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齡女性內臟脂肪堆積 恐影響受孕與母嬰健康

發稿日期:114年10月16日


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現代人普遍面臨飲食精緻化與活動量不足的問題,導致肥胖比例逐年上升。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9歲以上成人的肥胖與過重盛行率持續攀升,其中男性的肥胖率增幅最為明顯;女性雖然肥胖率相對持平,但過重比例卻逐年增加,且腰圍過大比例更高於男性。值得注意的是,育齡女性的過重盛行率已從11.4%升至18.2%,腰圍過大比例也從30.8%上升至39.1%,增幅高於其他年齡層,成為潛藏的健康警訊。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謝蓁指出,許多女性外表看似纖瘦,卻可能屬於所謂的「隱性肥胖」,即內臟脂肪比例偏高。腰圍是簡單且有效的警訊指標:女性腰圍若超過80公分,就應提高警覺,及早調整生活型態。


內臟脂肪過度堆積對育齡女性的危害不容忽視,不僅會提高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可能影響受孕能力與孕期安全。若已達到肥胖標準,更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與荷爾蒙失衡,進而造成卵子品質下降、排卵異常,以及子宮內膜著床率降低。研究亦指出,肥胖女性在孕期發生流產、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與早產的風險顯著上升,大幅增加母嬰併發症的發生率。更令人擔心的是,若母親在受孕前或孕期長期維持高熱量飲食與久坐等不良生活習慣,可能增加下一代對心血管與代謝疾病的易感性,對後代健康造成長遠影響。


謝蓁表示,育齡女性可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正常作息來降低內臟脂肪與肥胖風險。日常生活中應多攝取蔬果、全穀類及優質蛋白質,減少高糖與高油食物的攝取;同時,每週至少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並搭配肌力訓練,以改善代謝與體脂。對於長期減重困難的個案,也可在專業醫師評估下考慮藥物輔助,以提升減重效果。


因此,若育齡女性有懷孕規劃,應將體重管理與內臟脂肪控制納入健康準備的一環。從日常生活著手,不僅能提高受孕率,更能降低孕期併發症風險,為自己與下一代的健康把關。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人氣政府消息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