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茶金》告訴我們的事:企業經營應兼顧品德價值與品牌行銷

所謂「一沙一世界」,從一片茶葉也可呈現一個產業發展的脈絡。許多基於現實改編或虛構的故事,常會反映出特定時空背景的經濟社會脈動。相對於複雜的數字,生活的語言更能讓人們體會經濟意涵。公視推出的《茶金》電視劇於2021年11月上映後獲得各界好評,且有同名小說上架,乃以新竹北埔的知名茶商姜阿新為原型而啟發衍生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台灣茶葉產業在40、50年代的興衰榮枯,亦可體會企業經營應兼顧品德價值與品牌行銷!

一茶一產業的故事經濟學
常言道:「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席勒(Robert Shiller)所寫的《故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一書提到「故事」是文化、時代思潮及經濟行為發生快速變化的主要載體,而要明白複雜的經濟,我們必須將諸多與經濟決策相關但相互對立的流行故事納入考量。
例如:雖然很多人對於比特幣(Bitcoin)的技術並不了解,也有批評者說其為賭博工具,但是關於比特幣所流傳的許多故事多呈現無政府狀態下不受政府監管的敘事風格,引起某些人的強烈情感共鳴,而相信之後就會帶來行動,從而發生一定經濟效應。
《茶金》的故事則讓我們驚嘆台灣茶葉的生意曾經風光如金,卻也淪落到潦倒如土。而從故事背景上發生4萬元舊台幣換1元新台幣的變革、地下金融的猖獗以及政府外匯管制政策的執行,也可看見金融對產業發展的重大影響。
值得品茗思索的是企業面對危機的處理態度亦反映出品牌經營的理念。在《茶金》故事中,日光茶廠好不容易爭取到北非綠茶市場的大單,卻發生機器故障而可能趕工不及,面臨無法如期交貨而遭客戶罰款的危機。
日光茶廠的老闆吉桑的女兒薏心瞞著父親而決定在綠茶摻糯米粉以增加重量及快速成型。此舉雖然符合國外市場的實務狀況,北非人也可接受,但卻違反台灣法令規定,構成不法添加。日光茶廠遭他人舉報調查時,吉桑還信誓旦旦向稽查員保證:日光做茶幾十年,向來堅守品質與誠信,絕對沒有不法添加物等語,沒想到當場驗茶發現果然有添加物,讓吉桑羞憤不已。薏心理直氣壯地辯稱:加糯米粉是製做綠茶的新技法,要懂得變通云云,吉桑則大聲斥責:「加料不是變通,是投機!妳僥倖接了幾張單,就以為自己很會做生意了?是啦,妳是有做生意的頭腦,不過,妳沒有做生意的良心!只知道價錢成本。」(參見《茶金》一書)。

企業的品德價值不能忽視
誠然,品質保證才是企業經營品牌的核心價值,進而形塑企業的品德。日光茶廠即使不是採取B2C模式而沒有直接面對消費者,但就B2B模式而言,則是以日光這個品牌來銷售商品給下游廠商,仍然要重視品牌形象的維護。
企業固然應發展品牌以識別商品來源及發揮商業行銷的作用,然而亦不能忽視品牌也具有品質保證的功能。品牌企業提供品質好的商品,可獲得消費者的信賴,擴大品牌接受度,方能賺取品牌溢價。發展品牌須兼顧品質保證,才具高尚的品德,方為企業永續經營的商道。
實務上銀行業者有採用「赤道原則」對於未善盡社會責任的無良沒品企業拒絕貸款及緊縮銀根;亦有企業要求員工與外包廠商須簽署誠實廉潔承諾書,以避免貪汙收回扣;現今許多金融機構與企業在營運及投資的決策上,紛紛表示會遵循ESG(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原則,綜合考量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等因素,以善盡企業的社會責任,均可見企業品德的重要性。
品牌再知名,一旦品質隨成本一起向下沉淪,甚至發生詐偽情事,將使企業辛辛苦苦經營的品牌毀於一旦,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一夕崩盤,恐如洪水潰堤,一發不可收拾,再強大的企業帝國都有可能崩解。國內食品標示不實與危安事件層出不窮,過往發生的麵包添加人工香精事件還記憶猶新,居然又發生好幾起黑心油事件,許多耳熟能詳的食品品牌也遭到波及,釀成台灣食品產業的大災難,可為殷鑒。
值得注意的是,在食安油災事件中受到波及的公司多會宣稱其係「受害者」,受到上游無良廠商所害,而下游的餐飲業者也說他們是受害者。然而位於黑心食物鏈尾端的消費大眾才是真正的受害者。當消費者向上游求償討公道時,如果每個中間業者都哭說自己也是「受害者」,豈非如楚囚對泣,任憑哀鴻遍野?相對於人單力薄的消費者,品牌企業具有更大的經濟資源可以事先管控風險,更需要有好的品德去貫徹執行,不僅商品販售前對商品的品質要好好把關進行源頭管理,商品販售出事後更要妥善處理,否則其不僅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即使就法論法不需負擔法律責任,於情於理也有必要基於維護企業商譽及社會責任的考量挺身而出,一方面在合理範圍內彌補消費者的損失,另一方面則傾企業資力追究黑心上游供應商甚至是企業內部不肖份子的法律責任。否則,難以估計的商譽損失及全民抵制運動,可能會摧毀好不容易打造成功的企業帝國。
品字三個口,有口皆碑,人人都按讚的就是「有品」。「品牌」、「品德」及「品質」息息相關。企業要能夠做到有品,除了商品要有好品質,好品牌之外,企業及其經營者更要有好品德,否則就是無良沒品。吉桑那個年代的《茶金》尚且重視品質保證,現今在大都會街道上常見各種品牌的茶飲料店林立,販賣紅茶、綠茶以及各種創新混搭的茶飲料,有些品牌還大量展店加盟,甚至跨足海外市場,這些B2C的品牌直接面對消費者,更應重視品質保證!

有好品德也行銷好品牌
品質保證是吉桑灌輸給薏心的企業價值理念。然而企業經營除了注重品質保證及涵養高尚品德(內在美)之外,也要讓外界知道品牌的好,這就是品牌行銷(外在美)的真諦。薏心跨入商場即顯露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她曾向美軍將領行銷台灣茶葉,也幫助日光成功打入北非綠茶市場。她後來更向吉桑提出要發展日光品牌給終端消費者的想法,展現其商業頭腦與雄心壯志。
《茶金》故事裡有一段父女對品牌行銷的激烈爭執,值得回味再三。有鑑於日光茶廠長期幫國外品牌做代工且多次面臨困境,薏心乃向父親提出挑戰:「真正賺錢的是品牌,台灣還沒有自己的品牌!」強烈表達出希望推出「日光」茶葉品牌的野望。然而吉桑卻灰心地表示:「台灣茶在量只占全球1%而已,做不出品牌的!」薏心則不服氣地說:「英國連一片茶葉也沒生產,卻做出立頓、FM、唐寧這些百年大牌,您又怎麼說呢?」(參見《茶金》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