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森林共好 種樹夢想家 宋文生
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宋文生,早年放棄公職,跟著耆老在山林間,種植台灣原生種樹木。40年來他專心做一件事——種樹,守護傳統獵場,也守護山林。他與家族無私、慷慨的動人故事,啟發我們關心身處的環境,讓我們相信,動手綠化枯荒之地,也能感動天地。
台灣約有六成面積被森林覆蓋,北回歸線橫越,同時具有熱帶和溫帶的氣候,加上海拔近4,000公尺的垂直落差,造就豐富的森林景觀。1912年英國探險家卜萊斯(William Robert Price)來台,看見阿里山的檜木森林,驚嘆世上竟有如此壯美的森林!
日治時期開採樟樹、高山珍貴的檜木,國民政府來到台後,持續發展林業經濟,木材雖為台灣賺進大量外匯,卻也面臨森林資源減少,甚至潛藏土石流等國土安全危機。1989年政府宣布禁伐一級天然林,1991年全面保留天然林,鬱鬱蔥蔥的台灣山林得以休養生息。
30多年來,政府、企業、民間團體相繼投入山林復育工作;2018年林務局推動的國土生態綠網計畫,串起海平面到3,952公尺的破碎生態網絡,朝向生態保育的永續發展方向前進,並規劃與原住民部落共管山林,至去(2022)年共擇33個山村推動「人與森林永續共好經濟」,由林務局各區林管處協助部落發展人與森林永續共好的產業。民間則或認養、或購地信託,投入厚植森林資源的行列。
目前,苗栗南庄賽夏族與林務局合作共管山林,與當地林區管理處發展屬於賽夏族的養蜂、種植段木香菇、開發生態旅遊等里山經濟,實現以人為本、合作共榮的精神。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王志強說,日本政府及國民政府開發林業經濟,有其時代的經濟需求,部分不適合開發的原始山林,生態復育的要務是適地適種,才能發揮水土保持,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
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神山部落的宋文生(Sula Sukinadrimi),與父親宋文臣(Legeay Sukinadrimi),40年前開始以家族之力,復育100公頃霧台山林、種植上萬棵台灣原生樹木,例如台灣櫸木、青剛櫟、楓香等,2018年宋文生獲得林務局表揚為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他的目標是種回霧台鄉因天災或林業經濟所流失的山林。
霧台鄉「種樹的男人」
來到神山部落的一家早餐店拜訪宋文生,他的妻子勒斯樂絲.芭次厄繞(Dresedrese Pacengelaw)正在清理鍋碗瓢盆,宋母巴珠玉(Devadeva Palrangelrange)在擦拭餐桌,宋文生前來招呼我們,並引領我們坐到廚房門口的長桌旁。
提起山與部落的感情,他凝視著前方的大山:那是台灣百岳之一的大母母山系,魯凱族的傳統獵場,有著層層疊疊的山鑾、蒼翠的林木,還有部分崩落的土石,而這山裡,也是宋文生家族復育山林之處。
他沉默半晌後,用溫和的語氣說道:「我們在這裡生活千萬年,與山林共生。」沒有山就沒有水、沒有森林、沒有野生動物,也沒有人類,環環相扣,就是這麼簡單的概念,「你問我為什麼要種樹,我只能說,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土地受傷了,樹木流失了,人類治療土地的方法就是種樹。」他說,這些觀念從他的父母、祖父母……代代相傳,沒有太多為什麼,他們與森林的互動就是這個樣子。
現年57歲的宋文生,12歲時第一次跟著父親宋文臣進入大母母山系,從山林分佈、河流走向、狩獵方法等面向逐步熟悉山林,直到就讀高中才下山。退伍後,他先後考上警察及法警,但不適應平地生活,最後選擇返回部落。
父母是第一代種樹教練
台灣約有六成面積被森林覆蓋,北回歸線橫越,同時具有熱帶和溫帶的氣候,加上海拔近4,000公尺的垂直落差,造就豐富的森林景觀。1912年英國探險家卜萊斯(William Robert Price)來台,看見阿里山的檜木森林,驚嘆世上竟有如此壯美的森林!
日治時期開採樟樹、高山珍貴的檜木,國民政府來到台後,持續發展林業經濟,木材雖為台灣賺進大量外匯,卻也面臨森林資源減少,甚至潛藏土石流等國土安全危機。1989年政府宣布禁伐一級天然林,1991年全面保留天然林,鬱鬱蔥蔥的台灣山林得以休養生息。
30多年來,政府、企業、民間團體相繼投入山林復育工作;2018年林務局推動的國土生態綠網計畫,串起海平面到3,952公尺的破碎生態網絡,朝向生態保育的永續發展方向前進,並規劃與原住民部落共管山林,至去(2022)年共擇33個山村推動「人與森林永續共好經濟」,由林務局各區林管處協助部落發展人與森林永續共好的產業。民間則或認養、或購地信託,投入厚植森林資源的行列。
目前,苗栗南庄賽夏族與林務局合作共管山林,與當地林區管理處發展屬於賽夏族的養蜂、種植段木香菇、開發生態旅遊等里山經濟,實現以人為本、合作共榮的精神。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王志強說,日本政府及國民政府開發林業經濟,有其時代的經濟需求,部分不適合開發的原始山林,生態復育的要務是適地適種,才能發揮水土保持,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
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神山部落的宋文生(Sula Sukinadrimi),與父親宋文臣(Legeay Sukinadrimi),40年前開始以家族之力,復育100公頃霧台山林、種植上萬棵台灣原生樹木,例如台灣櫸木、青剛櫟、楓香等,2018年宋文生獲得林務局表揚為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他的目標是種回霧台鄉因天災或林業經濟所流失的山林。
林業經濟鼎盛之時,霧台山上流失大量樹木,宋文生由父親宋文臣帶領,在山上種回原生種樹木。(勒斯樂絲提供)
霧台鄉「種樹的男人」
來到神山部落的一家早餐店拜訪宋文生,他的妻子勒斯樂絲.芭次厄繞(Dresedrese Pacengelaw)正在清理鍋碗瓢盆,宋母巴珠玉(Devadeva Palrangelrange)在擦拭餐桌,宋文生前來招呼我們,並引領我們坐到廚房門口的長桌旁。
提起山與部落的感情,他凝視著前方的大山:那是台灣百岳之一的大母母山系,魯凱族的傳統獵場,有著層層疊疊的山鑾、蒼翠的林木,還有部分崩落的土石,而這山裡,也是宋文生家族復育山林之處。
他沉默半晌後,用溫和的語氣說道:「我們在這裡生活千萬年,與山林共生。」沒有山就沒有水、沒有森林、沒有野生動物,也沒有人類,環環相扣,就是這麼簡單的概念,「你問我為什麼要種樹,我只能說,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土地受傷了,樹木流失了,人類治療土地的方法就是種樹。」他說,這些觀念從他的父母、祖父母……代代相傳,沒有太多為什麼,他們與森林的互動就是這個樣子。
現年57歲的宋文生,12歲時第一次跟著父親宋文臣進入大母母山系,從山林分佈、河流走向、狩獵方法等面向逐步熟悉山林,直到就讀高中才下山。退伍後,他先後考上警察及法警,但不適應平地生活,最後選擇返回部落。
父母是第一代種樹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