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假票到真信任:大立數位用離線防偽把票務帶回現場

從假票到真信任:大立數位用離線防偽把票務帶回現場

【文|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採訪報導】在這個「連演唱會入場都要防詐」的年代,票券不只是入場憑證,更是信任的象徵。長年來,假票、黃牛與詐騙問題讓台灣演出市場飽受困擾,從粉絲的心碎到主辦方的損失,形成產業信任鏈的斷裂。如今,一場由上櫃公司大立(4716)主導的技術革命,正在改寫這個困局。


從假票到真信任:大立數位用離線防偽把票務帶回現場
▲權可易董事長林敬祥表示有效防止票券翻拍、截圖或錄影偽造,確保每一張票都能追溯來源。(圖/業者提供)

一場從「票」開始的信任革命

大立百分之百轉投資的大立數位(Dali Digital),攜手權可易資訊推出全新平台 「大立售票 T-KI」,宣示台灣正式邁入票券防詐新世代。這不只是一次產品發表,更是一場針對「信任」的產業重建。

T-KI 的三大核心技術——
1.離線防偽驗證、
2.手機 OTP 實名綁定、
3.不可截取 QR Code 機制,
徹底瞄準了長年困擾主辦單位與觀眾的痛點。

特別是離線驗證技術,可在網路壅塞或斷線狀態下仍能完成即時驗票。這項創舉,直接解決大型演唱會常見的「網路塞爆」困境,讓觀眾入場流暢、票券驗證零誤差。
這意味著:從技術層面,大立已讓票券回歸「現場可被信任」的本質。


從假票到真信任:大立數位用離線防偽把票務帶回現場
▲現場演繹獨家加密驗證技術,可有效防止黃牛和偽造票券。(圖/業者提供)

技術背後,是制度與信任的重建工程

大立數位董事長 洪玉婷 指出,這項創新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票務產業信任的修復。
她強調:「讓每一張票都能被信任,讓每一場活動都能安心入場。」

洪玉婷口中的這句話,其實揭示了大立的新企業定位——不僅投資於防詐科技,也把ESG 與永續理念納入品牌戰略。
T-KI 全面採用數位無紙化票券,不僅節省紙張、減碳環保,也符合全球活動產業的綠色趨勢,實踐「從技術到永續」的雙重承諾。

這樣的策略布局,不只是票務工具升級,更是企業願景的延伸:
以科技重構信任,以永續重塑價值。


從假票到真信任:大立數位用離線防偽把票務帶回現場
▲全新數位票券平台正式上線。左起台灣數位台灣數位票券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呂昌橖、大立數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洪玉婷、權可易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敬祥、前警政署署長陳家欽、行政院政務顧問游正田。(圖/業者提供)

前警政署長站台:防詐科技進入生活產業鏈

值得注意的是,前警政署長 陳家欽 在退休後首次公開支持的防詐產品,就是這款 T-KI 平台。
他在發表會上指出:「詐騙手法層出不窮,唯有具備防偽與溯源技術的數位票券系統,才能從源頭切斷金流。」

這番話點出重點:防詐不應僅屬於金融體系,而應滲入生活每一個服務場域。
娛樂、展演、交通、旅宿——這些日常接觸的交易場景,才是下一波防詐科技真正落地的戰場。

對觀眾來說,有前警政高層背書代表「信任感回歸」;
對主辦單位而言,這也象徵政策與產業防線的連結啟動。

三大觀察:當技術遇上人性

從產業觀察角度來看,T-KI 雖是亮眼的創新,但若要真正成為新標準,仍有三個關鍵挑戰需要面對:

1.標準化與互通性

若各售票平台各自為政,防偽機制就難以跨平台串聯。T-KI 若能推動開放 API 或共用驗證標準,才能讓防詐成為整體產業的「公共防線」。

2.隱私與資料治理

OTP 實名制強化安全,也帶來個資與合規的挑戰。平台必須在安全與便利之間取得平衡,並以透明政策建立信任。

3.使用者體驗(UX)

再強的防線若操作複雜,仍會被消費者抗拒。T-KI 必須讓防偽流程「無感」卻可靠,讓安全與流暢並存。


從假票到真信任:大立數位用離線防偽把票務帶回現場
▲大立售票T-KI 首創離線防偽驗證技術,結合手機OTP實名制。(圖/業者提供)

從防詐到永續:票務產業的再定義

若能妥善處理這三大課題,T-KI 將不只是一套票務系統,而可能成為整個娛樂活動產業的信任中樞。
從票券發行、二級交易追蹤、到現場驗票,形成「可追溯、可檢核、可執法」的完整閉環。

這樣的系統不僅能壓縮黃牛與假票的生存空間,更能讓主辦單位與政府建立新的數據治理架構,實現透明、永續與責任共擔的市場新秩序。

最後一哩路:從科技產品到文化教育

然而,技術只是開端。
若要真正改變市場行為,教育與制度才是關鍵。
政府監理、主辦單位契約條款、平台教育行動、以及消費者的防詐意識——
這些環節若能同步運作,T-KI 才能真正成為「技術+政策+教育」三合一的防詐生態系。

在 ESG、AI、防詐三大浪潮交會的此刻,大立數位以一張票,開啟了一場關於信任、綠色與安全的產業實驗。
當假票消失、當信任重生,台灣的演唱會經濟,也將迎來真正的數位新紀元。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