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11歲男童遭槍擊身亡 疑跟風TikTok「按門鈴就跑」惡作劇惹禍

在美國德州休士頓,一場原本無害的惡作劇卻演變成奪走一名11歲男童生命的悲劇,震驚全國。當地時間8月30日晚間,數名孩童模仿TikTok上流行的「按門鈴就跑」(Ding-Dong Ditch)惡作劇,逐戶敲響門鈴後迅速逃跑。然而,其中一名屋主因憤怒與恐懼,竟持槍朝逃跑中的孩子開火,導致一名11歲男童中彈身亡。這起事件不僅再次凸顯美國槍枝暴力的嚴峻問題,更引發社會對社交媒體風潮危險性的深刻反思。


**事件經過:致命的惡作劇**


根據休士頓警方的說明,事件發生於當地時間晚上11點前後。當時,一群孩童在社區進行惡作劇,逐一按響住戶門鈴後立刻逃跑。警方指出,這種行為源於TikTok等社交媒體上流行的短片遊戲,許多青少年將其視為「好玩」與「挑戰」。


然而,當孩子們在某戶人家門口重複同樣動作時,屋主衝出門口,並直接朝逃跑中的孩童群體開槍。其中一顆子彈擊中11歲男童的背部,孩童當場倒地,隨即被送往醫院急救,仍不治身亡。


警方於現場逮捕涉案屋主,並在其住所搜出多件槍枝。據悉,該屋主為一名中年男子,當時情緒激動,聲稱是因「以為有人闖入或蓄意挑釁」才開槍。然而,警方調查後指出,開槍地點距離屋主住所「並不近」,因此難以被視為正當防衛行為。

(圖/AI生成示意)

德州11歲男童遭槍擊身亡 疑跟風TikTok「按門鈴就跑」惡作劇惹禍


**法律爭議:正當防衛的界線**


雖然屋主在接受初步偵訊後一度被釋放,但警方表示他可能將面臨謀殺指控。根據德州法律,居民在自家範圍內若面臨生命威脅,有權使用武力保護自己與財產。然而,若事件發生地點超出住宅範圍,且孩子們並未構成立即威脅,則難以成立自衛。


法律專家指出,案件最關鍵之處在於「開槍時孩子與屋主之間的距離」。若檢方證明屋主行為屬於過度使用武力,將可能以謀殺或二級謀殺罪起訴。


**社交媒體風潮的危險性**


「按門鈴就跑」原本是美國與歐洲地區流傳多年的惡作劇,孩子們藉由敲門或按響門鈴後逃跑,製造混亂與驚嚇效果。然而,隨著TikTok、Instagram Reels等短影音平台的興起,這類遊戲被重新包裝成「挑戰影片」,迅速在青少年間流行。


專家指出,這些影片往往鼓勵年輕人挑戰更高的風險,以獲取更多觀看數與追隨者,卻忽略了潛藏的危險。過去數年,美國各地已傳出多起因惡作劇引發的傷亡案件。


**槍枝暴力的陰影:家長的無奈與恐懼**


這起事件也再次引爆社會對美國槍枝暴力的憂慮。根據統計,截至今年8月底,美國已發生至少44起校園槍擊事件。持續攀升的數字讓家長與師生生活在長期的恐懼之下。


一位名叫麥卡菲(McAfee)的母親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哽咽表示:「我女兒的書包裡應該放的是蠟筆和午餐盒,而不是防彈盾牌。」然而,出於安全考量,她與許多家長選擇讓孩子攜帶防彈背包,並教導孩子在突發狀況下保護頭部與胸部。


**社會反應與輿論爭議**


消息傳出後,美國社會各界掀起熱烈爭論。一方面,有人認為孩童惡作劇雖不當,但不應以暴力回應,尤其是面對未成年的孩子。另一方面,支持屋主的人則強調,美國社會治安惡化,居民無法確定深夜遭遇的是惡作劇還是入侵,因而本能地採取防衛行為。


在社交媒體上,相關話題迅速登上推特與TikTok熱搜。許多網友留言痛批:「一個孩子的生命不該就這樣結束。」「惡作劇的錯不該用死亡懲罰。」也有人提出:「若是凌晨有人闖門,誰能保證那不是入侵者?」


**專家與政策呼籲**


對於如何避免悲劇重演,專家與倡議團體提出多項建議:


1. **加強社交媒體監管**:平台應針對危險挑戰內容設置過濾機制,並加強對未成年用戶的使用限制。


2. **社區教育**:家長與學校應更積極教育孩子,理解惡作劇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3. **槍枝管制改革**:推動更嚴格的購槍審核與持槍規範,降低濫用風險。


這起悲劇不僅是對社會的警示,更是對每個家庭、社區和政策制定者的呼籲,要求共同努力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更多eNews報導
日圓甜甜價再現!今早出現「0.2019」 10萬台幣換出近50萬日圓
26歲百萬網紅驚傳車禍!遭甩飛車外慘亡 「死亡預告成真」網嚇壞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