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還要查三代?中國歧視非名校生變本加厲
清華大學是和北京大學齊名的中國最頂級學府,頂著清大博士的頭銜,在就業市場上想必很吃香吧?然而,去年清華博士畢業的陳達,卻發現自己在求職之路上屢屢碰壁,而原因卻讓他哭笑不得——他的學歷不夠「純正」。
「我的求職艱難,恐怕是因為沒有一個能『經得起推敲』的出身!」大學、碩士都在山東省一所普通大學就讀的陳達,博士階段終於考上夢寐以求的清華大學。然而到頭來找工作時,才發現「學歷歧視」依然如影隨形;他找了7個月的工作,始終沒有好消息,最令他崩潰的是,10次有8次是在投履歷這關就被刷下來。很多用人單位坦率告訴他,因為他的大學本科學歷不是「985」或「211」重點大學,即使博士「洗」到了清華學歷,也沒有用。
名校碩博士 門檻大為降低
陳達的遭遇絕非偶然。由於中國高等教育不斷膨脹,許多名校的碩博士生人數,甚至超過了大學本科生,「洗」到名校變得容易,用人單位因此另立名目,除了看最高學歷外,還開始看重大學本科學歷。前些年,但凡比較熱門的用人單位,不少都在招聘啟事上白紙黑字寫明「本科非985、211高校者不予考慮」,這種「學歷查三代」的狠招,硬生生讓許多本科畢業學校不是太好的人,在應聘時被拒於門外。由此甚至誕生了一個新名詞:「三清幫」,也就是本科、碩士、博士階段都在清華受教的「純正血統」清華人。
去年中國教育部正式發文,申明校園招聘活動中,「嚴禁含有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算是稍為遏止了這股「查三代」風氣。然而,求職時的學歷歧視,真有那麼容易消弭嗎?
學歷歧視仍在 血統不純就業難
今年清大碩士畢業的張仲棟,本科是西北地區普通大學畢業,本來以為在去年教育部的「嚴令」之後,學歷查三代歪風理應不再;沒想到今年他找工作時,照樣因為「血統不純」而碰壁。
「好幾次在最終面試時,招聘單位對我直言,他們更青睞本科、碩士都是985、211大學的求職者。」張仲棟說,雖然招聘啟事上不寫,但實際上很多招聘單位面試時還是作風不改,「有的更惡劣,在我過了好幾關,到最終面試時才告訴我,他們對本科學歷也有要求。」
「985高校」源於「985工程」,是指1998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北大百年校慶上宣告「要建設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後來選出39所大學做為重點支持對象,合稱為985高校。「211高校」則源於1990年代初,中國決定要重點扶持100所大學,此後「面向21世紀的100所重點大學」就被簡稱為「211工程」,目前共有121所。因此,可以把「985高校」和「211高校」理解為中國的重點大學,其中985的層次更高。
就業市場不成文的「潛規則」
「開始時我也很惱怒,但別人好像也有自己的道理,他們說有些規定是隱性的,是『潛規則』,只因為我是清華的,才給了我筆試、面試機會,但在考核過程中並沒有發現我比其他人強。」張仲棟表示,「當初剛考入清華時很興奮,覺得自己『逆襲』成功了,但現在才發現,自己和清華土著(大學本科階段就在清華的學生)相比,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一位企業招聘主管說,「專門有個描述張仲棟這種現象的名詞叫『學歷斷檔』,即指那些從非名校考入名校的學生。」他們比起「血統純正」的名校生,就業機會和待遇都要差上一截。
「我的求職艱難,恐怕是因為沒有一個能『經得起推敲』的出身!」大學、碩士都在山東省一所普通大學就讀的陳達,博士階段終於考上夢寐以求的清華大學。然而到頭來找工作時,才發現「學歷歧視」依然如影隨形;他找了7個月的工作,始終沒有好消息,最令他崩潰的是,10次有8次是在投履歷這關就被刷下來。很多用人單位坦率告訴他,因為他的大學本科學歷不是「985」或「211」重點大學,即使博士「洗」到了清華學歷,也沒有用。
名校碩博士 門檻大為降低
陳達的遭遇絕非偶然。由於中國高等教育不斷膨脹,許多名校的碩博士生人數,甚至超過了大學本科生,「洗」到名校變得容易,用人單位因此另立名目,除了看最高學歷外,還開始看重大學本科學歷。前些年,但凡比較熱門的用人單位,不少都在招聘啟事上白紙黑字寫明「本科非985、211高校者不予考慮」,這種「學歷查三代」的狠招,硬生生讓許多本科畢業學校不是太好的人,在應聘時被拒於門外。由此甚至誕生了一個新名詞:「三清幫」,也就是本科、碩士、博士階段都在清華受教的「純正血統」清華人。
去年中國教育部正式發文,申明校園招聘活動中,「嚴禁含有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算是稍為遏止了這股「查三代」風氣。然而,求職時的學歷歧視,真有那麼容易消弭嗎?
學歷歧視仍在 血統不純就業難
今年清大碩士畢業的張仲棟,本科是西北地區普通大學畢業,本來以為在去年教育部的「嚴令」之後,學歷查三代歪風理應不再;沒想到今年他找工作時,照樣因為「血統不純」而碰壁。
「好幾次在最終面試時,招聘單位對我直言,他們更青睞本科、碩士都是985、211大學的求職者。」張仲棟說,雖然招聘啟事上不寫,但實際上很多招聘單位面試時還是作風不改,「有的更惡劣,在我過了好幾關,到最終面試時才告訴我,他們對本科學歷也有要求。」
「985高校」源於「985工程」,是指1998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北大百年校慶上宣告「要建設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後來選出39所大學做為重點支持對象,合稱為985高校。「211高校」則源於1990年代初,中國決定要重點扶持100所大學,此後「面向21世紀的100所重點大學」就被簡稱為「211工程」,目前共有121所。因此,可以把「985高校」和「211高校」理解為中國的重點大學,其中985的層次更高。
就業市場不成文的「潛規則」
「開始時我也很惱怒,但別人好像也有自己的道理,他們說有些規定是隱性的,是『潛規則』,只因為我是清華的,才給了我筆試、面試機會,但在考核過程中並沒有發現我比其他人強。」張仲棟表示,「當初剛考入清華時很興奮,覺得自己『逆襲』成功了,但現在才發現,自己和清華土著(大學本科階段就在清華的學生)相比,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一位企業招聘主管說,「專門有個描述張仲棟這種現象的名詞叫『學歷斷檔』,即指那些從非名校考入名校的學生。」他們比起「血統純正」的名校生,就業機會和待遇都要差上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