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抽與不抽之間,我們思考 ─ 與吸菸/非吸菸青年對話
「……當前這個社會,實在讓人不明白,為什麼物質越豐裕,法例規範隨之增多,差別、歧視跟著司空見慣,我們也變得更不自由了?」──筒井康隆,《最後的吸菸者》
最後的吸菸者
日本作家筒井康隆在他1987年的小說《最後的吸菸者》中,描寫在虛擬時空的日本,反菸運動如何強勢起來,最終演變成整個社會對於吸菸者的大舉清算。雖然這個作品被歸類為科幻文學,但故事中的那些描繪──吸菸者不被理解的執拗、被嫌惡的處境,以及反菸的歧視情緒,都離眼下的現實世界不遠。
觀看近十年來台灣吸菸者的生活史,便是反菸運動蓬勃的一個過程:從調漲菸稅和菸品健康捐、在菸盒加上警告圖案、室內禁菸,一直到出現抽菸的影像就必須加上馬賽克等,反菸政策一步步將吸菸者在經濟與空間上的位置、形象驅趕到邊緣。反菸與「反」反菸的論述,也因為當前政策的侷限,陷入不對等而難以溝通的窘境:一方強烈主張自己維護健康的權利,另一方就只好默默地躲進暗巷裡吞雲吐霧,然後連帶承受「強制戒菸」的各種經濟、空間上的制裁。
在《最後的吸菸者》裡,有段內容生動地道出現今這種對峙的起因:「不吸菸者之所以會歧視吸菸者,表現出人性的殘酷傾向,大部分源自於一個單純的原因──正因反菸運動者不吸菸,所以嚴重缺乏惻隱之心……」。因此,我訪問了吸菸和不吸菸的兩位青年,試圖從兩者不同的生活經歷出發,而不是抽象的論辯,來探討吸菸的議題。
菸的初體驗
雞哥(以下簡稱雞)是一位大五的大學生,算是讓我見識到抽菸世界的人之一,透過雞哥的抽菸歷史,我們可以看出現實中某一種吸菸者的樣貌與價值觀。
雞:我大一開始吸菸。大一那時候想要雙主修,所以整天窩在圖書館看書,都讀到半夜一兩點,那時跟一個朋友一起念書,他剛好會抽菸,他就說,壓力很大要不要也抽一些,我覺得好像很帥,就跟著抽,一開始只是一兩根,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我:為什麼會一發不可收拾?
雞:我覺得抽菸有集體效應,我大二時認識一群朋友,在那之前我本來一天不會超過半包,但因為我們常常會在內湖一起喝酒聊天,大家都會抽,那種氣氛下,你看到大家抽就會想跟著抽,喝酒也會想配菸,於是就越抽越多。
我:不抽菸的人好像都會問,抽菸到底是什麼感覺?
雞:我覺得可以分幾個層次來講,第一個是生理上的,菸本身有一點鎮定的功能,會讓人比較放鬆,最明顯是每天早上起來抽的第一根,會很暈。但抽久了就不明顯了,比較多的是心理上的效應。那像是一種儀式,你在做事的時候,抽菸可以代表一種行動的分界,比如看書到一個段落,休息時就去抽根菸。
我:所以就是一個轉換心情的儀式嗎?還有呢?
雞:還有就是帥啊!覺得自己很帥,所以很爽。還有就是,我覺得菸已經承載了我所有的情緒──開心、難過都可以跟抽菸有關,抽菸的感覺是跟你這個人的所有情緒互相結合,如果只把抽菸的感受看成只是獲得放鬆和鎮定的化學效果,那會不夠全面。
干擾 vs. 污名
我:會擔心自己的健康嗎?
雞:會啊,所以一開始我才規定自己一天抽一兩支。我覺得抽菸會影響身體,不過作息不正常也會影響身體,人類的身體是多因的,不會因為單一事件就變成怎樣。
我:那你會因為別人說抽菸是在傷害自己,所以不抽嗎?
雞:這個說法我覺得很弱。可能我比較個人主義,我覺得吸菸的人可以去承擔傷害自己的這種後果。
我:那你怎麼看待二手菸這件事?
雞:我覺得抽菸的人有抽的權利,但如果會影響到別人,就需要適度被限制。會討厭二手菸的人,主要不是健康考量,而是厭惡菸的味道。反菸可以分兩種,第一種是真的很討厭菸味;另一種是即使沒聞到味道,看到別人在抽就會驅趕,這種我就無法接受。
我抽菸會看情境,平常也不會白目到在別人旁邊抽菸,如果有人在我抽菸時跑來說:「你抽菸我覺得很臭,我怕我的身體受到影響。」我就會到旁邊去。但如果對方的態度是認為我做錯事,因此要把我趕走,我就會覺得很不被尊重。
我:那基於健康的反對呢?
雞:基於對健康考量的反對,背後一定有道德根據,覺得這東西很不好,但如果要這樣說,就必須拿出證據來。....(全文未完)
閱讀全文:http://www.erenlai.com/index.php/tw/-/5363-2013-07-01-09-31-55
最後的吸菸者
日本作家筒井康隆在他1987年的小說《最後的吸菸者》中,描寫在虛擬時空的日本,反菸運動如何強勢起來,最終演變成整個社會對於吸菸者的大舉清算。雖然這個作品被歸類為科幻文學,但故事中的那些描繪──吸菸者不被理解的執拗、被嫌惡的處境,以及反菸的歧視情緒,都離眼下的現實世界不遠。
觀看近十年來台灣吸菸者的生活史,便是反菸運動蓬勃的一個過程:從調漲菸稅和菸品健康捐、在菸盒加上警告圖案、室內禁菸,一直到出現抽菸的影像就必須加上馬賽克等,反菸政策一步步將吸菸者在經濟與空間上的位置、形象驅趕到邊緣。反菸與「反」反菸的論述,也因為當前政策的侷限,陷入不對等而難以溝通的窘境:一方強烈主張自己維護健康的權利,另一方就只好默默地躲進暗巷裡吞雲吐霧,然後連帶承受「強制戒菸」的各種經濟、空間上的制裁。
在《最後的吸菸者》裡,有段內容生動地道出現今這種對峙的起因:「不吸菸者之所以會歧視吸菸者,表現出人性的殘酷傾向,大部分源自於一個單純的原因──正因反菸運動者不吸菸,所以嚴重缺乏惻隱之心……」。因此,我訪問了吸菸和不吸菸的兩位青年,試圖從兩者不同的生活經歷出發,而不是抽象的論辯,來探討吸菸的議題。
菸的初體驗
雞哥(以下簡稱雞)是一位大五的大學生,算是讓我見識到抽菸世界的人之一,透過雞哥的抽菸歷史,我們可以看出現實中某一種吸菸者的樣貌與價值觀。
雞:我大一開始吸菸。大一那時候想要雙主修,所以整天窩在圖書館看書,都讀到半夜一兩點,那時跟一個朋友一起念書,他剛好會抽菸,他就說,壓力很大要不要也抽一些,我覺得好像很帥,就跟著抽,一開始只是一兩根,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我:為什麼會一發不可收拾?
雞:我覺得抽菸有集體效應,我大二時認識一群朋友,在那之前我本來一天不會超過半包,但因為我們常常會在內湖一起喝酒聊天,大家都會抽,那種氣氛下,你看到大家抽就會想跟著抽,喝酒也會想配菸,於是就越抽越多。
我:不抽菸的人好像都會問,抽菸到底是什麼感覺?
雞:我覺得可以分幾個層次來講,第一個是生理上的,菸本身有一點鎮定的功能,會讓人比較放鬆,最明顯是每天早上起來抽的第一根,會很暈。但抽久了就不明顯了,比較多的是心理上的效應。那像是一種儀式,你在做事的時候,抽菸可以代表一種行動的分界,比如看書到一個段落,休息時就去抽根菸。
我:所以就是一個轉換心情的儀式嗎?還有呢?
雞:還有就是帥啊!覺得自己很帥,所以很爽。還有就是,我覺得菸已經承載了我所有的情緒──開心、難過都可以跟抽菸有關,抽菸的感覺是跟你這個人的所有情緒互相結合,如果只把抽菸的感受看成只是獲得放鬆和鎮定的化學效果,那會不夠全面。
干擾 vs. 污名
我:會擔心自己的健康嗎?
雞:會啊,所以一開始我才規定自己一天抽一兩支。我覺得抽菸會影響身體,不過作息不正常也會影響身體,人類的身體是多因的,不會因為單一事件就變成怎樣。
我:那你會因為別人說抽菸是在傷害自己,所以不抽嗎?
雞:這個說法我覺得很弱。可能我比較個人主義,我覺得吸菸的人可以去承擔傷害自己的這種後果。
我:那你怎麼看待二手菸這件事?
雞:我覺得抽菸的人有抽的權利,但如果會影響到別人,就需要適度被限制。會討厭二手菸的人,主要不是健康考量,而是厭惡菸的味道。反菸可以分兩種,第一種是真的很討厭菸味;另一種是即使沒聞到味道,看到別人在抽就會驅趕,這種我就無法接受。
我抽菸會看情境,平常也不會白目到在別人旁邊抽菸,如果有人在我抽菸時跑來說:「你抽菸我覺得很臭,我怕我的身體受到影響。」我就會到旁邊去。但如果對方的態度是認為我做錯事,因此要把我趕走,我就會覺得很不被尊重。
我:那基於健康的反對呢?
雞:基於對健康考量的反對,背後一定有道德根據,覺得這東西很不好,但如果要這樣說,就必須拿出證據來。....(全文未完)
閱讀全文:http://www.erenlai.com/index.php/tw/-/5363-2013-07-01-09-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