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單位」這個語言 描繪所看見的世界
21_21 DESIGN SIGHT企劃展in Taipei
單位展 This much, That much, How much?
定義一場精彩的設計展覽,腦海中可能立刻浮現的會是設計師以及其作品,鮮少有人歸功於幕後,將展場、視覺、作品、論述等收攏得一應俱全,並且精準到位的幕後推手—「策展人」。
打破以往21_21 DESIGN SIGHT單一策展人慣例,「單位展」以分工合作的展覽會團隊(日本)方式,莫非是超人氣的最大因素?策展團隊前置準備時,是和和氣氣還是劍拔弩張?由企畫總監前村達也為我們揭開「單位展」背後不為人知的策展故事!
「單位展」2015年在東京21_21 Design Sight創下超過11萬觀覽人次的大成功,很大的關鍵點在於它將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理性的「公制」,變成了一場令人目不轉睛、好看又好玩的設計展。透過「單位」的轉換,走入展場中才驚覺,原來我們的生活是由各式各樣的單位相互連結,從黃金比率到平面設計、從重量到文字、從規格化到居家空間,甚至這回「單位展」台北的海外巡迴展出,也印證跨越國界也能透過「單位」而彼此交流與了解。
「截至目前為止,21_21 Design Sight所策劃的企畫展,經常是地方工藝的老師傅、農家或是傳統工廠與各形各色的人們相互交流對話之處。然而對我們的世代來說,多的是職人們常用、但我們不曾認識過的『單位』,使得初期溝通時無法精確將外貌、尺寸、量⋯⋯等描繪出來。這讓我思考,只要我們能學會這些單位便能彼此分享所見,這就像是另一種語言般所擁有互相溝通交流的功能,因而成為了『單位展』的契機。」
但單位的範圍實在太廣泛,前村達也深知單憑己力必會有未能詳盡之處,因此捨棄過去一人策展人的形式,組成各有專業擅長領域的展覽會團隊。他認為前一世代的設計師被賦予許多大型專案,多半是以一位藝術總監(Art Director)的形式主導,但時至今日,資訊量與傳播速度都比過去更多更廣,再加上建構在網路或社群媒體的企畫也日益遽增,展覽會團隊將會是順應時代而生的趨勢。
前村達也認為,「展覽會團隊的形式能將輩份或層級觀念丟在腦後,在溝通上能更自由地將想法建構。」並且因為每位策展人各有擅長的專業項目,也能夠一肩扛起責任將整個展覽中的設計品質維持在最佳的狀態。這或許也是『單位展』無論在展場、視覺、論述或是商店,獨立檢視各部分的完成度都相當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令人好奇的是,七位策展人、又各自擁有其專業領域,策展過程會不會有各執一詞的情況發生?前村達也說,有平和地討論,也會有你來我往的唇槍舌戰,因為策展人變多的關係,意見相左的場景當然也會增加。不過,以結果來說,各種不同的資訊能被提出與討論,「在所有人的意見與想法都能相互分享交換的狀態下,除原訂目標之外,也能朝向更完善的層面發展。」
這次《Shopping Design》特別深入台灣展場,直擊每個不同「單位」累積的作品。要求度極高的展覽會團隊可說是嘔心瀝血,編輯團隊目睹到不少作品的逐漸成形,也深深對於這樣的執行力感到尊敬。例如將紙鈔與硬幣對齊排列、以及設計師亦擔任展品協力構成的寺山紀彥,也專注地為玻璃器皿細心注水、所有展品都有精確的規劃圖,設計者也不時與佈展人員溝通調整,就這樣地,將所有「單位」一點一滴堆砌起來⋯⋯
「單位」在生活裡無所不在,那設計師們如何用「設計」詮釋「單位」呢?趁這個難得機會,《Shopping Design》特地向參展的岡本健、菅俊一與佐野文彥請教,聽他們談單位迸生的設計思考。
欲閱讀全文請見《Shopping Design》7月號
單位展 This much, That much, How much?
定義一場精彩的設計展覽,腦海中可能立刻浮現的會是設計師以及其作品,鮮少有人歸功於幕後,將展場、視覺、作品、論述等收攏得一應俱全,並且精準到位的幕後推手—「策展人」。
打破以往21_21 DESIGN SIGHT單一策展人慣例,「單位展」以分工合作的展覽會團隊(日本)方式,莫非是超人氣的最大因素?策展團隊前置準備時,是和和氣氣還是劍拔弩張?由企畫總監前村達也為我們揭開「單位展」背後不為人知的策展故事!
「單位展」2015年在東京21_21 Design Sight創下超過11萬觀覽人次的大成功,很大的關鍵點在於它將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理性的「公制」,變成了一場令人目不轉睛、好看又好玩的設計展。透過「單位」的轉換,走入展場中才驚覺,原來我們的生活是由各式各樣的單位相互連結,從黃金比率到平面設計、從重量到文字、從規格化到居家空間,甚至這回「單位展」台北的海外巡迴展出,也印證跨越國界也能透過「單位」而彼此交流與了解。
「截至目前為止,21_21 Design Sight所策劃的企畫展,經常是地方工藝的老師傅、農家或是傳統工廠與各形各色的人們相互交流對話之處。然而對我們的世代來說,多的是職人們常用、但我們不曾認識過的『單位』,使得初期溝通時無法精確將外貌、尺寸、量⋯⋯等描繪出來。這讓我思考,只要我們能學會這些單位便能彼此分享所見,這就像是另一種語言般所擁有互相溝通交流的功能,因而成為了『單位展』的契機。」
但單位的範圍實在太廣泛,前村達也深知單憑己力必會有未能詳盡之處,因此捨棄過去一人策展人的形式,組成各有專業擅長領域的展覽會團隊。他認為前一世代的設計師被賦予許多大型專案,多半是以一位藝術總監(Art Director)的形式主導,但時至今日,資訊量與傳播速度都比過去更多更廣,再加上建構在網路或社群媒體的企畫也日益遽增,展覽會團隊將會是順應時代而生的趨勢。
前村達也認為,「展覽會團隊的形式能將輩份或層級觀念丟在腦後,在溝通上能更自由地將想法建構。」並且因為每位策展人各有擅長的專業項目,也能夠一肩扛起責任將整個展覽中的設計品質維持在最佳的狀態。這或許也是『單位展』無論在展場、視覺、論述或是商店,獨立檢視各部分的完成度都相當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令人好奇的是,七位策展人、又各自擁有其專業領域,策展過程會不會有各執一詞的情況發生?前村達也說,有平和地討論,也會有你來我往的唇槍舌戰,因為策展人變多的關係,意見相左的場景當然也會增加。不過,以結果來說,各種不同的資訊能被提出與討論,「在所有人的意見與想法都能相互分享交換的狀態下,除原訂目標之外,也能朝向更完善的層面發展。」
這次《Shopping Design》特別深入台灣展場,直擊每個不同「單位」累積的作品。要求度極高的展覽會團隊可說是嘔心瀝血,編輯團隊目睹到不少作品的逐漸成形,也深深對於這樣的執行力感到尊敬。例如將紙鈔與硬幣對齊排列、以及設計師亦擔任展品協力構成的寺山紀彥,也專注地為玻璃器皿細心注水、所有展品都有精確的規劃圖,設計者也不時與佈展人員溝通調整,就這樣地,將所有「單位」一點一滴堆砌起來⋯⋯
「單位」在生活裡無所不在,那設計師們如何用「設計」詮釋「單位」呢?趁這個難得機會,《Shopping Design》特地向參展的岡本健、菅俊一與佐野文彥請教,聽他們談單位迸生的設計思考。
欲閱讀全文請見《Shopping Design》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