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揭黑心食品 右手賣綠色農產

近年來,台灣食品安全事件頻傳,不但夜市、小吃攤充斥黑心食品,連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食品大廠,也紛紛中箭落馬,消費者人心惶惶,不知如何才能吃得安心。這也使得身兼農業專業媒體與食材通路的「上下游News&Market」,成為各大媒體的權威消息來源,更是消費者選購無毒食材的新選擇。

成立於2011年9月的上下游News&Market,由汪文豪、莊惠宜、馮小非、蕭名宏、楊偉林共同創辦,5人原是新聞記者、茶廠志工、社區工作者、網路產業從業者、工藝藝術家。上下游News&Market雖是僅聘僱數名正職員工的「社會企業」,但在農業和食品安全的影響力,卻與日俱增,近期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揭發「米粉無粉」、「小學營養午餐不營養」。

上下游News & Market既是獨立農業媒體,也是有機食材通路,左一為創辦人之一的汪文豪


塑化劑事件 吹起創業號角
早在創辦上下游News&Market之前,馮小非便長期關注農村議題,921大地震後進駐災區,創辦《中寮鄉親報》與「溪底遙學習農園」,是南投縣中寮鄉從震災中站起的關鍵人物。汪文豪等4人雖棲身不同領域,卻與馮小非志趣相同,由於彼此人脈重疊而結識,促成他們共同創業。

2010年底,他們萌生集資創業的計畫,而2011年5月的塑化劑事件,與之後一連串的食品安全事件,促使他們決定加速進行,於是當年8月在網路開設部落格,9月正式啟動網站營運。

顧名思義,上下游News&Market既是網路原生媒體,又是農產品的網路通路,希望串連農業的上下游,走出一條自主的新道路。他們聘請專職記者,報導與農業、食材、綠色生活相關的新聞專題,記者人數預計擴增至4人,也將網站當成發聲的平台,邀請各界作者與公民記者提供更多元的消息。

因為不主動對外招募廣告,上下游News&Market必須靠販賣農產品與多角經營維持收支平衡,農產品皆來自員工曾親自拜訪、值得信賴的綠色農家,致力打造「小農的雜貨鋪」。此外也自行開發產品,如紅肉李、本土小麥相關產品。

員工鬥志高昂 揭發黑心米粉
上下游News&Market將食材倉庫設在台中市,記者群平日在農業、土地、食品安全新聞第一線現場採訪,無須進辦公室。馮小非靦腆地說,與大媒體相較,上下游News&Market能支付正職員工的薪資並不高,但所做的事相當有意義,員工的鬥志相當高昂。

「上下游News&Market網站每天約有7,000人次瀏覽,雖然人次不多,卻能挖掘出引發社會關注的食品安全新聞,例如『米粉無米』事件。」馮小非指出,米粉是台灣庶民百姓食品,但多數米粉的原料並非米,或是含米量極低,主要成分為價格低廉的玉米澱粉,「這早已是公開的祕密,但先前卻罕有媒體關注!」

促使政府正視營養午餐問題
除了「米粉無米」事件,上下游News&Market所製作的「小學生營養午餐系列調查報導」,披露台灣小學營養午餐諸多不合理的現象,嚴重危及未來主人翁的身體健康,引起家長強烈關注,在各大媒體跟進報導後,促使台南市訂定《學校午餐自治條例》,為台灣營養午餐在地化、無毒化踏出重要的一步。

「在多家大廠也傳出食品安全問題後,一般民眾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是當下被發現的黑心食品,只是冰山的一角。」馮小非表示,上下游News&Market在接獲民眾舉發後,派人前往採訪調查,並且送到檢驗單位檢驗,才揭露「米粉無米」等現象,「大媒體其實更有資源做這些事,但它們不願意!」

專業媒體網站 取得發言權
大學時就讀輔大大傳系、也曾在報社任職的馮小非感嘆說,只要發生或得知與農業、土地、食品安全相關的議題,無論路途多遠,上下游News&Market的記者都會親自前往,掌握第一手消息。但是大媒體不思如何增加新聞深度,成天只會引用網路媒體現成的新聞,頗不可取。

「上下游News&Market的營運,現已步上軌道,證明有許多人關心這類議題。」馮小非分析,之前台灣並非沒有農業新聞,但多數是政府宣揚政令的「農情報導」,與民眾想得知的訊息差距過遠,「只要沒死人,大媒體對這類議題,熱度頂多只維持2、3天。」

近年來,專業媒體網站的能見度不斷提高,除了上下游News&Market,以政治新聞為主的「新頭殼」、房地產新聞網站「My Go News」、體育專業網站「TSNA」,都經營得有聲有色。專門報導電玩軟體動態的「巴哈姆特」網站,更已是電玩族取得最新資訊的首選。

主流媒體怠惰於挖掘真相
曾在《聯合報》、《天下雜誌》任職的汪文豪,現擔任上下游News&Market的資深記者。他不諱言,仍有許多人沒聽過上下游News&Market,採訪過程比過去困難許多,但農業、土地、食品安全是他長期以來念茲在茲的議題,雖然沒有大媒體的光環,但卻相當值得。

「在昔日,大媒體還會不定時指派記者,製作深入真相的專題;雖然有部分目的是為了得獎,卻也擴大了新聞的觸角,可惜已成絕響。」汪文豪肯定地說,與大媒體相較,專業媒體網站反倒更具原創性,可吸引一定數量的分眾,「在可見的未來,類似的專業媒體網站,必將更為興盛。」

賣綠色農產品 維持財務獨立
汪文豪略帶無奈地說,現在大媒體本身也經營網站,要求新聞的數量愈來愈多,記者為了寫稿而疲於奔命,幾乎沒有心力探索事件背後的真相,到了最後,為了應付交稿,只好相互抄襲,常見到大媒體抄襲、引述專業媒體網站,而非專業媒體網站抄襲大媒體。

「在國外,甚至有專門報導智慧財產權法規變革的網站。」汪文豪直言,在大媒體任職,記者往往無法忠於自己的理念,由於不斷有新聞事件發生,也不允許連續追蹤同一條新聞,「但在專業媒體網站,記者可以順藤摸瓜地追蹤線索下去,沒有版面、時間的限制。」

大多數專業媒體網站仰賴廣告收益,馮小非等人卻認為,上下游News&Market既無人力與廣告主洽談,又擔心受廣告主制約,於是同時創辦網路市集,販賣秉持綠色理念種植的農產品,目的除了力求財務自主,更期待建立生產端、銷售端的友善聯結,促使更多消費者認同綠色農產品。

幫助小農免受盤商層層剝削
由於食品安全事件密集爆發,一件比一件更怵目驚心,愈來愈多消費者憂心,「不知道該吃些什麼」。馮小非提醒大家,應該向上一代學習,多吃「食物」而非「食品」,吃食物的原貌、原味最為安全,盡量避免吃摻雜化學添加物的再製品,如能確認食物的生產者為綠色農家,則更有保障。

與其他大型有機商店相較,馮小非謙稱,上下游News&Market的農產品品項並不多,但同仁親自走訪每一家在此販售農產品的農家,並建立長期的互動,確認其生產流程符合綠色標準,「信任比檢驗更重要,檢驗應是確認食品安全的最後一步,而非第一步!」

上下游News&Market合作的農家,幾乎清一色都是小農。馮小非表示,他們協助這些堅持綠色理念的小農,免於大、中、小盤商的層層剝削,隨著網路上口碑相傳,參與的小農與消費者與日俱增。

馮小非肯定地說,與上下游News&Market合作的小農,收益都有顯著的成長。例如,2011年獲頒「全國十大經典好米」的新竹縣竹東鎮農友莊正燈,雖然有得獎加持,但他用有機農法種植的鴨間稻米(在稻田間養殖鴨子,協助除草除蟲)銷路卻不理想;不過上下游News&Market協助銷售後,目前銷售量與詢問度皆大幅提高。

扶持有本土特色的農產品
上下游News&Market不僅協助小農銷售,也輔導他們建立農產品的品牌。定名為「回家李」的紅肉李,便是與桃園縣復興鄉泰雅族農友共同開發的新產品,目的為「讓農人安心回家,照顧健康果實」,無須改種須大量使用農藥的高冷蔬菜或水蜜桃。

復興鄉的紅肉李以品質精良著稱,根本無需噴灑農藥與化學肥,但由於保存不易、運送困難,在盤商聯合壟斷下,1公斤價格最低只剩下6元。上下游News&Market為農友建立網路訂購機制,並建議他們將李子製成水果乾、水果酒,終於讓農友不再入不敷出,得以安居樂業。

上下游News&Market更與喜願麵粉負責人施明煌,共同推動「復育」本土小麥,並研發小麥產品,以期降低進口小麥數量。目前台灣小麥的食用量與稻米差不多,大多數倚賴進口,其實小麥比稻米容易種植,乾旱時也能生長,較不易受病蟲害攻擊。原本,台灣曾在日治時代大量種植小麥,只是之後全面為水稻所取代,並非不適合種植小麥。

邀請消費者當「共同辦報人」
為了多方拓展財源,上下游News&Market也嘗試舉辦小旅遊,目前主要的套裝行程為美濃2天1夜遊或2天2夜遊,更邀請消費者出資擔任「共同辦報人」,1年的費用原本為1,000元,目前已降至300元。馮小非透露,「共同辦報人」人數穩定增加中,大多是上下游News & Market的忠實顧客。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7月號(446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