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博成癮的大腦



雪莉20幾歲的時候,與朋友開車到拉斯維加斯玩,那是她第一次接觸賭博。10年後,她在美國東岸從事律師工作,45歲之後,她每週翹班四次去康乃狄格州新開的賭場。她幾乎都只玩21點,經常一輪賭上數千美元,然後再四處搜尋她的汽車座椅下面,有沒有35美分可以支付回家的過路費。最後,雪莉將賺的每一分錢都拿去賭,還刷爆很多信用卡。她說:「我想一直賭下去,我喜歡賭博,我很喜歡那種興奮的感受。」

2001年雪莉偷了客戶鉅款,被判入獄兩年。這段期間,她開始參加戒賭者互助會接受治療。她說:「我意識到我上癮了,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承認我是一個成癮者,當時的我就像其他的成癮者一樣。」

有的人可能會對嗜好上癮,例如賭博,如同沉迷於某種藥物一般,這種想法在10年前還有爭議。那時候,雪莉的諮詢師從來沒有告訴她,她是一個成癮者,是她自己認定自己成癮。現在研究人員同意:在某些情況下,賭博是成癮行為。

過去,精神病學界普遍認為病態賭博主要是衝動而不是成癮,成癮的行為主要是出於減輕焦慮的需要,而不是渴求強烈的快感。1980年代,在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中,美國精神醫學協會(APA)正式把病態賭博歸類為衝動控制障礙,這是對一群相關的疾病粗略貼上標籤,其中還包括了盜竊癖、縱火癖、拔毛癖。而APA在今年5月出版的最新版DSM-5中,把病態賭博移到成癮章節中,這個決定被視為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經過15年的審議做出的決定,反映出學界對成癮生物學的新體認,也改變精神科醫生對病態賭博者的治療方式。

由於賭博比過往更為人所接受,也更容易接觸,因此越來越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有4/5的美國人表示有過賭博經驗,除了夏威夷和猶他州,美國每一州都提供某種形式的合法賭博。而現在甚至不必出門就可以賭博,只需要網路或電話。各種調查顯示:美國大約有200萬人沉迷賭博,有多達2000萬人的工作和社會生活嚴重受到賭博的影響。

與藥物成癮的相似性

APA根據最近的心理學、神經科學和遺傳學研究做出決定,這些研究顯示賭博和藥物成癮比以前所了解的還要更相似。過去20年的研究讓神經科學家更加了解成癮發展過程中大腦的變化模式。在大腦中,被稱為報償系統的一系列迴路,連接腦中涉及記憶、運動、快樂和動機的區域。當我們從事能促使我們存活的基因傳到下一代的活動時,報償系統的神經元釋放出多巴胺,帶給我們滿足感,並鼓勵我們養成享受美食和男歡女愛的習慣。當大腦受到安非他命、古柯鹼或其他使人成癮的藥物刺激,會引發報償系統釋放比平常多出10倍的多巴胺。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第142期(2013年12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