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重啟公投 踴躍投票作出一流國家的選擇
核三延役公投進入倒數,一場原應聚焦於「成本×風險×未來」的能源理性辯論,卻屢屢被情緒口號與意識形態拉偏重心。正反雙方在意見發表會中激烈交鋒,民進黨立委莊瑞雄打出「核廢料放屏東、屏東人是二等公民?」的故鄉牌。與之針鋒相對的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提醒,地方派系為了爭奪綠電開槍,才是二流國家、二等公民。為了台灣未來發展,童子賢不惜從備受賴清德總統倚重的位置,站向監督批判的對立面。如果真心愛台灣,怎能不拋下既有的意識形態或成見,理性思考後,以手中寶貴的一票,表達每一個人的意見。
賴清德總統在就職滿月記者會上,宣布設置「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親自擔任召集人並延攬和碩聯合科技童子賢董事長擔任副召集人。委員會討論將涵蓋淨零路徑、多元綠能減碳科技、綠色數位雙軸轉型、永續綠生活、公正轉型、綠色永續金融、國土永續調適韌性,期導入民間各界量能,為國家發展擬定戰略等七大主軸。
童子賢受到賴總統力邀敦聘,但對於台灣能源政策,或許在委員會中無法與召集人達到共識,屢屢得靠媒體公開他力挺核能的立場。如今更直接站上廢核政府的另一方。童子賢主張「核能與綠能並存」,他援引台電公開數據指出,核電每度1.42元,風電6.59元、光電4.87元,這不是艱深財報,而是基本的數學題。他為執政者算出,若能善加運用核能,一任總統可省下4000至6000億元,相當於一整年的國防預算。呼籲核能政策應回歸成本效益分析,不應受意識形態影響。他強調,「這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數字對比。如果政府因為政策偏誤而浪費巨額公帑,就是不會顧家、不會理財的表現。」
不僅國際級企業家挺身而出,事實上已經有238位跨領域專家學者,包括童子賢、前交通部長賀陳旦、中央大學教授梁啟源等,破天荒站上同一陣線,支持延役核三作為能源轉型過渡期的穩定器。這群人過去未必都是鐵桿擁核派,但一致認為現階段台灣用電需求高度成長,AI產業、電動車等產業蓄勢待發,若不續留核電,2025年後,台灣恐面臨供電缺口與電價高漲的雙重風險。
反對核能者常拋出的核廢料問題以及核三已經運轉40年太過老舊,以上擔心固然不是無的放矢,但放眼全球,仍有超過160座運轉逾40年的核電機組還在服役。隨著科技進展,核廢最終處置技術亦非無解,只是需要政治決斷與社會溝通。簡言之,核電不是沒有問題,而是相較之下比較「能解的問題」。相反的,台灣若繼續靠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撐場,不僅供電成本高昂,還讓台灣暴露在地緣政治的風險與補給鏈的不確定性之中。
23日登場的核三重啟公投,不該是情緒性投票,更不該淪為對政黨的立場表忠,而是台灣是否還有能力進行理性公共政策討論的試金石。台灣現階段真正需要的是走出政治神主牌、回到成本效益與風險管理的理性思考。至少在23日那天,每個選民能做的是拋下成見投下那一票,證明台灣的能源選擇,仍是值得被稱為一流國家的選擇。
- 記者:品觀點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