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續命挑戰 2/制度卡關的真相:門檻過高、補助互斥與中央地方矛盾
文/朱福山

政府喊出的「老屋延壽」政策雖然聲勢不小,但真正要落地,卻沒有外界想得那麼簡單。多位建築與都更領域專家觀察,目前制度最大的問題,不在補助金額,而是「條件過於嚴苛、行政推動缺乏統一窗口、地方與中央認定不同步」,以致政策尚未全面上路,現場就已出現多重矛盾。

垼程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劉獻文指出,老屋延壽與既有的耐震補強不同,它必須同時滿足結構、使用、社會輔導等多重條件,而政府目前設定的門檻,幾乎阻擋了大部分老屋。
他估算,全台約8成的老屋因耐震評估無法達標而被排除,有些公寓歷經多次增改建,結構數值難以還原,導致評估結果無法通過。「政策限定4至6層的老公寓,更讓能申請的範圍縮得更小。」他說。
實務上更複雜的是「補助互斥」問題。許多社區先前已申請過加裝電梯、拉皮或補強,只因為領過一次地方補助,就不能再申請老屋延壽。劉獻文形容:「政府說要一條龍整合補強、長照與安全,但只要曾經補助過某項目,就自動被排除。」對多數高齡住戶來說,這是一種難以理解的行政邏輯。
地方政府的態度,也因現行制度而產生落差。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麥怡安分析,各縣市過去都有自己的整建維護補助、外牆修繕與拉皮計畫,因此當中央推出新的延壽政策時,地方如何承接、接不接受將資源挪到中央的KPI,後續的政策磨合仍待觀察。
他認為:「財政較好的縣市會做自己的補助,中央再推出新制度,反而讓老百姓霧裡看花無所適從。」跨部會合作雖是政策亮點,但權責分工若沒有明確定義,實務上只會增加溝通難度。
此外,中央要求地方成立「輔導團」,包含建築師、結構技師、社工與長照資源,但相關法令尚未定案,地方自然無法貿然啟動。麥怡安提醒,中央目前人力也有限,不太可能直接真正掌握全國老屋改善工作,未來工作重心很可能還是地方在執行、中央僅「多喊一點」。
綜合而言,老屋延壽確實回應了老化城市的迫切需求,也具有政策上的正當性。然而從耐震評估到補助排他性、從跨部會整合到中央地方衝突,現階段仍舊障礙重重。專家普遍認為,政策雖然方向正確,但若不先整理制度、統一窗口與審核標準,恐怕短期內很難真正落地。
延伸閱讀》
買房失真 1/看屋沒聽到、入住吵到爆:中古屋低頻噪音與震動成隱形殺手
買房失真 2/合約再厚也保不了:屋況書盲區、裝潢陷阱、海砂風險一次看清
買房失真 3/中古屋越漂亮越要驗!看屋期、5%保留款、裝潢暗病全面剖析
【 住展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老屋續命挑戰 2/制度卡關的真相:門檻過高、補助互斥與中央地方矛盾 】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 記者:住展房屋網
- 更多房產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