哈人不用「童言童語」跟小孩講話(129頁)。關於這點,老捏著小孩臉蛋說「好可愛喔」的大人,若能注意一下小孩的眼神,應不難發現小孩早覺得大人的指甲噁心了。而公園裡老愛當著人面對著狗臉聊起人話的遛狗小姐們,也該饒了那些吐著長舌的動物了──嘴上說可愛,繩端還緊勒項圈呢。童言童語滿社會,小犬大狗齊受罪。此外,皮拉哈人還認為,文明人努力餵養孩子,不過是延長孩子的不幸,增加孩子無謂的痛苦(138頁)。我兒何其有幸,我是餵飽了他之後才讀到這段的。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2年第92期4月號】http://www.erenlai.com/
遇見無「數」之徒
2012年春,復活節將近,朋友來電邀稿,要我寫篇書評。她說:「不多不少,三千字就行」。我滿口答應,不知糗事將臨,時間一拖再拖,截稿日期迫近,弄得我白天焦急,夜裡心驚。連夜廢寢,書腰緊拎,畢恭畢敬,生怕春天裡生不出一篇書評。
但,讀到了第七章165頁,我笑了!
原來這民族「完全沒有數字概念,也不用任何形式進行運算」!什麼「2012」、「復活節將近」;什麼「不多不少」、「三千字就行」,在他們眼裡,全沒這些事情!就連個「165頁」也是夢幻泡影!而我的生活,卻為了這事兒不得安寧,就沒這民族先進。
啊對哄!究竟是啥民族?
皮拉哈(Pirahã)是他們族名;書名是《別睡,這裡有蛇》(Don’t Sleep, There are Snakes);作者為「前」牧師丹尼爾.艾弗列特(Daniel Everett),不聊福音、聖經,專研種族、民情;譯者是黃珮玲。
人比蚊子還麻煩
這譯者我不認得,但我覺得台灣同胞們該偷笑了,因為她翻得很流暢,讀來不會黏黏的。相信我,多年來我被黏怕了,有些譯書一打開,分明就是張蒼蠅紙!但這黃珮玲漢語清爽,有時我壓根兒還忘了它本是英文,尤其是第三章。
第三章「跟隨耶穌的代價」──染上瘧疾!精采至極!好讀小說的人有福了,雖然它並不是小說。喜歡《饑餓遊戲》的人一定要看!喜歡《暮光之城》的,呣…… 請您考慮再三。
作者丹尼爾的老婆(前任)跟女兒(仍然現任)得了要命的瘧疾,而阿丹的任務就是將她們送去看醫生。那很好啊,快叫救護車吧。只是有個小小的問題──那是亞馬遜盆地,醫院不算特多,叫救護車還不如等太空梭!整章讀來真是急死人了,建議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千萬得有心理準備。一本書裡面光有這麼一章,那也就值得了。
當一個人遇到了這種鳥事,最可怕還不是瘧疾本身,而是沒人願幫的硬梆梆事實。作者特別說到「某些天主教徒對新教的恨意」(83頁),我看著特別難過,真想安慰他說:這樣的「某些」天主教徒畢竟是少數,這實在是理所當然的。但看官兒們可甭輕信於我,我木屑難留,梁木易漏,信我者得不了永生,頂多只得水牛。
好長的一座「喬」
萬一你不愛小說,偏好在語言學上琢磨,那麼你也有福了,而且福氣多過那些愛小說的。作者謙虛,自稱人類學訓練「相當有限」(103頁),但他的法子可是一流的「參與式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啊?太學術了?好啦,就是種「臥底」工作,拚命記錄觀察。而臥底可粗分為兩種:大方床上臥、鬼祟床下躲。本書作者,算是床上的那種。
相對於「相當有限」的人類學訓練,作者的語言學訓練顯然較多,甚至,請容我這麼說,篇幅未免也占得太多──就像《白鯨記》裡描寫鯨魚種類繁多、魚叉怎麼戳、魚油如何挪的段落,有那麼點兒囉哩嗦。當然了,對於嗜抓鯨魚的,自是一大享受。打從第一章開始,語言學的討論便嫌繁瑣,而第二部分(241-354頁)更為語言學起了棟高樓,厚達百來頁,光那叨唸喬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的橋段,都能鋪過一條淡水河:
十三章批老喬的理論「過於繁複」(284頁),想說這也就夠了,怎知十四章他又重新喬過(303頁)。還有還有,十六章又開始發作,似是喬中作樂(344頁)。我只覺得我滿臉魚叉、魚油,真的是夠了。說句良心話,這書就算只有第三章,我也樂得網購。但隨書附贈了幾斤批喬力作,也真不曉得讀者究竟是賺到了、還累著了?這讓我想起了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當年她也是個被「喬」的學者──幾個老男人老嫌她這裡不對、那邊不妥,窮追猛打的。既辛苦了幾張老臉,也辛苦了年輕讀者。
叢林文化驚喜連連
書評嘛,底下不揣簡陋,好歹帶大夥兒約略逛過。
開卷首章的飛機起落,觀察功力了得!就飛機駕駛看了,應該也是獲益良多。第二章名為「亞馬遜河流域」,但細讀多為水文資料,個人體驗不夠,即便有所體驗,談的卻非河流,而是蚊蟲的折磨(53頁)。第四章名句「你不能規定我不該喝酒」(100頁)。是啦,文化固然必須尊重,但我的偏見是:酒還是別喝太多。第五章說皮拉哈文化價值「不在意未來」,享受眼前的每一天(114頁),他們每周只要工作15到20小時(113頁)。呣……但願我也能這麼說,只能表示羨慕了。
第六章很值得親愛的台灣同學、同事、同胞們思索,尤其是皮拉哈人不用「童言童語」跟小孩講話(129頁)。關於這點,老捏著小孩臉蛋說「好可愛喔」的大人,若能注意一下小孩的眼神,應不難發現小孩早覺得大人的指甲噁心了。而公園裡老愛當著人面對著狗臉聊起人話的遛狗小姐們,也該饒了那些吐著長舌的動物了──嘴上說可愛,繩端還緊勒項圈呢。童言童語滿社會,小犬大狗齊受罪。此外,皮拉哈人還認為,文明人努力餵養孩子,不過是延長孩子的不幸,增加孩子無謂的痛苦(138頁)。我兒何其有幸,我是餵飽了他之後才讀到這段的。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2年第92期4月號】http://www.erenl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