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若爆發戰爭,「護國神山」台積電挺得住?

全球經濟高度仰賴砂、鹽、鐵、銅、石油與鋰等原始物質,它們構成城市的基礎、足以撼動金融、左右各國角力,甚至改變人類文明與氣候變遷。《遠見》獨家專訪《供應鏈戰爭》作者埃德.康威,解析世界局勢瞬息萬變,供應鏈如何改弦易轍?

「原料世界」支撐人類的日常生活,連接各國經貿往來、堆砌出現代文明。一旦原料從產地斷鏈,全球供應鏈將如骨牌般崩塌。

元月初,《遠見》獨家專訪「天下文化」新書《供應鏈戰爭》作者埃德.康威(Ed Conway),談論極端氣候、貿易戰及地緣政治劍拔弩張下,供應鏈如何改弦易轍?

鏡頭來到智利的丘基卡馬塔(Chuquicamata),海拔3000公尺,是世界最大的露天銅礦。早在幾世紀前就已開採,在阿塔卡馬沙漠山區挖出一個比峽谷還深的巨坑,足以吞噬整座台北101和杜拜哈里發塔。

《天空新聞》經濟與數據編輯康威回憶,當時他站在礦坑邊俯視,銅礦深不見底,唯恐一失足便會跌落萬丈深淵。不只眼前景象令人震懾,這座小鎮宛如鬼城、空無一人。由於人類過度開採,土石崩塌、開礦的殘渣廢料掩埋整座城鎮,居民被迫搬離。

走遍各地礦區、火山、鋼鐵廠,康威集數十年的採寫經驗,近來推出《供應鏈戰爭》一書,起心動念正來自對「去物質化」的叩問。

他愈挖掘愈發現,全球經濟其實高度仰賴砂、鹽、鐵、銅、石油與鋰等原始物質,「就像這場越洋專訪能順利進行,靠的也是銅製的光纖電纜傳遞訊號。」少了銅,各行各業百廢待舉,但我們可曾思考「銅」來自何方?

康威娓娓訴說,這六種原料或許並不奇貨可居,但它們構築了城市的基礎、足以撼動金融、左右各國角力,甚至改變人類文明與氣候變遷。

天下文化提供

《供應鏈戰爭》 —砂、鹽、鐵、銅、鋰、石油的戰略價值
作者:埃德.康威(Ed Conway)
譯者:譚天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30日

台積電串起全球晶圓供應鏈,戰爭恐引毀滅性災難

從原料到產品,歷經漫長且精密的供應鏈,就像環遊世界一圈。其中,康威認為最神奇的,莫過於生產矽晶片的供應鏈,從藏身的採石場內被炸出來、到晶圓代工裝配廠,最後成為智慧手機的一部分,一粒矽砂在世界各國穿梭無數次。

「如果非要找一家能具體代表原料世界的公司,台積電絕對是首選。」康威對全世界最先進的台積電(TSMC)18號晶圓代工廠深感著迷。然而,受限於新冠疫情,尚未能親自踏訪這座位於南科的「護國神山」。

「我感興趣的,不僅是晶圓廠內發生什麼事,還有矽砂到達晶圓廠之前,究竟歷經了什麼事?」

康威肯定台積電生產的半導體及電晶體,是人類有史以來最不可思議的創舉。但他坦言,世上沒有一家公司能從無到有產出矽晶圓,若沒有荷蘭與日本提供的機器設備、少了德國的化學藥劑與其他國家各式零組件,台積電的晶圓廠也無法開張。台積電不只為蘋果、特斯拉或輝達等科技巨擘代工晶圓製造,更管理著龐大的供應鏈、水資源與能源使用,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了舉足輕重且不可取代的角色。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世界愈不和平,台積電的地緣戰略地位就愈重要。』」他觀察,近年全球地緣政治緊繃,確實牽動資本市場的布局,像是俄烏戰爭、中美貿易戰,導致全球政經不穩定、股市來回震盪,也讓全球半導體產業及供應鏈如履薄冰。

台積電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了舉足輕重且不可取代的角色。陳之俊攝

假設兩岸發生戰爭,全球供應鏈會受到衝擊?「這絕對是一場災難,」康威指出全球供應鏈的關係,比想像中更緊密且互相依賴。審視俄烏戰爭造成的能源短缺、糧食危機,康威擔憂,若台海爆發戰爭,不只衝擊台積電,影響層面還會擴及製造業及民生產業,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康威認為中國大陸政府其實已意識到這點,像是超前部署一帶一路等跨國戰略,相較歐美國家,似乎更了解供應鏈牽一髮動全身的道理。

那麼,面對劍拔弩張的地緣政治,企業如何重新設定供應鏈策略?康威分析,長期以來,「價格」是牽動供應鏈的關鍵因素,不只驅動企業決策,也影響政府是否挹注資金。換言之,哪裡成本更低、產能更好,供應鏈就往哪裡移動。但21世紀的供應鏈策略不只要考量價格,康威指出,「地緣安全性、運輸穩定度,甚至是環境成本都須納入考量。」

2050年化石燃料難根除,應重新思考淨零政策

在人類的大部分歷史中,經濟產值與天然資源開發、能源消耗密不可分。然而,今日環境意識高漲之下,各國紛紛立下短、長期的淨零目標,諷刺的是,為取代化石燃料,人類以驚人速度開採砂、岩礦等天然資源,以建造更「環保」的電動車、風力渦輪機與太陽能板。

康威感嘆,歷經百年滄桑的礦山,為提供人類能源轉型的燃料,仍在承受痛苦剝削。事實上,若要加速實現全球2050淨零排放目標,往後的數十年,每年都需要挖掘三個丘基卡馬塔銅礦才能達成。

聯合國第28屆氣候變遷大會(COP28)上,近200國終於達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共識,但康威大膽假設:「即便到了2050年,人類社會都無法完全淘汰化石燃料。」

他舉例,化肥是農作與糧食供給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世上絕大多數的化肥產自天然氣;又如,人們嘗試用回收塑料製作樂高積木,卻忽略這些回收塑料也是石油產物。在找到更環保、零碳的替代方案之前,人類社會的運作幾乎不可能擺脫化石燃料。

《遠見》獨家專訪《供應鏈戰爭》作者埃德.康威。張智傑攝

康威認為,現今政策制定者並未真正了解原料世界運作的因果,與其間的錯綜複雜。若貿然端出減碳政策牛肉,很容易低估淨零挑戰的規模,錯估實際所需的可再生能源與相關成本。

「撰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探索並刻畫原料世界,但唯有當我們理解石礦變成產品涉及多少能源損耗、碳排放和環境破壞,才能從物質的視角,重新審視人類文明和地球環境的關係,」康威提醒。

埃德.康威(Ed Conway)剖析,在極端氣候、貿易戰及地緣政治劍拔弩張下,供應鏈該如何改弦易轍。天下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