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短打 更多元的本土

本屆金馬影展「台灣短打」蒐羅了4部短片。

李永超導演的【帕敢青年】把鏡頭對準緬甸的帕敢,粗礪寫實的影像、直接無飾的語言,訴說了在這裡挖玉石的年輕男子,帶著致富的夢想,卻捱不過商賈的從中剝削,弱肉強食;而愛情的驅使、毒品的誘惑,更教身陷其中的,只能惡性循環,無處可逃。儼然成為趙德胤之後,另一個面向緬甸華人處境的可觀新銳。

李永超是緬甸華僑,因為到台灣讀大學而開始接觸影像創作。【禁止下錨】的導演曾威量,則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卻在看了【海角七號】後,到台灣當交換學生,甚至在這裡讀了電影研究所,去年還成為金馬電影學院的學員。【禁止下錨】找來一對外籍移工夫妻主演,他們飄洋過海來工作,拿不到應有的工資卻投訴無門。鏡頭隨著他們看似漫無目的的遊蕩,卻令人忍不住擔憂每個下一步:會不會想不開?孩子怎麼辦?該回去討公道嗎?冷峻但穩健的影像,不煽情地觀照移工在台灣的處境,恰跟【帕敢青年】有如對照。

無獨有偶,畢業於倫敦電影學校電影製作研究所的李俊逸,在畢業作【海風】中,也處理了台灣外來移工的題材,但還有個旗鼓相當的台灣歐巴桑,由楊麗音飾演。她是個兒子在外求學、自己經營一家小服飾店的中年女子,經濟獨立,偶而和隔壁店面的年輕妹妹們去唱唱KTV,有時買個鹽水雞就在公園長椅上打牙祭地解決一餐。就是在這裡,她和菲律賓來的年輕男子,解下不解之緣:他們一起發現了一個被丟在公廁裡的棄嬰。這個巧合,為他們第二次相遇,埋下伏筆。李俊逸倒沒有想拍個異國忘齡之愛,而是讓不安與寂寞的兩人,即使有著那麼多的差異,依然可以相濡以沫。

從事小說、劇本、攝影、實驗影像等各類創作的劉行欣,拍攝的【幽鳥紀】也帶有高度實驗色彩,無論構想或表演都十分吸引人。只見男孩彷彿被困在自己的房裡,有如卡夫卡式的處境,然而隨著驚人的「變體」過程,我們才逐步理解,幽閉的原因,未必是自己的問題,哥哥的行徑為整個家庭帶來的輿論壓力,似乎成了更扭曲的暴力。

從這四部被列在「台灣短打」的作品裡,會發現台灣電影的定義,遠遠超過那些習慣粗率劃分陣營者所能想像。無論是包容新加入的,或是尊重走出去的,我們應樂見這些台灣的駁雜影響,以各種方式充實這些創作。就像【賽德克•巴萊】、【灣生回家】提供了不同以往僵固的角度,豐富、填補了我們對台灣歷史的知與不足。當四部短小精悍的作品,集合為一時,也蔚為出這塊土地的多元可能。本土,不見得就是排他、狹隘。很多時候,藝術比政治教我們的更多。

---詳世界電影www.facebook.com/worldscreen1966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