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原鄉的粨種食尚好滋味

台東人現在流行一句話:沒吃過阿粨(A-bai),別說你去過台東。阿粨是原住民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做的小米粽,特色是以黃澄澄的小米,搭配肥瘦適中的原民風味醃豬肉等食材,用假酸漿葉包覆後,再用月桃葉包裹綑綁後煮熟,外型通常四方扁平,食用時先去掉月桃葉,吃起來口感豐富、齒頰留香。
「粨發粨粽」是粨種人食品創立的品牌,正是以「阿粨」為主要產品發展,包括復育原民傳統食用的假酸漿葉、製作阿粨,並深入介紹假酸漿葉和阿粨的獨特特色,讓消費者品嚐部落美食之外,也認識原民文化。粨種人副總經理范佳雯指出,粨發粨粽主要市場在北部地區,很多人是第一次認識阿粨,但產品的接受度高,所以粨種人經常透過參加擺攤等機會協助產品曝光或進行宣傳。

疫情回不去 線上行銷粨種台東
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資深經理楊春桂表示,台東以發展觀光休閒為主要產業,2019年就協助台東企業組成「粨種人後山食群聚」,由粨發粨粽領導,串聯在地11家業者,發展友善、自然、健康、安全為核心的一級到三級產業群聚。在這基礎穩定之後,2021年疫情影響外送、外帶以及各種線上形態發展蓬勃,因此希望壯大原有群聚加上新的夥伴,攜手東傑茶行、山豬園小酒坊、拿手菜餐坊、原穀傳說有限公司、東芳草本實業有限公司、源森態企業社、野萃有限公司、您安心有限公司、丸八酢飯店,共同打造新形態的營運模式。
這次的群聚將以「粨種台東」為品牌,透過「粨種食材」來創造故事與記憶點,並將運用網路的廣泛傳達力和口碑行銷等特性,鎖定注重自身健康和國旅體驗的民眾,藉由之前群聚成員經營的線上與線下客戶,搭配社群網站、群聚店家電子專欄故事,進行故事行銷也開創Facebook 和LINE 等通路,同時規劃行動餐車以及「粨種旅遊」體驗,帶動「在台東就是要吃阿粨,跟著阿粨一起遊台東」的概念。「這個群聚計畫是希望透過『粨種台東』,結合台東在地食材,運用阿粨作為傳遞的媒介,讓大家可以吃到屬於台東的味道。」

結合在地珍貴食材 台東味+台灣味
其中,實體店面將結合公司所在位置開發專屬產品,而且只在現場販售,包括一套含紙本與電子版的旅遊地圖,楊春桂說:「我們用在地旅遊的食材,透過阿粨產品做成伴手禮,因為是冷凍食品的形態,縱使疫情嚴重,買回家也能即時吃,包裹線上體驗的概念,除了材料都弄好,也教大家如何食用和體驗。」比如紅烏龍阿粨,吃的時候可以聯想在台東鹿野喝到的紅烏龍茶,體驗鹿野茶園採茶等情景。
由於重點在結合各種在地特色食材,產品開發成為了這次計畫的關鍵門檻。楊春桂舉例,長濱在地友善養殖的白玉蝸牛是高單價的食材,一般在法式餐廳才吃得到,屬於無法煮食太久的食材,而粨種人是原民背景,若朝向傳統快炒黑蝸牛的三杯做法,就減損了白蝸牛的價值,必須更進一步調整和研究。
范佳雯說明,阿粨原始做法是包豬肉,不過消費市場都喜歡嚐鮮,且台東在地農產多元,所以粨種人一直在進行不同口味的創新,嘗試台東味、台灣味以及符合市場需求的發展,「研發時會測試口味的比例,希望達到不搶彼此光環又能耳目一新,注重讓彼此匹配後打開味蕾的感覺。」
她分享自己參與研發的心得為例,「我是紅烏龍的愛好者,但紅烏龍要重新研究能跟阿粨匹配的濃度,包括泡茶的溫度、時間都有不同的比例。儘管紅烏龍飯和飲料在台東很常見,研發過程還是常有失敗。」她還笑著說,一直試吃,也成為一種職業傷害。但這次的嘗試也讓夥伴們做出了不同以往、更創新的口味,包括紅烏龍、咖啡、金針阿粨等味道。

行動餐車微型加盟 增加就業機會
粨種人食品共同創辦人王禛壹本身是二代返鄉創業青年,希望增加部落族人的就業機會,就以假酸漿葉為意象,提出「用一片葉子撐起一片部落」的地方創生理念,因此這次群聚聯盟的成員也多選擇二代返鄉創業或青年創業的企業,「大家都是二代,起點位置相像,面對的困難也相似,互相支援都有收穫,也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
她說:「看到很多部落的孩子到都市念完書想回家,卻沒有太多就業機會,想創業又沒有基礎和足夠資金能養得起自己,就想到是否能將我們家的產品,透過餐車的微型創業方式散佈到其他地方。」台東是很適合創業的地方,透過食品的研發作為微型創業的入口,讓部落青年或想到台東居住的人們,可以運用攤車的方式,販售屬於台東的味道。
正逢疫情帶動外送、外帶市場,為滿足消費者的安全與便利性需求,「粨種台東」除了固定展售點,計劃推出能及時移動的行動餐車微型加盟,結合各地區活動,提供在台東地區旅遊的消費者最即時的購買模式,也能提供在地居民或返鄉青年一個微型加盟的就業機會,讓每台攤車創造一份收入,並培訓在地文化故事的傳達力,成為在台東旅客不經意的驚奇之旅。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2年10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