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遊戲】、【親愛媽咪】不正常的力量

什麼才是正常?

甫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模仿遊戲】有句漂亮的宣傳詞:「有時候被世人遺棄的人,才能成就讓人想像不到的大事」。這句話很重要,因為在片中出現了三遍。但如果我的印象沒錯,當綺拉奈特莉安慰被法院以化學去勢(懲處他的同性戀行徑)的艾倫圖靈(班奈迪克康柏拜區飾演)時,她甚至直接了當地講:「因為你的不正常,才讓世界更加美好。」

圖靈為外界以為的「不正常」,不僅是同性戀傾向,還包括他的脾氣、待人處事與社交能力(或許還包括他的智商)。然而就像綺拉奈特莉飾演的角色有比多數男性更了不起的邏輯,或是小姑獨處卻不與父母同住,在當時也被視為不正常。當現在我們讚嘆她不讓鬚眉,或是同情圖靈所遭的不人道待遇,這些後見之明,未嘗不也是種警惕:人們常把荊棘加諸他人,只因他非我同類。難怪編劇葛拉漢摩爾上台領奧斯卡獎時會有那番感人的分享,他也曾因「與眾不同」而試圖自殺。

然而在得獎之後,也出現抨擊本片是「對艾倫圖靈的拙劣模仿」的批判,看似有力地指出本片編導扭曲真相,然而到頭來除了爭辯誰認為的真相更接近真相外,也把電影的創作簡化為對歷史與真實的照單全收。而這在更早問世(同樣也在奧斯卡大放異彩)的【阿瑪迪斯】(1985)、【莎翁情史】(1998)就出現過類似爭辯。其實檢視本片的敘事結構,葛拉漢摩爾早就清楚坦露他的企圖,影片從1951年艾倫圖靈的住處遭竊,而他的冷淡反應令一名警探狐疑而展開更細密的調查,然後帶出他在二戰期間投身破解德軍密碼的往事;然而除此之外,1928年左右他就讀寄宿學校的青春歲月,更成為解讀這部電影的重要密碼。三個時空有條不紊地交錯,因為彼此銜接的動力不外情感線索,正如同最重要的那句台詞出現了三遍,在不同的時空環境裡,皆點出偏見的恐怖與情感的力量。

被法律認定不正常的艾倫圖靈,成了電腦之父,他的發明破解了德軍密碼,讓戰爭得以提早結束。那些因為他而活下來的人不會知道,卻可能理所當然撻伐他的性向。然而當我們發現他喚那台巨大的解碼機一如他暗(初)戀的對象時,冰冷的程式下,愛人的心靈豈有不同?

【模仿遊戲】溫熱、感傷。早已公開出櫃的札維耶多藍導演的【親愛媽咪】同樣引人入勝,卻顯得更加澎湃、狂暴。影片描述風韻猶存的單親媽媽(安妮杜爾瓦勒 飾演)和失控時會暴力相向的過動兒子(安端歐利維耶皮隆 飾演),以及住在對門、語言發生障礙的女教師(蘇珊克雷蒙 飾演),所有的「不正常」,在這部電影構成強大的安慰力量。影片表面情節並不複雜,不外乎重逢、適應與衝突、終究分離等模式,但電影的魅力本來就不僅止於表面張力,其形式與內容的貼切,讓三人的對手戲好看得不得了,完全沒有人單勢薄的問題,反而生氣勃勃。

很多人都提到多藍把大部分畫面以一比一正方形呈現的「怪異」,然而更有意思的不是比例尋不尋常,而是藉此壓縮及引爆的情緒。尤其鏡頭大多時候緊迫盯人地貼近演員時,導與演的能耐,以及彼此的親密、信任感,都在其間獲得充分的展現。而當這種壓迫性的場面調度被「開展」的少數時刻(畫面比例突然恢復正常),例如男孩彷彿用手扳開銀幕、在街頭奔馳的恣意快感;或是作母親的幻想兒子日後順利升學結婚生子的奢望,無不令人更加歡欣或欷噓。

但多藍也不是只會橫衝直撞,當影片接近尾聲,兒子在醫院打電話給老媽,只見手機在室內的廚房流理台上響著,而人在屋外工作的母親顯然沒聽到。多藍讓鏡頭留在室內,以深焦呈現屋裡屋外的畫面層次,讓那股渾然未覺不落言詮,卻有令觀眾心焦、期待的功能,顯示他也能冷靜自持。這個25歲就已經拍了5部電影的年輕靚仔,可說是才華洋溢,【親愛媽咪】收放自如的程度,相當令人驚豔。

然而多藍即使讓角色熱烈擁抱,卻還是勇於承認:有時愛也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我們不能也無權擅作道德批判。因為某些看似自私的抉擇,可能是歷經磨難後的不得不為。並非不愛,更非無感。他為看似不正常的人物,找到令我們感同身受的接近方式,但也不強做解人,反而能更深刻流露他的同情與理解。

很多時候,所謂「不正常」根本是來自多數的歧視與偏見。電影以藝術的魅力,潛移默化;不正常的力量,也得以源源不絕。

影迷藏寶圖
【模仿遊戲】是葛拉漢摩爾第一個被拍成電影的劇本,導演摩頓帝敦是挪威人,台灣演過他的前作包括【真情麻吉】、【獵頭遊戲】。
【親愛媽咪】是札維耶多藍自編自導的第5部作品,前四部影片【聽媽媽的話】、【幻想戀愛】、【雙面勞倫斯】、【湯姆在農莊】,台灣都上映過。
---詳世界電影 www.facebook.com/worldscreen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