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害你領22K低薪?

台灣年輕人薪資偏低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大家在批評22K時,卻忽略了一個事實:有不少薪水遠高於22K的工作,長期為缺人所苦。換言之,薪水高低有時是出於自我選擇,是你自己不肯去做薪水較高的工作,是你自願被「只付得起香蕉」的企業主剝削。

請不要誤會,我並非不知年輕人疾苦、高唱「何不食肉糜」;而是鼓勵「開除」只肯給低薪的企業。通常一份工作的薪水高於平均行情,不外乎因為「難」「苦」「無趣」「職業形象低」,企業必須薪資加碼做為彌補。而薪水低於行情的工作,則多半是「簡單」「輕鬆」「有趣」「職業形象亮麗」;用這些「無形報酬」做彌補,企業即使將薪資減碼也找得到人。這兩類工作如何抉擇,那是個人價值觀的問題,你必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果你最在意的是薪水,卻跑去做輕鬆好玩、不費頭腦、國小學歷也能勝任的工作,那麼低薪就怨不得別人。

舉例來說,在觀光餐飲業,既然有源源不絕的廉價實習生可用,何必還要付高薪給年齡相差無幾的新進員工?其薪資幾乎在各行業敬陪末座,但卻是青年世代的熱門選項。相形之下,在科技業、會計業、醫護業要拿到28K以上並非難事,但這些產業卻被貼上「血汗行業」的標籤,年輕人力大量流失。論工時與辛苦度,觀光餐飲其實不比這些行業輕鬆,薪資又少一大截,甚至同樣需要輪班,為何人氣卻居高不下?因為覺得相對比較「有趣」。

再以兩個對照組為例:1「高尚vs.不高尚」,前者例如到書店、咖啡店當店員,後者例如當公車司機、裝潢水電師父、汽車修理技師,後者不論薪資或職缺都遠超過前者。2「行政總務vs.業務職」,前者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只需簡單技能、無業績壓力、坐辦公室吹冷氣的「涼缺」,即使薪水22K照樣搶破頭;後者就算年薪百萬也乏人問津。台灣就業機會「不患寡而患不均」,青年世代在職業選擇上嚴重「偏食」,喜好「低操勞.低專業.低挑戰」的工作;既然如此,那就必須為個人選擇付出代價—-這種工作怎可能給高薪?

另外還有兩種情況,沒有抱怨低薪的資格。一是本身學藝不精,以「大學生領22K」來說,問題在於你真有大學生程度嗎?現在會寫名字就能念大學,很多科技公司依賴菲勞,因為看得懂英文操作說明,但部分後段大學生,卻連英文A到Z都背不出來,憑什麼領到比外勞19K更高的薪水?其次以助理職來說,本來就是階段性的跳板,是讓你邊做邊學專業,而非一輩子的工作;因此要計較的不是薪水,而是能否學到功夫,哪天翅膀長硬了就能高飛,良禽擇木而棲。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7月號(446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