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廠工人,爭的是什麼?─ 被漠視的台灣勞動權益

2012年6月開始,勞委會對十六年前的老關廠工人進行提告,要求工人連本帶利歸還當年政府代替資方所發放的資遣費及退休金。歷經多次抗爭與六步一跪後,政府仍舊無感。在走投無路下,關廠工人於今年2月5日從台北車站第三月台跳下鐵軌,繼而於4月28日起在勞委會前絕食193個小時;其主要訴求為修改勞基法28條、擴大墊償範圍,冀望透過政府「代位求償」來保障所有受雇者的退休金與資遣費。然而,勞委會卻僅以「折扣方案」予以回應,忽視這些老人用身體做為工具所控訴的結構問題。

惡性關廠,時代的失敗
事實上,老關廠工人的出現是時代的哀歌。1980年代末,台灣製造業歷經二十年的高速成長,隨著工資上升、土地價格飆漲、環保意識提高、跨國競爭加劇,初階製造業的成長性開始急遽衰退。勞動密集與高汙染產業為了維持獲利增長,紛紛將廠房移往中國或是東南亞地區,希望透過當地廉價生產成本,開展獲利的「第二春」。在政府無效防堵資本外移的狀況下,這些製造業廠家留給台灣的是不斷蔓延的關廠潮,關廠的包括造紙、製鞋、紡織、成衣、初階電子等產業,其中不乏當時被喻為模範企業的公司,如1996年「惡性關廠」的聯福製衣。

「惡性」關廠指的是資方在無預警下宣布倒閉,各種非固定資產一夕之間忽然從帳上消失,剩下的只有債務。這些第一代老工人除了在一夕間失去工作權外,相當於棺材本的退休金與資遣費也因資方神隱、公司掏空而追討無門。這些今日或許被外界視為失敗者、弱勢者的關廠工人,就如同前述,在製造業蓬勃發展的時代裡,不乏是在人人稱羨的公司工作。他們的「失敗」不在於他們不努力工作,也不在於他們不奮力往上爬;產業的沒落、政府對資本外移的無效防堵、資方的貪婪,才是導致他們「失敗」的原因。更明確地講,真正失敗的是產業、政府、資方所共同構築的時代。

制度問題,至今仍未解
關廠工人的悲劇,圍繞在他們失去的棺材本。退休金與資遣費是勞基法保障的法定權益,依勞退舊制(2006年改為新制)規定,資方應按月提撥勞工薪資的2%到15%做為勞工退休金與資遣費的準備。但這些惡性關廠公司絲毫沒有提存準備,在資方脫產潛逃下,政府理應積極確保關廠工人的法定權益。然而,十多年前關廠潮蔓延時,政府消極面對,逼使關廠工人以激烈的抗爭自力救濟,諸如以臥軌、癱瘓高速公路、阻擋聯考考生等方式來喚起社會關注。

當時,這些關廠工人最主要的訴求是「代位求償」——由政府先行墊償資方對勞方的欠款,再由政府向資方催討。但在一連串高張力抗爭後,1997年勞委會僅設立「關廠歇業失業勞工促進就業貸款要點」,依此動用「就業安定基金」發放資方欠款,並對工人保證此雖名為貸款但實為政府代位求償,未來不會向工人追討。然而,十六年後勞委會卻以該筆金額為「消費性貸款」為由,雇用八十多位律師對關廠工人提告,要求工人連本帶利歸還該筆款項,逼使這些老關廠工人重返街頭,以六步一跪、包圍總統官邸、臥軌、絕食等激烈手段要求勞委會撤告。追本溯源,若政府在十多年前即立法「代位求償」,制度性保障工人合法權益,抗爭不會再現,這些關廠工人也不會再受逼迫。....(全文未完)

閱讀全文:http://www.erenlai.com/index.php/tw/-/5339-2013-05-31-06-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