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岡山醫院楊淵韓:選對音樂 為失智症患者延緩認知退化

美國流行音樂天后的快樂歌單有益失智症患者?醫:選曲貼近生命情感經驗更能引發共鳴。〈圖/高醫岡山提供〉
【焦點時報/記者蔡宗憲報導】近期媒體報導指出,美國流行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的音樂能喚起失智患者快樂回憶,讓「音樂療法」再度成為關注焦點。對此,高醫岡山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楊淵韓指出,音樂在失智症認知與延緩退化上有科學依據,但重點不是只有在於特定歌手,而是選曲是否能與患者的生命經驗與情感產生連結,特定音樂頻率也證實能延緩認知功能退化以及情緒的穩定。
楊淵韓目前擔任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失智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他表示,音樂對失智症患者的治療原理,可分為「內容」和「曲韻」兩個層面。歌曲內容與社會背景及種族有相關性,對於同一種族、文化背景特別能引發共鳴;另外,部分特定音樂類型的旋律與頻率,則跨越種族、文化,例如莫札特的音樂,就被運用在失智症患者上,證實可使病人情緒比較穩定。
高醫體系自2005年起便投入音樂療法本土研究,至今持續20年。楊淵韓說,高醫過去研究發現,讓健康高齡者聆聽佛教的海潮音(六字大明咒)四個月,可延緩認知功能退化,對情緒穩定也有助益;後來運用音樂療法到失智症患者身上,也具有同樣效果。
為能更進一步探究音樂療法對失智症患者的改善,高醫團隊與台達電子團隊合作,製作出頻率在40赫茲(Hz)的「自然音樂」,經細胞實驗證實,可減少20%至30%類澱粉蛋白沉積、活化神經膠質細胞,相關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
楊淵韓表示,除了前述提到的研究發現,照顧者可以多讓失智症患者聆聽與其成長年代、生活背景相符合的音樂,如懷舊老歌,或是患者聽得懂、喜歡聽的音樂,才能引起深層情感與記憶,促進情緒穩定。其次,高醫團隊也正計畫將40赫茲(Hz)「自然音樂」釋出,讓更多民眾受惠。
針對早期失智症的最新治療,楊淵韓說,自九月起,高醫附院已有兩名患者接受單株抗體藥物注射,治療費用高昂;也應該合併非藥物的介入方式與照護,例如音樂等相關物理介入,作為低成本、無副作用的輔助選項,未來在失智症治療上可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失智症音樂治療,高醫楊淵韓,40赫茲自然音樂,類澱粉蛋白減少,認知功能延緩退化
- 記者:焦點時報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