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海龜相遇 小琉球的永續旅遊
小琉球,台灣離島中唯一的珊瑚礁島嶼,長期以來居民多以漁業為生,而有「船長多、寺廟多、校長多」之稱。近年因著得天獨厚的珊瑚礁環境與清澈的海水,吸引海龜棲息,成為與海龜相遇的絕美景點,陸上則有大自然精雕的珊瑚礁地景,純樸漁村的好客民風。這些熱帶島嶼風情,讓它年吸百萬名遊客登島觀光。
小琉球位於高屏溪口西南方,全島面積約6.8平方公里,是台灣唯一的珊瑚礁島嶼。以潛水景觀照片,登上聯合國海洋會議「第二次全球海洋綜合評估」報告書封面的台灣水下攝影師吳永森,在小琉球潛水時,曾單趟遇見七、八隻海龜,數量多到令他驚喜。
他更發現,一般海域常見大魚,罕見幼魚,小琉球海域卻可見許多幼魚,他還以最新的黑水攝影技術,在大福漁港拍攝到手指大的旗魚幼魚,令他大感驚艷。
目前全球僅存七種海龜,台灣就記錄到五種,又以綠蠵龜最多。2021年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利用空拍機調查小琉球海域,最多曾觀察到805隻,花瓶岩礁台、美人洞沙灘外礁台,肚仔坪、杉福、蛤板灣、龍蝦洞和漁埕尾等五處潮間帶,水位在20至30公分處,是海龜覓食的熱區。
「有餐廳的地方就會聚集很多人去用餐,動物亦然。」有「台灣綠蠵龜之父」之稱的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說,珊瑚與共生藻互助互利,海龜以海藻、海草為食,覓食的海域又少有干擾,就易吸引牠們棲息,小琉球沿岸屬淺灘,海龜在淺灘覓食,易為人們所見。程一駿主持的海大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利用嚴謹的臉部辨識(Face ID)方式,以不會改變的臉部鱗片判讀,確定小琉球近海覓食的海龜數量在200到250隻之間,有九成在此活動不超過一年。
地方創生,護海龜與海域
小琉球成為觀光勝地,也引起許多人關注小島的永續環境。自喻「海龜痴漢」的蘇淮、陳芃諭、馮加伶、何芷蔚,2017年在社群平台成立「海龜點點名」社團,向大眾募集在台灣海域發現的海龜照片(Photo ID),透過海龜臉部獨有的鱗片圖案及排列方式,建立其個體資料庫,發現新海龜者還有命名權,該網站現記錄全台700多隻海龜。
馮加伶分析,定居台灣的海龜以綠蠵龜最多,住逾一年有近四成,有兩成住逾三年,紀錄中又以棲息小琉球的數量最多。蘇淮說,藉由辨識海龜個體,能更了解其生活、行為、個性、棲息範圍等資訊,累積台灣水下的海龜資訊,未來會持續更新「海龜戶口名簿」。
屏東小琉球海湧工作室、在地藝術家林佩瑜與交通部觀光局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發起小琉球限定的「海灘貨幣」,在磨圓的海廢玻璃畫上海龜、海蛞蝓,陸蟹、章魚等海洋生物,民眾參與淨灘就有機會獲得海灘貨幣並折抵消費。但林佩瑜說,該貨幣製作精緻,反成為收藏品。去年,海湧工作室還研發保特瓶破碎機,島上的棄瓶可立即破碎回收,省去許多垃圾袋。
熱鬧的漁場,船長之鄉
小琉球成為觀光勝地前,原是座寧靜漁村,島上的珊瑚礁石灰岩地質以致土壤貧瘠,所幸,位處北赤道洋流黑潮支流所經,洄游魚類豐富,自古以來漁業便是島上居民的經濟命脈。島上就有五座漁港,最多有九成居民從事漁業,許多人在國中、小畢業就追隨兄長或父親跑船,現在琉球區漁會登錄的小琉球籍漁船數有640艘,累計登錄的船長人數高達8,044人,船長占鄉民的比例冠全台。
跟著船長父親跑遠洋的琉球籍漁民蔡政呈,今年僅18歲,去年考上船員證照。他返回東港碼頭時,乘隙聊起行船心得:「有回在200浬外海遇到四、五級風浪,船身嚴重搖晃,身體不適還要擔心捕不到魚,但魚上鉤、在甲板蹦蹦跳時,再苦也值得。」
琉球區漁會監事、現年60歲的船長洪省慧,國中畢業跟著父親跑船,從近海到遠洋,跑遍三大洋、五大洲,專捕高經濟價值的鮪魚、旗魚。他說,出海一趟短則一個月,長則兩、三年,2、30年前靠港時漁獲還有專機空運日本,返航則抓黑鮪魚,有一趟捕獲32條黑鮪魚,最高紀錄是平均每尾300多公斤重。提起當年大豐收,洪省慧臉上是滿滿的成就感。
小琉球位於高屏溪口西南方,全島面積約6.8平方公里,是台灣唯一的珊瑚礁島嶼。以潛水景觀照片,登上聯合國海洋會議「第二次全球海洋綜合評估」報告書封面的台灣水下攝影師吳永森,在小琉球潛水時,曾單趟遇見七、八隻海龜,數量多到令他驚喜。
他更發現,一般海域常見大魚,罕見幼魚,小琉球海域卻可見許多幼魚,他還以最新的黑水攝影技術,在大福漁港拍攝到手指大的旗魚幼魚,令他大感驚艷。
目前全球僅存七種海龜,台灣就記錄到五種,又以綠蠵龜最多。2021年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利用空拍機調查小琉球海域,最多曾觀察到805隻,花瓶岩礁台、美人洞沙灘外礁台,肚仔坪、杉福、蛤板灣、龍蝦洞和漁埕尾等五處潮間帶,水位在20至30公分處,是海龜覓食的熱區。
「有餐廳的地方就會聚集很多人去用餐,動物亦然。」有「台灣綠蠵龜之父」之稱的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說,珊瑚與共生藻互助互利,海龜以海藻、海草為食,覓食的海域又少有干擾,就易吸引牠們棲息,小琉球沿岸屬淺灘,海龜在淺灘覓食,易為人們所見。程一駿主持的海大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利用嚴謹的臉部辨識(Face ID)方式,以不會改變的臉部鱗片判讀,確定小琉球近海覓食的海龜數量在200到250隻之間,有九成在此活動不超過一年。
地方創生,護海龜與海域
小琉球成為觀光勝地,也引起許多人關注小島的永續環境。自喻「海龜痴漢」的蘇淮、陳芃諭、馮加伶、何芷蔚,2017年在社群平台成立「海龜點點名」社團,向大眾募集在台灣海域發現的海龜照片(Photo ID),透過海龜臉部獨有的鱗片圖案及排列方式,建立其個體資料庫,發現新海龜者還有命名權,該網站現記錄全台700多隻海龜。
馮加伶分析,定居台灣的海龜以綠蠵龜最多,住逾一年有近四成,有兩成住逾三年,紀錄中又以棲息小琉球的數量最多。蘇淮說,藉由辨識海龜個體,能更了解其生活、行為、個性、棲息範圍等資訊,累積台灣水下的海龜資訊,未來會持續更新「海龜戶口名簿」。
屏東小琉球海湧工作室、在地藝術家林佩瑜與交通部觀光局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發起小琉球限定的「海灘貨幣」,在磨圓的海廢玻璃畫上海龜、海蛞蝓,陸蟹、章魚等海洋生物,民眾參與淨灘就有機會獲得海灘貨幣並折抵消費。但林佩瑜說,該貨幣製作精緻,反成為收藏品。去年,海湧工作室還研發保特瓶破碎機,島上的棄瓶可立即破碎回收,省去許多垃圾袋。
琉球區漁會監事洪省慧,十幾歲就跟著父親討海,他征戰過三大洋、五大洲,早年專捕鮪魚等經濟價高的漁種,漁獲還有專機直送日本拍賣。
熱鬧的漁場,船長之鄉
小琉球成為觀光勝地前,原是座寧靜漁村,島上的珊瑚礁石灰岩地質以致土壤貧瘠,所幸,位處北赤道洋流黑潮支流所經,洄游魚類豐富,自古以來漁業便是島上居民的經濟命脈。島上就有五座漁港,最多有九成居民從事漁業,許多人在國中、小畢業就追隨兄長或父親跑船,現在琉球區漁會登錄的小琉球籍漁船數有640艘,累計登錄的船長人數高達8,044人,船長占鄉民的比例冠全台。
跟著船長父親跑遠洋的琉球籍漁民蔡政呈,今年僅18歲,去年考上船員證照。他返回東港碼頭時,乘隙聊起行船心得:「有回在200浬外海遇到四、五級風浪,船身嚴重搖晃,身體不適還要擔心捕不到魚,但魚上鉤、在甲板蹦蹦跳時,再苦也值得。」
琉球區漁會監事、現年60歲的船長洪省慧,國中畢業跟著父親跑船,從近海到遠洋,跑遍三大洋、五大洲,專捕高經濟價值的鮪魚、旗魚。他說,出海一趟短則一個月,長則兩、三年,2、30年前靠港時漁獲還有專機空運日本,返航則抓黑鮪魚,有一趟捕獲32條黑鮪魚,最高紀錄是平均每尾300多公斤重。提起當年大豐收,洪省慧臉上是滿滿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