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新脈動1/廢礦坑變身莊嚴佛殿 南朝原址上重建世界文學客廳

金陵新脈動1/廢礦坑變身莊嚴佛殿 南朝原址上重建世界文學客廳
佛頂宮以佛祖髮髻為設計靈感,巨大的穹頂如袈裟覆蓋地面。(圖╱王若攝)

[周刊王CTWANT] 漫步在南京的梧桐樹蔭下,耳邊彷彿還能聽見六朝金粉的低語,明城牆的磚石銘刻著千年滄桑。這座被「六朝古都」光環籠罩的城市,長期以來在世人心中形成了「文化底蘊深遠、到處都是古蹟」的印象。然而,若你細心觀察,會發現這座古老城市正悄然進行一場靜默的蛻變。在保護歷史的同時,南京正以驚人的速度擁抱現代,將文化底蘊與未來科技巧妙地融合。

若說南京的現代化蛻變需要一個象徵,那麼牛首山上的佛頂宮無疑是最具說服力的起點。佛頂宮原址是一個直徑200公尺、深度超過60公尺的巨大廢棄鐵礦坑,積水深達30多公尺,長年的開採讓山體滿目瘡痍,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2012年,為供奉佛教至寶佛頂骨舍利,南京市政府決定在這片傷痕累累的土地上開啟一場生態與文化的雙重救贖。歷時4年,耗資40億元人民幣,在11.6公頃的土地上規劃為牛首山文化旅遊區,也包括佛頂宮這座結合佛教文化與現代美學的恢弘建築。


金陵新脈動1/廢礦坑變身莊嚴佛殿 南朝原址上重建世界文學客廳
佛頂宮原址是個60公尺深的巨大鐵礦坑,設計時順勢成為地下六層的地宮。(圖╱王若攝)

佛頂宮是由著名的華東建築事務所設計,以佛祖髮髻為設計靈感,巨大的穹頂如袈裟覆蓋地面,地下六層宮殿深入山體,將古老的舍利供奉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從礦坑到聖殿,牛首山的轉變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重塑,更是南京從工業遺痕向生態文明躍升的見證。

與佛頂宮的宗教氣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位在長江北岸的江北新區研創園區。這裡曾經是廣袤的農田與零散村落,2015年正式規劃設立南京江北新區,其中研創園區作為核心載體,總規劃面積超過25平方公里,預計總投資達千億級別。


金陵新脈動1/廢礦坑變身莊嚴佛殿 南朝原址上重建世界文學客廳
江北新區研創園區聚焦積體電路、基因產業、人工智慧三大產業,年產值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圖╱王若攝)

這片昔日的農田如今已成為南京最具活力的創新引擎,聚焦積體電路、基因產業、人工智慧三大主導產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生態鏈。據最新統計,園區已引進各類高科技企業超過4000家,其中上市公司區域總部28家,年度產值已突破3000億元人民幣。更令人矚目的是,這裡匯聚了超過10萬名創新人才,其中碩博學歷占比超過30%,海外歸國人才近萬人,形成了一個高密度、高質量的創新人才生態圈。


金陵新脈動1/廢礦坑變身莊嚴佛殿 南朝原址上重建世界文學客廳
兩岸企業家峰會的永久會址就設於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圖╱王若攝)

沿江而下,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如長風破浪的巨艦,屹立於江畔。這裡曾經是繁忙的工業碼頭和倉儲區,承載著南京工業時代的記憶。為提升南京在長三角城市群的國際會議承載能力,這座地標建築於2019年開工建設,2021年竣工,總投資約50億元人民幣。

「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的建築造型靈感源自於南宋《水圖十二卷》的「層波疊浪」意象,整體功能包括五星級飯店、大型會議中心、展覽會場等,是南京舉辦國際性會議的重要窗口。值得一提的是,由前行政院長劉兆玄擔任理事長的兩岸企業家峰會,永久會址就設於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


金陵新脈動1/廢礦坑變身莊嚴佛殿 南朝原址上重建世界文學客廳
世界文學客廳的原址,就是南朝劉宋時期的文學館所在地。(圖╱王若攝)

若說上述建築體現了南京在物質空間的現代化轉型,那麼歷經各代累積下來的文學基礎,則展現了這座城市在文學傳承上的獨特思考。2019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南京入選為「世界文學之都」,三年後,位於南京古雞籠山下東南角,由一座3000平方公尺的老院落改造的南京「世界文學客廳」正式對外開放。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時期,該處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文學館的所在地。

世界文學客廳的解說員說:「一千多年前,南朝宋文帝在南京雞籠山一帶設立了儒學、玄學、文學和史學四所學館,以搜羅並培養各種人才。如今世界文學客廳的院子,就是當年文學館的所在。」

世界文學客廳的主建築高11公尺,分為兩層樓,設有三個主題展區,整體建築及空間規劃皆由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的建築、設計團隊負責。主樓展館外牆石板設計成豎排中國古籍書頁的式樣,絹黃色古書般的牆色典雅古拙,與周邊的老建築非常和諧。外牆廊下支撐的綠色鋼柱,則像挺拔的竹子,象徵文人風骨。


金陵新脈動1/廢礦坑變身莊嚴佛殿 南朝原址上重建世界文學客廳
南京眼步行橋的兩個白環既相稱又似分離,極富動感。(圖╱王若攝)

曾經,長江天塹將南京南北兩岸分割,制約了城市整體發展。隨著南京申辦青奧會的籌辦,這座全長827公尺、世界首座雙斜塔雙索面步行橋,於2014年完工,總投資約4.5億元人民幣,連接了江北新城區與江心洲,僅能通行輕型電動機車與行人,是南京人休閒打卡的好去處。

南京眼步行橋的外觀簡潔飄逸,兩個白環既相稱又似分離,極富動感。橋面設計由寬變窄再變寬,像是水面的漣漪;橋塔如豎琴般矗立江面,夜晚燈光璀璨,成為南京新的城市名片。

這些散落在南京各處的現代化地標,共同勾勒出這座古老城市的新輪廓。南京的改變,是一種有根的現代化,是在深刻理解自身文化底蘊基礎上的創新突破。這座城市正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回答著古老城市如何在現代化浪潮中保持特色並煥發新生的時代命題。走在今天的南京,依然可以觸摸到明城牆的滄桑,聽到秦淮河的槳聲,但同時也能感受到科技創新的脈動和面向未來的活力。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旅遊新聞
人氣旅遊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