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島封面故事】未來工作/聲音界的網紅——Podcaster



2019年中至2020年,台灣podcast市場有了爆炸性的成長,不僅內容豐富多元的節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聽眾與廣告商逐漸增加,更使得台灣podcast市場成了一片兵家必爭的新藍海。根據台灣Podcast公司SoundOn與INSIDE網路趨勢觀察共同發布的調查報告,光是今年(截至7月為止),就有870個節目開設,而自4月起每個月就有超過100個節目上架。

台灣podcast節目開設狀況


台灣Podcast市場金礦有多深?
隨著越來越多人收聽Podcast節目,而主要聽眾又以熟悉3C科技及社群媒體的23至32歲、月收入2萬5至5萬元的族群居多,廣告業主也注意到了這塊市場金礦,進而發展出「廣告置入」的獲利模式,而聽眾也較能接受主持人直接以口播方式置入廣告,未來更有可能發展出「付費訂閱」的收聽模式。

專訪聲音節目主持人Podcaster——楊士範



楊士範小檔案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節目主持人,同時也是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內容總監。2017年初正式播出節目,內容以深度訪談為主,專訪對象來自各個不同職場及領域,為聽眾帶來多元的觀點與人生故事,目前正在製播節目的第四季,並於每週五晚上7點更新。



從影像直播重新發現聲音的魅力

2020可說是台灣podcast市場的元年,許多創作者開始投入podcast節目的製作,帶起了越來越多人聽podcast的習慣。然而早在四年前,楊士範就已經開始構思podcast這樣的聲音媒介,不過靈感卻是來自2015年底共同參與製作的網路直播節目《政問》,《政問》的內容著重於當時總統大選政策相關的深度訪談,儘管是影像的直播,但並沒有畫面切換或視覺特效等輔助。楊士範就提到,當時收到的回饋當中,有不少觀眾表示自己其實是全程「聽」完節目的,這使他興起了做「聲音節目」的念頭。

2016年著手開始研究並聆聽podcast後,楊士範發現,大眾對文字、圖像或影片等視覺性傳播媒介的注意力都很短,且極容易分心,但我們卻能夠在聽podcast的同時做其他事情,無論是通勤、運動或做家事,且依然可以透過聽覺的注意力長時間吸收資訊,甚至在沒有「視覺媒介」的情況下,更容易對主持人產生親切感。

秉持實驗精神,先做再說

在幾乎沒有中文方面的資源或教學的情況下,楊士範只能從英文文章或影片一點一滴學習製作與技術,包括如何申請RSS feed、使用哪個podcast託管平台,以及錄音和剪輯的軟硬體設備等等,一切幾乎從零開始摸索,也盡可能以低成本的方式嘗試。



2017年初《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正式上架,先前的籌備期卻高達三、四個月之久,至於當時對節目有什麼樣的目標,楊士範則爽快地說:「沒有目標,當時就覺得是一個實驗,先做再說。」他表示,雖然還是預設假如結果很差,就不會繼續做下去,但他從來沒有真正想過什麼時候或什麼結果才要「停」,就這樣陸續推出了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而節目也在製作一年多後,也就是2018年7月登上了Apple Podcasts的首頁推薦。

大環境沒變,但供給帶動了需求

時間快轉到2020年,台灣podcast節目數量幾乎每個月都以倍速增加,聽眾數量、廣告商的投入也越來越多。楊士範認為,台灣的podcast市場之所以有這樣的成長,與外在的環境因素無關,例如行動網路或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因為這些因素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經存在了,他觀察到的改變是創作者越來越多,尤其約在2019年的6月,他陸續接觸到許多對podcast產業有興趣,或想要製作podcast的創作者,透過線上的交流與線下的聚會活動,凝聚了更多podcast同好,而豐富多元的內容也帶動不同取向的聽眾,更吸引廣告商的注意,形成了一股新的商機。

全心投入,但不要抱著「會賺錢」的期待

由於目前在台灣,podcaster獲取利潤的方式還是以廣告商直接接洽,並請主持人在節目中以口播的方式置入為主,因此除非擁有高人氣,否則很難引起廣告商的注意。未來市場是否能發展成創作者直接與podcast託管平台分潤,或是聽眾直接採付費訂閱制,楊士範表示樂見其成。

而他也建議現在想要靠podcaster身份賺錢的創作者,一定要非常投入,但心態上不能只想著會不會賺錢。「要紅、要賺錢,podcast絕對不是最容易的方式,也不會比其他形式的內容創作來得簡單。」他強調,既然真的想靠podcast累積名氣、獲得利潤,就要全力以赴。楊士範說,作為任一形式的創作者,全心投入才會有好的內容,而好的內容也許會因市場風潮或受眾喜好而生,但更重要的是創作者自身的突破與創新。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20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