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樹情緣 聽樹的故事

「我在,樹就在了。」鄰里社區、鄉間或校園,常見健壯的老樹與人們四季相伴。它守著土地,見證環境變遷,宛如一本地方志,但你可曾探詢過這老樹的身世?現在就拉張凳子,坐在樹下聆聽它與在地的故事。

驅車前往台灣唯一不靠海的內陸縣市南投縣,來到草屯鎮坪頂里七股,探訪坐落在海拔342公尺的大樟樹;巨樹巍峨屹立,樹冠如傘,空氣中飄散樟樹獨有的香氣,令人心曠神怡,樹旁還設避雷針以免遭雷擊。由於樹形優美、山景幽靜,常有民眾偕伴上山賞樹。
南投縣府調查,這棵七股大樟樹樹齡約逾600年,胸徑2.5米,胸圍約八米,樹高30米,樹冠面積達800平方公尺。當地的老里長曾萬水說,日治時期樟腦產業興盛,工人僅在樹下除草、還未動手砍樹就腹痛如絞,他人接力也屢試不爽,地方人士咸認大樟樹有靈,並在樹下設案桌朝拜,樹因而保存下來,假日還有遊覽車載遊客到此一遊。
另一棵草屯鎮碧峰里龍德廟埕前的老榕樹,估樹齡230年,1959年八七水災時,許多村民爬上樹躲避水患,被視為「救命樹」。經歷這場水患的80歲耆老林弘本坐在樹下的長椅,回憶他跳上廟裡的神桌、目擊老樹救人的場景:「大家像擠火車一樣」,約6、70人或攀、或坐在樹上一整天,直到晚間惡水褪去才爬下樹,「事後想再爬上去,也沒辦法了。」
龍德廟文獻組長詹登發說,老榕樹與廟同齡,又曾救過人,村民相信樹有「神氣」。為感念祂,三年後在樹下興建「榕樹公」小祠,讓民眾敬拜,後來縣府要拓寬樹旁的道路,但是,「樹看著我們長大」,居民不忍移樹,數度陳情,且有工人接連從怪手機具摔落地,政府只好從善如流保留榕樹公,道路也順勢轉彎,「人樹共好」。

草屯龍德廟廟埕的古榕樹有230年歷史,又曾救過人,被居民視為神樹,平時有民眾前往膜拜祈福。(林旻萱攝)


人、神、樹的交流

樹木有神靈、崇敬老樹,古今中外皆然。《老樹人生》作者之一、踏查台灣鄉間老樹的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退休技正羅華娟說,新幾內亞的齊瓦族(Kiwai)相信樹上住著神靈,伐木前需請求神靈遷移另一棵樹,在台灣則常見老樹相伴土地公廟,民間膜拜老樹、將孩童敬託予老樹作為「契子」(義子)的民俗。
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楊玉君說,文獻記載,先秦時就已將樹視為土地(又稱「社」),祭社、敬拜土地時會找一棵樹或一粒石頭代之,後來才逐漸發展成老者形象的土地公,因此,「奉樹為神」的大樹信仰是為土地信仰的衍生。台灣鄉間「大樹配小廟」,例如土地公祠廟,更是常見的人文風景,另可見老樹繫著紅綾,或樹前有香案、香爐,即揭示老樹「神格化」。
孩童作為樹神的「契子」,是將老樹視為長壽象徵。楊玉君說,許多樹木在冬天落葉、春天發芽,象徵生生不息,許多老樹都比人類長壽,且枝幹強壯、樹葉茂密,將之擬人化就是生命力旺盛、多子多孫,因此,父母將健康不佳、不好養的嬰孩託付給神樹做為契子、契女,就是盼能獲得大樹公的庇蔭。
「契子」配戴「絭」(紅布包裹老樹枝葉,搭配紅線穿過舊銅錢做成項鍊一起佩戴),保佑平安長大,每年中秋節或樹神生日再「換絭」,直到孩子16歲「轉大人」、「脫絭」為止。

老樹成蔭,常是社區居民休憩、聚會的場所。(林旻萱攝)


老樹伴常民

老樹相伴常民,有萬種風情:長者在樹下聚會、聊天;小販推著攤車在樹下賣菜燕;台北慈聖宮前百年老榕樹下,有連綿的美食攤販聚集,樹蔭下錯落的摺疊桌和塑膠椅,顧客吃的是在地老滋味。
老樹也是各地重要的文化或觀光資源,台東池上伯朗大道上的茄苳樹,因藝人金城武拍攝廣告而爆紅,還別名「金城武樹」;成功大學校園的老榕樹,是1923年日本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行啟台灣時所植,如今是新人拍婚紗照最愛的取景地之一。
樹木枝椏扶疏的動感、四季展現的生命律動,也是藝術家創作的靈感來源,台灣畫家廖繼春於1928年入選日本帝展的油畫〈有芭蕉樹的院子〉(日語〈芭蕉の庭〉),前景是醒目的芭蕉樹,葉子經陽光灑落,在泥地上形成光影,展現南國夏日午後的蔭涼之處;歌手余天的〈榕樹下〉,也是許多人琅琅上口的懷念老歌。
「樹」大便是美,因此被當成地標命名,例如雲林莿桐鄉,先民來此墾荒時,因莿桐叢生而得名;嘉義朴子市舊名「樸仔腳」,也是因早期境內蒼翠成蔭的朴樹而命名之。台中市大里區樹王里,里界處有棵樹齡800多歲的茄苳樹,樹形如傘又被尊稱為「涼傘樹王公」,樹王里由此而來。

中興大學園藝系副教授劉東啟解說樹木結構。(林旻萱攝)


樹木的智慧

中興大學園藝系副教授、日本國家認證的樹木醫生劉東啟說,樹木是地球上可存活最久的生物體之一,世界最長壽的樹是瑞典的挪威雲杉,自然科學家以「碳-14定年法」鑑定它的樹齡約9,550年,可見樹木的結構設計很奇妙。若無天災、病蟲害、不當的生存環境或人為砍伐,樹可存活數百年、甚至數千年。
也因此,老樹忠實記錄了自然環境的變遷,見證人類生活的進程,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特生中心曾調查全台老樹保護進程,金門縣率先展開老樹調查與管理,1990年農林廳(現為農糧署)推動「台灣省加強珍貴老樹及行道樹保護計畫」,在平地、淺山或聚落,樹齡逾百年、樹圍4.7公尺以上,或特殊具區域代表者,即可認定為老樹,各縣市政府亦可依其地方特色,制定更寬鬆的認定標準。
目前各縣市政府公布的受保護樹木,北市有3,274棵、台中1,081棵、高雄564棵、桃園438棵,台南有逾800棵,其中,以常見於台灣1,5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的榕樹、茄苳、樟樹、楓香最多,這四種樹種也被喻為「老樹四大天王」,台南市府還製作老樹地圖,方便民眾按圖索驥。苗栗農工森林科退休教師彭宏源說,「老樹四大天王」是低海拔常見、大株的樹種,它們的生長速度快,樹齡普遍很老,綠樹成蔭,常與人們做鄰居。

人樹情深,醫治老樹

老樹是自然界的耆老,人與樹的互動生出真情意,而有了救樹的動人故事。
台中后里月眉村的千年神木大樟樹,是平地最老的樟樹,樹高18公尺,原本樹枝如蟠龍,樹蔭成林,神樹還有無數的契子、契女,樹下有土地公廟及樟公廟相伴,前總統李登輝任省府主席時命名祂為「澤民樟樹公」,賞名樹的遊客絡繹不絕。
但十多年前劉東啟接獲樟樹公的「契子」請命醫樹,他現勘發現,因路基墊高,樟樹樹根至樹幹被覆土1.5公尺高,樹木周邊鋪設大面積的水泥鋪面,根系受困而無法呼吸,加上排水磚排水不良,導致樹根嚴重腐爛。
劉東啟判斷,應優先讓根系呼吸,他本想依教科書方法方刨除水泥鋪面,還慎重地向樟樹公擲筊請示,不料連擲七次皆未獲允杯,「我問祂,是否我憨慢(笨拙),卻得到聖筊(肯定之意)。」劉東啟大笑地說著這段往事。
原來,樹根上的水泥鋪面刨除,若根系未受保護就「見光死了」。為了救大樟公,他遠赴日本請教老師堀大才,觀摩許多救樹方法仍不得其解。某日,他見網路影片介紹利用水刀切割水泥,靈機一動,研發「水刀療法」,利用水刀在覆土鑿洞,讓老樹得以呼吸,再挹注營養肥料,就這樣鑽了一百多個洞,還去除部分壓得讓老樹喘不過氣的園藝設施,經過半年養護,大樟公才恢復生機。

謝樹禮肥

「中秋節樹神生日,就去保養一次。」救樹非一蹴可幾,劉東啟成功醫樹後,每年中秋節與台灣老樹救援協會在樟公樹下舉辦「謝樹禮肥」活動(禮肥意指作物收成後植物養份用盡,給予營養補給的肥料),讓親子在水刀洞內灑入堆肥,感謝樹木守護鄉里,也是一種樹木教育。
另一棵台中石岡的「五福臨門」神木,在區域內原由樟樹、榕樹、相思樹、楠樹、朴樹五棵樹組成,大樟樹樹齡更有400年之久,前總統蔣經國先生將五棵樹命名為「五福臨門」。其後,朴樹與楠木遭颱風襲擊相繼枯死,後來補植楠木及楓樹,遊客賞名木,竟也撐起周遭店家的生計。
但之後神木周邊環境開發、水泥鋪路,土壤中水分無法宣洩致根系缺氧潰爛,樹木逐漸衰老。劉啟東再以「水刀療法」打鬆固結的土壤,移除過多的水泥鋪面與造景,根系得以呼吸後重現生機。去年11月協會舉辦「五福臨門神木禮肥公益路跑」,感恩老樹庇蔭地方並為樹祈福。

台灣老樹救援協會偕劉東啟無償救治后里大樟公,並在每年中秋節樹神生日時,在樹下舉辦親子音樂會,盼深植民眾愛樹之心。(台灣老樹救援協會提供)


老樹保育是接力賽

「老樹保育是接力賽,一棒接一棒,掉了一棒就不見了。」劉東啟與台灣老樹救援協會已與地主簽下「澤民樟樹公」及「五福臨門」神木的永久養護契約,並在全台免費醫治800多棵老樹。
詩人向陽為文史作家王浩一所著《當老樹在說話》所寫的序文說道:「每一株老樹都繫有一條歷史絲帶」,形容老樹勾勒一座城市的歷史、人文和土地圖像。
兒時的中秋節,庭院的龍眼樹結實纍纍,阿嬤拿著竹竿拗枝採果,再敬拜月娘;每月初一、十五,阿嬤手提裝著數道佳餚的竹籃,走到院子大門旁的榕樹下「犒軍」,這是我與樹的回憶。你也來回憶與老樹的故事吧!或來一趟老樹旅行,在鄉間、社區、路旁的老樹下,領略它的盎然古意,探索它與在地的鄉野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