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精神落地!竹林教師聯手打造跨科共學新典範

【文/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文教觀察筆記】那天走進竹林中學的校園,空氣裡瀰漫著淡淡的檀香與琴音,教室裡傳來熟悉的旋律——〈雨夜花〉、〈青花瓷〉,一首來自台灣土地的記憶,一首承載千年文脈的現代詩音,學生們正專注地彈奏、吟誦、討論。這不只是學習音樂,更像是在不同領域中找到共鳴與連結,就像一場交響曲,每個人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音符。當音符輕輕落下,學習也有了新的形狀。
每個夏天都有一段記憶,有些藏在蝉鳴裡,有些寫在日記裡,而這個夏天,對竹林高中的學生來說,是一段用古箏撥弦、詩詞吟唱、數理知識與科學實踐交織而成的奇幻旅程。在這場名為「跨域交響・融合語藝」的古箏營裡,教育不再只是黑板與課本,而是轉化為一種有溫度的體驗,一場知識與感官的美感旅程。

▲學員彈奏時專注神情,展現對傳統音樂的熱忱與實踐力。(圖/私立竹林中學提供)
音樂為媒:從〈雨夜花〉到〈青花瓷〉,傳統與現代對話
本次營隊由古箏教師劉宜昀老師領銜,攜手數學科邱霖緯老師、國文科連雅婷老師、自然科曾嘉琪老師共同設計課程。值得一提的是,課程一開始,三位教師聯手演奏古箏,氣氛瞬間靜謐而深沉——
- 古典曲目〈雨夜花〉低迴婉轉,彷彿帶領學生穿越時空,感受台灣音樂的淚光與溫度;
- 流行曲〈青花瓷〉則透過節奏與詩意詞藻,讓學生體驗古今融合的語藝之美。
現場學生不只是「聽音樂」,而是透過吟誦、分析歌詞、體驗旋律,深化語文素養與藝術感知。這是一種打破傳統「學科分離」的教學模式,更是一場創意與情感的深度對話。
不只是彈奏:從姿勢到心境,跨域的深度學習
在我觀課的那一節,來自自然科的曾嘉琪老師正在細心指導學生彈奏時的手型與坐姿。乍聽之下這與自然科關聯不大,但其實蘊藏著身體力學與肌肉運用的科學知識。這種「知識遷移」的能力,也正是108課綱強調的跨域核心素養。
劉宜昀老師更設計了二重奏活動,讓學生在合作與默契中完成演奏。這不僅是音樂訓練,更是情緒理解與團隊合作的課題。對學生而言,每一次對弦、每一次錯音的修正,都是向自我挑戰的一步。
「透過古箏,我們不只是讓學生學一首曲子,而是學會用耳朵聽見文化、用手指傳遞情感、用心體會團隊。」——劉宜昀老師
教學現場的革新:從課室走入藝術實踐
「這不僅是一堂音樂課,而是一個跨領域的縮影。」教務主任李海菁談到課程設計時如此表示。她強調,學校未來將持續推動此類具探索性與實作性的課程,讓學生不只是學科成績優異,更能在藝術、美感與生活實踐中找到成就與價值。
校長盧志雄則更進一步提到:「全人教育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創意與勇氣去實踐。」他表示,108課綱的精神在於培養學生跨域整合與自我探索的能力,而竹林高中正以這樣的古箏營隊為起點,翻轉傳統學習模式,讓每一位學生在音符與語言中找到自己的光亮。

▲學生與校長盧志雄、全體授課教師合影,記錄這段充滿藝韻與學習熱情的夏日篇章。(圖/私立竹林中學提供)
從教育的角落,看見學生的光
結束時,我走過教室窗邊,看見學生們正專注地彈奏著剛練習的段落,臉上帶著認真的光芒與音樂交織出的平靜。我忽然明白:這些夏日的練習與汗水,將化作未來他們人生中某個重要時刻的底蘊與力量。
這場古箏營,讓我看見教育可以如此溫柔且強大——當教室不再只是填鴨的空間,而是啟發、感受與創造的所在,學習,也終將成為孩子們最珍貴的一段旅程。
五育並進的旅程,在琴聲中靜靜綻放
當古箏的餘音在教室裡慢慢散去,我望著學生與老師們的合影,那不只是一次營隊的結束,而像是一顆種子剛剛落地,在學生的心中悄悄萌芽。
在這裡,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學生對音樂的熱情,也看到他們如何在:語文中探索情感,數學中理解節奏,自然科中掌握身體的科學,藝術中體現人文精神。這正是108課綱所追求的教育本質——讓學習走出框架、走進生活,並終將成為他們未來人生裡最堅實的底蘊。
未來,或許這些孩子不會全成為音樂家,但他們會成為能傾聽、能理解、能創造的全人。那是一種更深層的成功——懂得在世界的喧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聲音。這個夏天,他們用指尖撥動了琴弦,也悄悄撥動了我們對教育的想像。跨域不只是方法,更是一種態度;而在竹林高中,我看見了這種態度,正緩緩轉化成一場場讓人動容的學習風景。讓我們一起在教與學的旅途上,發現光與可能。
- 記者:陳 光蘊
- 更多政府消息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