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王國之名從何來? 曹銘宗×翁佳音的食物歷史探源
走過農業時代的長輩說,米飯比麵條更有飽足感。俗語說:「適口為珍」,這樣的狀況,說明了「胃納」的特性,人會習慣自小被餵養的食物,進而發展出飲食上的偏好與習慣。
坊間咸認,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小吃;台灣人不吃辣,且飲食清淡,崇尚原味。台灣人的胃納如何形成?又有什麼特色?為了解謎,史普作家曹銘宗與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翁佳音,聯手追溯台灣飲食的演變。
出生在小吃文化底蘊豐沛的基隆,曹銘宗說,出入星級酒店享用高檔料理,與吃街邊小吃所得到的歡愉,不分軒輊。
小吃,不一定家常(許多小吃相當費工,且源自於特定節慶、祭祀的食物),但卻親民、樸質,能直抵人心,是許多台灣人心底最深的眷戀,也是國際旅客對台灣的重要印象。
小吃背後的移民性格
CNN Travel網站,曾推薦40種台灣小吃,並稱:「台灣有很多小吃是了不得的事。」新加坡《聯合早報》曾以「小吃力量大」為專題,介紹台灣小吃,並說台灣小吃是「台灣軟實力」的延伸。
揚名全球的越南河粉,是由越南移民帶到其他國家,近年因外籍配偶人數增加,也在台灣街頭飄香。小吃,說明了移民的背景,不少被視為經典的台灣小吃,也是由早年的閩粵移民帶入台灣。先民以華人著名的「三把刀」養家糊口,也意外讓來自五湖四海的食物共聚一堂。
由於人潮意謂著錢潮,人流匯集的老街、市場、車站、港埠開業,也成為小吃創業的首選,基隆奠濟宮前的廟口市集,就是從清代開始,一步步發展為今日的規模。
踏入基隆廟口,百來攤的老字號排列得密密實實,大鼎裡食物蒸騰、香氣四溢,小販們身手索利,搭配廟埕傳來的北管。曹銘宗說,在這裡用餐,是享受一場視覺、聲音、味覺、嗅覺交融的全方位體驗。
就像許多基隆人一樣,面對琳瑯滿目的選項,熟門熟路的曹銘宗早已建立起一份心水名單,加上曾因工作契機在此逐家進行訪談,他對各攤的系譜出身、發展歷程更是瞭若指掌。
這一觀光客眼中的美食樂園,對於他而言,更是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交匯的舞台。基隆是大航海時代的轉運樞紐,日治時代的玄關大門,不同的族群不斷來去,多數離開,漢人留下,歷史湮滅,食物的記憶卻比人還長。
坊間咸認,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小吃;台灣人不吃辣,且飲食清淡,崇尚原味。台灣人的胃納如何形成?又有什麼特色?為了解謎,史普作家曹銘宗與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翁佳音,聯手追溯台灣飲食的演變。
出生在小吃文化底蘊豐沛的基隆,曹銘宗說,出入星級酒店享用高檔料理,與吃街邊小吃所得到的歡愉,不分軒輊。
小吃,不一定家常(許多小吃相當費工,且源自於特定節慶、祭祀的食物),但卻親民、樸質,能直抵人心,是許多台灣人心底最深的眷戀,也是國際旅客對台灣的重要印象。
文史作家曹銘宗,一手拿鍋鏟,一手拿筆。
小吃背後的移民性格
CNN Travel網站,曾推薦40種台灣小吃,並稱:「台灣有很多小吃是了不得的事。」新加坡《聯合早報》曾以「小吃力量大」為專題,介紹台灣小吃,並說台灣小吃是「台灣軟實力」的延伸。
揚名全球的越南河粉,是由越南移民帶到其他國家,近年因外籍配偶人數增加,也在台灣街頭飄香。小吃,說明了移民的背景,不少被視為經典的台灣小吃,也是由早年的閩粵移民帶入台灣。先民以華人著名的「三把刀」養家糊口,也意外讓來自五湖四海的食物共聚一堂。
由於人潮意謂著錢潮,人流匯集的老街、市場、車站、港埠開業,也成為小吃創業的首選,基隆奠濟宮前的廟口市集,就是從清代開始,一步步發展為今日的規模。
踏入基隆廟口,百來攤的老字號排列得密密實實,大鼎裡食物蒸騰、香氣四溢,小販們身手索利,搭配廟埕傳來的北管。曹銘宗說,在這裡用餐,是享受一場視覺、聲音、味覺、嗅覺交融的全方位體驗。
就像許多基隆人一樣,面對琳瑯滿目的選項,熟門熟路的曹銘宗早已建立起一份心水名單,加上曾因工作契機在此逐家進行訪談,他對各攤的系譜出身、發展歷程更是瞭若指掌。
這一觀光客眼中的美食樂園,對於他而言,更是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交匯的舞台。基隆是大航海時代的轉運樞紐,日治時代的玄關大門,不同的族群不斷來去,多數離開,漢人留下,歷史湮滅,食物的記憶卻比人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