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量資料驅動城市



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帶動城市快速發展,引發了危急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因此,城市建立了集中式網絡來供應乾淨的水、能源與安全的食物,以發展商業、促進交通並維持秩序,提供人們醫療照護和健康活力。如今,這些一個多世紀前的解決方案越來越不夠用了。

有許多城市交通阻塞,政府制度陷入僵局,此外還面臨了一大堆新挑戰──最明顯的是,要提供食物與住處給即將增加的20億人口,同時避免全球暖化的嚴重衝擊。這類21世紀特有的問題,需要21世紀的思維。然而許多經濟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仍然以市場或階級這類啟蒙時代的觀念來思考社會系統,以簡化的模型把社會互動削減為社會規則或運算法則,而忽視人類的個體行為。我們必須更深入探討,把社會互動的精密細節納入考量。現在,我們可以運用一種稱為「巨量資料」(big data)的工具來達成。

數位科技讓我們能研究數十萬筆關於人們交流創意、金錢、商品或流言蜚語的個別記錄。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裡,我的研究團隊正在用電腦分析這些交流記錄中的數學模式。

我們已經開始能為原本神秘難解的現象提出解釋,例如金融崩潰、政治動盪、流感爆發等。資料分析可以促成穩定的金融系統、運作良好的政府、有效率且負擔得起的醫療,以及其他好處。首先,我們得澈底認識巨量資料的力量,並建立架構來妥善使用它。能夠追蹤、預測,甚至控制個人與群眾行為的能力,就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數位麵包屑的預測能力

我們的日常活動會留下一些虛擬麵包屑,亦即我們聯絡誰、去哪裡、吃什麼和買什麼之類的數位記錄。這些麵包屑比我們選擇來表達自己的任何東西,都更能精確傳達我們的生活故事。我們的臉書動態和推特傳達的是我們選擇告訴他人的資訊,是根據世俗標準修改過的。相較之下,數位麵包屑記錄的是真實發生的行為。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第142期(2013年12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